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皓天
如果把中國歷史上所有的帝王放在一起排隊來個綜合考察的話,哪一個氣度最恢弘、氣魄最宏大、眼界最深遠、為人最灑脫、智謀最高超、用人最大膽、政績最突出、軍功最顯赫?感情最豐富、影響最久遠?我認為唐太宗李世民應當排在第一名。
雖然他只活了五十歲,放在現(xiàn)在看那絕對是英年早逝,可他在位二十三年間所開創(chuàng)的貞觀之治,卻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響。“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這句曾流行一時的歌詞,其真正的源頭體現(xiàn)當在唐朝,在李世民大帝時代?!皩崿F(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也是一句響亮的口號,那么這“復興”二字又當何指?復到何時?興到哪里?這顯然是指要復興中國漢唐時代那種強盛,復興那種剛健之風之氣。多少人希望夢回大唐,那是一種依據(jù)對那盛唐歷史的回顧之后的一種幻想,可事實是誰也回不去,也沒有必要回去。
天縱之才的李世民,似乎從小就顯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氣質。歐陽修撰寫的《新唐書》中說李世民四歲那年,家中來了一位會相面的書生,書生先看了看李淵,說李淵是“貴人也,必有貴子?!辟F子不是指李建成或李元吉,而是指李世民。待書生看到了李世民時后,大為驚訝,遂說:“龍鳳之姿,天日之表,其年幾冠,必能濟世安民?!?/p>
“濟世安民”?李淵也正是依據(jù)書生的這個話語,才為他的二兒子起名為李世民。李淵聽信了書生的話,又怕他到外面亂說,惹出事端來,就派人去追殺,企圖殺人滅口,可是追趕者追了半天不知書生去往何處。
唐朝是由李淵于公元618年建立的,李淵這人能夠建立一個新的王朝,不能說他本人一點本事沒有,但他的能耐比之其二兒子李世民還差得太遠太遠。他能建立唐朝是得益于多方面的原因:他的家世顯赫,其祖父李虎,曾幫助宇文泰在關中建立政權,在西魏與北周時期他就是府兵著名的八柱國之一,如同楊堅的父親與獨孤信一樣,都是有名的人物,曾被封為唐國公。李虎死后,其后代就承襲封位,所以李淵本人的唐國公稱號是繼承了祖上的爵位。 隋末各地農民大起義與軍閥橫起,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這給李氏父子乘機起兵,爭奪天下創(chuàng)造了條件;而在具體的征戰(zhàn)中,李世民所率領的一部則起到了關鍵作用,李淵若是沒有這個二兒子,他不可能打下江山,當上皇帝的。所以,李世民盡管在表面上不是大唐的開國之君,可實際上人們則普遍認為唐朝的江山就是他打下來的,由此他的功勞與影響就超過了其父親,而其哥哥與弟弟更無法與之相提并論。
功高震主,才大功高也自然會引起他人的妒忌,面對李世民與他部下的強大勢力,作為父親的李淵心中不爽,有所忌憚;而作為兄弟的李建成與李元吉更是恨妒交加,咬牙切齒,必欲除掉世民而后快,這就引來了史上那有名的玄武門之變,導致了兄弟間的殘殺。李世民是一個有大抱負而清醒的人,作為政治家與軍事家的他更是懂得在何時感情在先,何時理性占主,在那緊急關頭,他不會也不能心慈手軟。周密的謀劃、果敢的行動,讓他的兄弟命喪黃泉,也令他的老父親知難而退,迅速把大權讓出。
政治權力,在專制的社會里永遠與溫情與親情無關,在關乎最高統(tǒng)治權歸屬的問題上,只有強者才是勝者,而只有野心沒有謀略與手段,或勢力不夠強大者,只能是敗家。李世民本質上不是一個太兇殘的人,可是在決定成敗得失的關鍵時節(jié),他也會變得血腥,這或許是政治家與一般百姓的區(qū)別。在專制社會里所謂的大政治家與軍事家,哪一個不是殺人魔王?
玄武門之變,對于李淵、李建成與李元吉父子三人來說,可能是不幸的,因為他們都吃了大虧倒了大霉,下臺的下臺,死亡的死亡,可是對于李世民來說,對于大唐帝國來說,對于中國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來說,則是莫大的幸事。如果李淵繼續(xù)當政下去,在皇位上再坐上十幾年、幾十年,那么很難想象中國在公元七世紀會成為世界上真正最強大的國家。在獨裁的國家里,最高獨裁者若是昏庸無能,誰還想指望這個國家會繁榮昌盛?最高統(tǒng)治者就是領導者決策者,他個人的質量能力之好壞直接決定了國家的好壞,這一點是毫無疑義的。
雄才偉略的李世民當政后,以他的朝氣、銳氣、大氣,開始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把一個因隋末天下混戰(zhàn)多年而造成的荒蕪之局面徹底改觀,整個國家出現(xiàn)了一派勃勃生機,社會趨于穩(wěn)定,經濟得以恢復發(fā)展,百姓安居樂業(yè),官吏得以整治,言路變得開通,對外開始更加強硬,領土在擴大,文化藝術漸漸繁榮,偉大的貞觀之治永載史冊。
長孫皇后是河南洛陽人,她的父親長孫晟在隋朝時曾當過將軍,她的哥哥長孫無忌是太宗的好朋友、唐朝初期著名的大臣。她十三歲那年嫁給了當時十五歲的李世民,相面的都說這個女人也是一臉的貴相。李世民被封為秦王時,她是秦王妃,在她丈夫即皇帝位僅十三天后,她就被冊立為皇后。她與李世民共生了七個孩子,三子四女,可遺憾的是這長相端莊,為人溫和,很有識見、更懂大體,是丈夫的賢內助、好幫手的女人,只活了三十六歲。
為了幫助丈夫得到最高的權力,她曾與房玄齡共同謀劃,給李世民拿主張;在玄武門事變當天還親自去慰問李世民的部下。她更多的時候是在幕后,冷靜地觀察局勢的走向,及時地給她的老公提出合理化建議,讓他在激烈快速的行進中,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做出理性的判斷。李世民是一個有火氣的人,有時候難以接受那些有個性的大臣直白的提議,即使當場能夠壓下,可回到家中還是照發(fā)脾氣。比如對魏征這樣一個諫臣的一次大膽抗爭,李世民就怒火中燒,回去后對長孫氏道:要殺了那個鄉(xiāng)巴佬。是長孫皇后和風細雨的勸說才讓他慢慢消了怒氣,那句“主明則臣直”的話,讓李世民思考了半天,深感老婆說得在理。
長孫皇后是一個識大體顧大局看大事的人,她很明白事理,知道哪個更重要,對他的丈夫對朝廷更有好的影響,凡是不利的事她決不做,也不讓李世民去做。她的親生女兒長樂公主要結婚了,女婿正是她的舅舅的兒子,這是親上加親?;实鄹吲d之余,決定打破常規(guī),給長樂公主雙倍嫁妝,可此事又遭到魏征的反對,他認為以前的永嘉公主結婚時都是一份嫁妝,長樂公主不能壞了規(guī)矩。李世民不高興,回家又說給長孫皇后聽,皇后沒有因為一頭是自己的女兒,另一頭是侄子就遷就此事。她對李世民說:我原來還不太清楚你為什么那樣信任魏征,通過這件事我才真正明白了。他的確是個忠臣呀!這事就該聽他的,不能弄格外的。后來她還托人告訴魏征:“愿公常保此心?!彼@是站在國家社稷大的高度來看問題,才有如此的見解。
作為妻子的長孫氏,如同其他所有女人一樣,都希望丈夫愛自己,也都希望自己的男人只忠于她一人??伤瑫r又很明白,像李世民這樣的非凡男人,又是皇帝,只讓他擁有一個女人那是不現(xiàn)實的,她清楚自己的丈夫對她其實也是很好的,既關懷愛護,又基本上言聽計從,可他還是需要別的女人。在這一點上,她表現(xiàn)的比隋文帝楊堅的那個老婆獨孤氏要高明得多,她從不過問李世民在別的女人身上如何動心思,也平和平靜地接受其他嬪妃所生的孩子,她只是盡著自己的責任去關心自己的男人,不讓他吃虧了上當了,這是她真正懂男人、理解并愛自己的男人的顯現(xiàn),也是她的聰明之處。
司馬光在《資政通鑒》中是如此評說她的:“長孫皇后性仁孝儉素,好讀書,常與上從容商略古事,因而獻替,裨益弘多。上或以非罪譴怒宮人,后亦陽怒,請自推鞫,因命囚系,俟上怒息,徐為申理,由是宮壺之中,刑無枉濫。豫章公主早喪其母,后收養(yǎng)之,慈愛逾于所生。妃嬪以下有疾,后親撫視,輟己之藥膳以資之,宮中無不愛戴。訓諸子,常以謙儉為先,太子乳母遂安夫人嘗白后,以東宮器用少,請奏益之。后不許,曰:‘為太子,患在德不立,名不揚,何患無器用邪!”
在她臨終前還告誡皇帝,不要讓外戚當權,不以她哥哥當宰相。這一點實難能可貴,多少皇后太后都在利用手中的權力或在宮中的影響,不都在努力爭取娘家的人能博得更大的功名、擁有更大的權力?她前面的呂后是這樣,她后面的武則天也如此,而只有她清醒淡然地看著人生中的一切。
盡管李世民狂放不羈,在宮中有許多嬪妃,除長孫氏后,也有其他女人為其生過孩子,可究其實質,這位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真正愛的女人只有她一個,那種愛是透入骨髓與血液之中的,是從他們十幾歲結婚后,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知根知底、無話不說,推心致腹、磨爬滾打之后的必然結果,這也是一種患難與共后結下的牢不可破的情意。因了長孫對他的寬容厚愛理解關懷都處處表現(xiàn)在細微深處,讓李世民作為男人與皇帝的尊嚴在家里家外都徹底放松自如地體現(xiàn)出來,所以他對妻子是感激的,而不是如同楊堅那般對獨孤氏有著深深的怨意,那不是完全的愛,愛的里面夾著雜質而不再純正了。
所以,當長孫皇后不幸病逝后,李世民悲痛欲絕,他知道自己最好的朋友、最親密的愛人、也是良師與高參走了,從此以后再沒有誰能如同她那樣掏心窩子與他說話了,也沒人敢像她那樣不斷地給他提出意見與建議來,更別說能當面反對他的錯誤言論。他在失聲痛哭之后,決定為她修建一個豪華的陵墓,為了能時時看到那陵墓,他又在宮中他所居住的地方再加高了幾層,以便時常站在上面遙望凝思。
在中國漫長的歷史中,如同李世民和長孫氏這樣的愛情并不多見,在普通人中少,在帝王中更是少之又少。
最后不能不提一點的是,李世民與長孫氏共同生育的三個兒子卻不怎么樣,長子李承干、二兒子李泰,第九子李治都是長孫皇后所生。李承干因懷疑老二受寵,心生妒忌,密謀造反,本該處死,可李世民將其流放;李泰后來也犯了那毛病,也遭流放;李治,為人最是老實,老實得有些窩囊,最后當了皇帝,是為高宗,他竟被武則天看上并利用著。這三個兒子沒有一個能與他們的父親相比,比其母親也似乎差了許多。這個現(xiàn)象很有意思,這讓我再次想到了楊堅與獨孤氏所生的楊勇與楊廣兩子。
有老話說:老子英雄兒好漢,可歷史上的許多父子證明著這話并不完全正確。像周文王姬昌與周武王姬發(fā)那樣的同是英武的父子并不太多。一個家族里面,以三輩之論,若是出了一個特別厲害的角色,那么其他的人,包括父子兄弟中,若再找一個還能與之相當?shù)娜宋?,實在不易?;蛟S這也是一種公平吧,當所有的英氣聚集在某一個人身上時,其他的人,還能均而沾之嗎?以李世民為例,他的父親不如他,他的兄弟不如他,他的兒子不如他,因為他本人實在是一個奇才,而奇才往往是不為多見的。雖然他與他的妻子對兒子們的管教也很是上心,可怎奈就是不成大器。天道之公平可能正在此處,哪兒會讓你與你所有親人全都永遠春風得意呢?
不論是誰,遺憾總難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