王正
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面對種種巨變,家庭的功能和意義需要重新被理解、思考和定位。有人曾提出,在這種環(huán)境下,家風是否還有意義,甚至于家風還有存在的可能嗎?對于這些問題的回答,最有力的并不是理論上的探討,而是實踐事例的支持。梁啟超一家的家風,正是一個極其有力的例證。
梁啟超是中國近代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學問貫通中西,融匯古今,堪稱中國近代學術轉型的代表。不過更加值得欽佩的是,梁啟超在繁雜的政治、治學、教學之余,還能治家,他不僅使梁家家庭和睦,而且培養(yǎng)了九個兒女,使其各個成為德才兼?zhèn)涞娜?。梁啟超之所以能夠治家有方,因為他在家庭的古今之變中能夠因時制宜、與時偕行,將古代家風改造為現代的家風,從而使孩子們成長為兼具古典美德與現代意識的人才。
梁啟超教育子女并不采取強迫、硬求的方式,而是因材施教、依順每個孩子的天性而發(fā)展之。梁啟超在回答兒子梁思成的成長焦慮問題時說道:“思成來信問有用無用之別,這個問題很容易解答,試問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于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么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fā)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于社會?!绷簡⒊赋觯阂环矫妫杏脽o用不應純從當下的事功看,所謂有用既有當下事功的,也有長久文化的。他用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舉例,李、杜對唐代的興衰可能并無影響,但對未來一千余年的中國文化的意義與價值,卻遠比唐代的姚、宋重要。另一方面,他告訴梁思成要安心讀書,要通過學習使自己的天性、特長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只有這樣,才能為國家做出真正貢獻。
相應地,在女兒梁思莊考入加拿大麥基爾大學后,梁啟超曾寫信給她,希望梁思莊學生物學,但是梁思莊并不喜歡生物學,加之麥基爾大學的生物教授教得也不是太好,所以梁思莊始終無法對生物學提起興趣,于是她用寫信的方式把自己的苦惱告訴了梁啟超。對此,梁啟超并不強求,還告慰梁思莊道:“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你離開我很久,你的思想近來發(fā)展方向我不知道,我所推薦的學科未必合你的適,你應該自己體察作主,用姐姐哥哥當顧問,不必泥定爹爹的話?!钡玫搅肆簡⒊膶捨亢褪卓希核记f轉而學文,并終有成就??梢?,梁啟超是從人的獨特個性的角度來看待孩子教育的,所以他的生活也充滿了趣味。他在寫給梁思成的另一封信中說:“我是學問興趣方面極多的人,我之所以不能專積有成者在此。然而我的生活內容異常豐富,能夠永久保持不厭不倦的精神,亦未始不在此。我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愿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绷簡⒊J為,專門的學習容易把生活弄得單調,甚至厭倦、苦惱于生活之乏味,所以,要用人文的興趣來使生活變得多姿多彩。顯然,梁啟超拋棄了傳統中以“玩物喪志”為警戒而要求子弟“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家訓,而從現代人多樣性生活的角度,要求孩子們要培養(yǎng)廣泛的興趣,使自己成為一個充滿朝氣和趣味的人,這樣,人生才會更有興味。
在人人明其特長之后,又當如何發(fā)展自己的特長而使自己成才呢?梁啟超指出:“我生平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獲,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他則甚?著急他則甚?一面不可驕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于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绷簡⒊嬲]梁思成,當下的學習雖然看似枯燥無味,但卻是基礎性的,只要踏踏實實去做,未來必定有所收獲;人生成就之大小雖然有天才的因素,但是若無基礎的本領,則根本談不到成就;這基本的本領之養(yǎng)成,就在于一分一分地踏實耕耘。在梁啟超的諄諄教誨下,梁思成最終成為了中國現代建筑設計學的奠基人。他的成就,離不開父親梁啟超的啟迪、教誨與幫助。
梁啟超因為自己身處高位,而且授課收入、工作收入、稿費收入都很高,所以家庭條件很好。但是他始終牢記自己的寒門出身,同時十分重視教育孩子們要能過貧苦的生活,并且能熬過憂患的日子。他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說:“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兩年來所境較安適,而不知不識之間德業(yè)已日退,在我尤然,況于汝輩,今復還我憂患生涯,而心境之愉快視前此乃不啻天壤,此亦天之所以玉成汝輩也?!彼J為憂患可以磨練人的精神和意志,而安適的生活則會讓人喪失奮斗之心,所以憂患對于生活其實是有幫助作用的。他進一步指出,人不僅要善處憂患,還要能過貧苦的生活。梁啟超總是告誡孩子們,要謹記梁家出身“寒門”,所以不可以富貴自處,而應知道人生雖離不開物質基礎,但“人類之物質生活,應以不妨礙精神生活之發(fā)展為限度,太豐妨焉,太谷亦妨焉!應使人人皆為不豐不谷的平均享用,以助成精神生活之自由而向上”。所以他時常教育孩子們要學會吃苦、懂得吃苦,并保持勤勞儉樸的生活作風。
梁啟超雖不像某些歷史人物有家訓之類的著作流傳后世,但他留下的幾百封給孩子們的信,實是最好的家風資源。其中最有價值的,在于梁啟超是中國由傳統轉向現代的代表人物,所以他的家書中所蘊含的家風體現了由傳統到現代的轉變。我們看他對個性化的重視,對生活趣味的論述,都有著現代性的因素。但他同時又將傳統家風中的精華蘊含在其中,如對勤儉持家的重視,對“但問耕耘”的肯定,從而使孩子們具有古樸的優(yōu)良道德。
通過對梁啟超家風的闡述,我們可以發(fā)現,雖然時代在日新月異地變化,但人類社會也有一些普遍、永恒的規(guī)定與價值存在著,家風就是如此。所以,在現代化的今天,只要我們對傳統家風的內容和功用等進行調整和改良,它仍然也必然是我們實現良好家庭生活和維護社會秩序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