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平平 郝麗
摘 要:中西方文化在現(xiàn)代社會中的碰撞屢見不鮮,在審美文化中多見于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作品中,而在時尚行業(yè)中,多見于世界各大秀場上形象各異的亞洲模特和歐洲模特面孔的差異性,從最早的“丑女”呂燕成為超級模特一躍代言成為亞洲模特的風潮那一刻起,面對中西方審美文化差異下的模特審美觀,就開始不斷被誤解、被解讀、相互融合,直到今日活躍在時尚舞臺上的模特面孔已經(jīng)非常多元化,將這一過程拿來回味,會發(fā)現(xiàn)在其中有眾多元素影響,本文即從中西方文化的影響入手,發(fā)掘文化差異下的審美差異,以至影響模特審美觀的各種時尚“亂”像,例舉出國內外有代表性的模特,來佐證和對比,從而論證中西方文化差異下模特審美觀的各種差異化表現(xiàn)及其根源。在此所提及和討論的都是以女模特為例,男模特不在本文討論的范圍內。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1.文化概述
一提起中華文化,含蓄、內斂等關鍵詞就躍然紙上,東西方文明下都有屬于自己的特定民族文化背景,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另東西方分別隸屬農(nóng)耕文明和工業(yè)文明,其在發(fā)展過程中分別處于不同發(fā)展階段并處于不同層面的人類文明。在受到各種民族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受制于一定的民族文化,在這種民族文化差異化中產(chǎn)生的意識差別中,使得西方產(chǎn)生了以物質文化為基礎的物質文化。東方文化尤其是中華文化從本源上就是以精神為重。
2.差異性表現(xiàn)
(1)思維方式上
隨著近代科學的發(fā)展,邏輯思維和實證剖析的思想進一步流行開來,演變成為西方人大多數(shù)人慣有的思維方法和思考慣性,正是這種思潮在工業(yè)革命的推動下快速推進了西方的科學發(fā)展。中國傳統(tǒng)思維模式的演變不是經(jīng)歷歸納推理,而是在經(jīng)驗和常識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和本質通過辨認、識別的方法加以認知。無論是主體道德還是價值標準都在個體中不具備代表性,而是一種繼承和傳承的印證。因此,西方注重做出來,并說服我;我們則注重看別人怎么說怎么做,并求助過來人的經(jīng)驗來判斷。模特屬于舶來品,原本就屬于西方文明衍生物,而當時我們正處于模特行業(yè)發(fā)展的起步階段,急需在世界發(fā)聲,因此在美國福特模特經(jīng)紀公司評委的一致認可下,選拔出陳娟紅作為冠軍代表中國參加當年的世界模特大賽,陳娟紅也不負眾望獲得前八強并獲得“世界超?!钡臉s譽稱號。
(2)自我價值取向上
西方人大多重視個體,即我是誰,我要做什么。重視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自我。中國人普遍有強烈的集體意識,重團體、重和諧。西方人認為個人是人類社會的平等基石,唯有獨立的個體強大,集體、國家才強大,個人高于集體,個人高于社會整體,每個人都是平等且值得被尊重的。同時西方社會排斥一致性,缺乏個性會被認為沒有思想,鼓勵每個人自由表達自己獨特的個性,越是敢于且成功表現(xiàn)出自我個性的,越是被認為是成功體現(xiàn)其人生價值的。因此在西方藝術表達方式中,個性化成為主流,標準化則被認為是非藝術的。而中國藝術根源于的華夏五千年文明,無論是普通百姓還是文藝工作者,在自我價值中的表達依然遵循先國家、后個人,個人服從集體,國家高于個人這一基礎價值觀。因此,在個性化競爭中,比如選美大賽、模特大賽中需要張揚比賽選手個性,突出自我表現(xiàn)的時刻,中國選手大多選擇不做“出頭鳥”。
3.審美差異的根源
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審美差異,在生活中并不少見。我們對美的標準則是:白、濃眉大眼、骨架略小、纖細的美。在如此大的差異下引發(fā)我們思考,不難發(fā)現(xiàn),中西方審美差異源于中西方文化差異,除了思維方式、價值取向的差異以外,對美的標準也同樣千差萬別。美國強調男女平等,雙方都需要在社會中承擔各自的社會責任,因此更受青睞的女性特質就是:有主見、能干聰明、有品位、健壯性感、見多識廣。比起中國大多數(shù)以弱美、柔美盛行幾千年的女性美標準,西方更欣賞那種富有活力、健康積極向上、獨立自主的女性。
二、時尚中的種種審美現(xiàn)象
1.國際時尚舞臺上的“丑女”
按照中國大眾審美觀,呂燕不是美女,甚至在一開始出道被人冠以“丑女模特”,單眼皮,厚嘴唇,塌鼻子,雙眼略分,如果不是遇到伯樂造型師李東田,拍出那張經(jīng)典的雀斑照,國外星探就不會一眼發(fā)現(xiàn)這個獨特的女孩,也就不會成就中國第一位走出國門的世界超模。呂燕顛覆了當時國內模特審美的標準,也向國際時尚舞臺輸送了具有中國另類個性化的模特審美觀。呂燕的丑是相對于傳統(tǒng)中國審美標準下的丑,在與國際化接軌的攝影師鏡頭中,呂燕傳遞出的是一種另類的個性美,一種看過一眼就不會忘記的美,一種區(qū)別于普通美女的獨特味道之美。自此,我們也開始審視我們的審美標準,開始接納多元化的個性之美,開始學習國際時尚舞臺中需要我們惡補的內容,開始調整并且向西方審美靠攏,在猶豫不決中選擇依舊前行。中國模特開始走向世界舞臺,并陸續(xù)誕生了多元化審美標準下的超級模特。
2.西方審美觀選拔出的模特
在西方審美下的超級模特并不都是高大貌美,必須提及的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掀起的簡約主義與病態(tài)美學下超級模特凱特·摩絲(Kate Ann Moss),身高只有172cm,她沒有豐滿的身材,身材瘦小甚至會顯得瘦骨嶙峋,然而當代許多著名的服裝設計師都非常喜歡用她做模特。攝影師尼克·耐特贊許她不僅有著美麗的外表,而且更有顆堅強的心與過人的聰慧。所有這些特點在她身上完美地融合使得她可以吸引全世界的粉絲們?yōu)樗駸釣樗V迷。最重要的是凱特能保證自己獨具魅力始終屹立在時尚舞臺的最前沿,她最大優(yōu)勢是"她像變色龍一樣,能勝任不同角色"。在2015年度世界超模收入排行榜中,她甚至超越同時期許多年輕模特,以不俗的成績名列榜單。
3.中國審美觀選拔出的模特
以下讓我們歷數(shù)各個時期最具代表的模特,來回顧和思考中國模特審美觀的變化是如何產(chǎn)生的。作為第一批吃螃蟹者,彭莉、葉繼紅等開拓者成為中國第一批通過全國性的模特大賽選拔出,走出國門代表中國與世界模特并肩參賽的職業(yè)模特,當時模特的條件已經(jīng)在身高上達到178cm的國際標準,但面孔上仍然選拔的是傳統(tǒng)審美標準下的美人。2000年作為一個分水嶺,2000年之后中國進入超級模特時期,大量優(yōu)秀的模特活躍在世界時尚舞臺上。
三、跨文化差異下的模特審美觀
1.中西文化差異下的審美差異
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審美差異,在模特審美標準中,概括起來講,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域性特征明顯,無論是非洲裔、華裔、還是歐美模特,無一不代表著所屬族群的特征,比如膚色、發(fā)色、眼睛的顏色等,都代表著族群的特征。國際舞臺上雖然都仍是白人模特的天下,也會有亞裔、非洲裔模特的身影但為數(shù)并不多,可是隨著中國國家實力的提高,亞裔模特也從早期日裔、韓裔模特獨霸一方演變成為中國模特占據(jù)一席之地,中國模特成為世界時尚舞臺中亞裔模特的主流軍。
對個性化的包容程度,不難看出一些“怪異”模特的當紅主要還是出現(xiàn)在西方歐美模特圈中,其對個性化模特的包容性往往大于我們。這與西方社會高度尊重個體的社會認知不無關系,同時也與西方時尚行業(yè)的包裝、宣傳以及模特經(jīng)紀的發(fā)掘都有很大關系。中國時尚行業(yè)雖然發(fā)展至今已經(jīng)非常具有競爭力,但由于時尚并非中國原產(chǎn),無論是時尚還是模特這個舶來品標準仍在西方,因此對個性化的消化能力,還不足以成熟。
全球時尚行業(yè)對中國時尚消費能力的重視程度,不可否認中國在世界經(jīng)濟文化等綜合國力、國民收入水平等方面已經(jīng)有了質的飛躍,沒有哪個品牌可以忽視中國的消費能力。因此,在時尚這個非常現(xiàn)實的行業(yè)中,由中國強大的經(jīng)濟實力帶領下,中國模特在世界時尚舞臺上的地位也不容小視,大多數(shù)時尚品牌都希望能夠捕獲中國這個巨大的消費市場,而隨著中國模特經(jīng)紀的進一步開放,在與世界模特經(jīng)紀公司的良好互動下,越來越多的中國模特走出國門,我們也可以在世界時尚舞臺上看到更多的中國模特的身影。
2.中西方時尚審美差異下的模特標準
無論是西方歐美模特還是中國模特的審美選拔標準,在一定時期內并非單一,而是呈現(xiàn)出多元化和多變的趨勢。歐美模特對自身模特的選拔標準多是健康、個性和讓人過目不忘的,除卻一些曇花一現(xiàn)的怪審美、反審美模特之外,職業(yè)生涯中能夠持續(xù)不斷站在舞臺上的模特,大都是積極健康、符合大眾審美標準,代表其族群大部分審美特征的。中國模特則體現(xiàn)出雙重標準:一是國際范,單眼皮、骨架大、非濃眉大眼式的美女,身高178cm以上,非常具有個性化,大多偏中性,并不符合大部分國人的審美標準。二是標準范,濃眉大眼、高鼻梁、小嘴、黑發(fā)披肩,骨架偏小,身高170cm-178cm左右,符合大多數(shù)國人的審美標準。
3.中西方模特審美差異下對流行文化的影響
在西方人眼中,中國人最具代表性的面孔就是花木蘭式的美,由此誕生了好萊塢中國美女標準形象:長眉、細眼、高顴骨、大嘴巴、小麥膚色。中西方審美差異下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花木蘭還是哈利波特的初戀女友張秋,劉玉玲、百靈還是全安琪,在西方受歡迎的東方面孔,與中國人對美的看法還是差異較大的,與當下中國人普遍喜歡的濃眉大眼黑發(fā)披肩、小臉、膚白、苗條是有很大區(qū)別的。
結語
在越來越多中國模特走向世界舞臺,越來越中國面孔出現(xiàn)在世界各地的同時,也有更多的西方面孔出現(xiàn)在我們周圍,世界在多元化融合中交流、碰撞。研究中西方審美文化差異首先要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背景,尊重族群特征,接納族群文化,在不同審美文化中總結、歸納出中西方模特審美觀的差異,有助于從誤解中尋找解讀和被解讀,從差異中尋找相互融合。一方面有助于幫助中國模特更好地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一方面有助于中國模特良性互動的走向世界,更重要的對于中國時尚行業(yè)的發(fā)展方向以中西方跨文化研究提供一些參考的依據(jù)。
參考文獻:
[1]李平. 邊緣模特挑戰(zhàn)極致審美[J]. 中國服飾,2015(9).
[2]張汝山. 當下時尚模特文化審美批判[J]. 濱州學院學報,2015(2).
[3]金潤姬. 探析新時期時尚模特文化審美批判[J]. 中國校外教育,2013(33).
注:本文系廣東省哲學社科“十二五”規(guī)劃學科共建項目《廣東省高校服裝表演專業(yè)資源共享平臺建設研究》(GD12XYS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