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玲玲
摘 要:提到奧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可謂是譽滿全球的世界級音樂大師,在西方音樂史中占有著無可替代的地位。他所創(chuàng)作的眾多的經(jīng)典之作也成為了流傳至今的永恒經(jīng)典。而將舒伯特的作品詮釋的完美至極的演唱者首推德國男中音歌唱家菲舍爾·迪斯考,《美麗的磨坊女》唱片的成功錄制,也成為了菲舍爾·迪斯考最為炙手可熱的代表作品之一。本文中首先簡述了菲舍爾·迪斯考生平經(jīng)歷,其次《美麗的磨坊女》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故事簡介,再次重點分析了菲舍爾·迪斯考《美麗的磨坊女》的演唱風格。
關鍵詞:菲舍爾·迪斯 舒伯特 《美麗的磨坊女》
《美麗的磨坊女》是舒伯特的一部聲樂套曲,有眾多抒情而優(yōu)美的曲子構成,布局合理,套曲結構嚴謹,堪稱音樂史上最為完美的浪漫主義題材的,蕩氣回腸的悲劇作品之一{1}。聆聽這部套曲中仿佛帶領聽眾一起翻閱著一部憂傷的日記體音樂小說,每一音符與節(jié)奏中都在深情款款的訴說著一場愛情絮語?!睹利惖哪シ慌芬唤?jīng)推出后引起人們的關注,頻頻在音樂會上演出,并且也錄制過唱片,多個歌唱家們也極為的鐘愛,因而以不同的音樂見解與審美趣味,演繹出各具特色的不同版本,也將這部套曲推向了世界。本文主要以德國男中音歌唱家菲舍爾·迪斯考的版本加以研究,深入探討其演唱風格,有所不足,但希望對共同愛好者提供一些參考。
一、菲舍爾·迪斯考生平及作品簡介
菲舍爾·迪斯考在1925年出生于德國柏林一個富裕的中產(chǎn)階級家庭,他的父親阿爾特·菲舍爾是一名古典哲學的學者,母親西奧多拉是一名教師,母親先后生育了3個兒子:長子克勞斯、次子馬丁、三子迪特里希(菲舍爾·迪斯考){2}。菲舍爾·迪斯考從小就表現(xiàn)出異于常人的音樂天賦,5歲開始學習鋼琴,還特別喜歡歌唱表演。12歲父親去世,他也并沒有中斷對音樂的學習,在16歲跟隨聲樂藝術家奧爾格·瓦爾特專攻聲樂。瓦爾特是著名的男高音歌唱家將自己所學的演唱技巧及對藝術歌曲的熱情等都親授愛徒菲舍爾·迪斯考,為他日后的音樂之路奠定良好的基礎。17歲他第一次登臺演唱《冬之旅》,由于英國的炸彈空襲而中斷。1943年他18歲考上柏林音樂學院讀書一個學期,就應征入伍,1945年成為意大利的美軍戰(zhàn)俘,度過兩年最黑暗的牢獄生涯,他并未此放棄對音樂的希望,依舊在監(jiān)獄中演唱歌曲,直到1947年被釋放重新回到柏林音樂學院學習,跟隨聲樂老師赫爾曼·威森堡學習聲樂,并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
菲舍爾·迪斯考在2012年5月18日去世,而他的一生留給我們超過1000首曲目,主要錄制舒伯特、沃爾夫、舒曼、貝多芬、施特勞斯、李斯特等眾多的歌曲,其中《天鵝之歌》、《冬之旅》、《美麗的磨坊女》是他最為杰出的代表作{3}。他是一個博學多才的人,除了是音樂家、還是畫家、評論家、指揮家等。
二、《美麗的磨坊女》的創(chuàng)作背景及故事簡介
1.《美麗的磨坊女》的創(chuàng)作背景
《美麗的磨坊女》原著作者來自于德國抒情詩人威廉·威廉繆勒,他曾經(jīng)在柏林大學進行歷史和語言學的研究,其代表作《一個臨終漫游號手的七十七首遺詩》有著濃郁的民間抒情風格,而其中《美麗的磨坊女》就屬于這部詩集的第一部分{4},講述了關于一個流浪者的愛情遭遇,悲劇而收場,也表達出詩人對現(xiàn)實的不滿。
經(jīng)過時間的流逝,這部不朽作品被音樂家舒伯特所找到,他也被詩集中流浪者的深情所感染,為此創(chuàng)作出套曲《美麗的磨坊女》,再加上當時的舒伯特也剛經(jīng)歷了一段失敗的愛情經(jīng)歷,從這個流浪者的身上更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他內(nèi)向木訥,多愁善感,外表不出眾但是難以掩飾心中對愛情的渴望與憧憬。舒伯特十分重視這個詩集,并細致琢磨主人公的內(nèi)心情感,語言樸實,再加上情景交融,融入悲劇性浪漫主義元素最終譜寫而成這部優(yōu)秀的套曲。
菲舍爾·迪斯考在1951年的時候,在倫敦EMI錄音棚與英國鋼琴家杰拉德·摩爾共同合作錄制成了《美麗的磨坊女》,并且在1971年的時候,再次錄制了這首歌曲,與之前的錄音相比,歌聲中增添了細膩的心情表述及沉穩(wěn)柔情{5}。這部作品中充斥著年輕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當遭遇挫折時內(nèi)心是凄涼而悲苦的。杰拉德·摩爾的鋼琴伴奏將舒伯特音樂中的包含的多種情緒的變化彈奏的惟妙惟肖,兩個人配合得天衣無縫,給聽眾帶來美妙的視覺體驗。
2.《美麗的磨坊女》的故事簡介
《美麗的磨坊女》是由20首曲子組成的,講述的是一個懷揣著夢想一路前行的陽光青年,來到一個城鎮(zhèn)流浪的時候,找了一份磨工的工作,并且在工作期間邂逅了美麗迷人的磨坊主人的女兒。然而青年的善良與真誠沒有打動磨坊主女兒的心,她鐘情于一個獵人。當自己的充滿向往的愛情被無情的拒絕后,青年人陷入極度的自卑與失望中,最終不堪愛戀的痛苦折磨而自盡于河水中。
整部套曲中幾個人物的音樂形象令人印象深刻:(1)青年磨工:內(nèi)向單純,沉默憂郁,喜歡唱歌、彈琴,對大自然十分熱愛,喜歡無拘無束的流浪生活。套曲中多以第一人稱“我”來描述,淳樸的詩歌,抒情悠揚的旋律將他的情感變化表達的十分貼切。(2)磨坊女兒:單純、善良、迷人,對于女主人公的描述可以從青年磨工的歌唱中側面體現(xiàn)出來。(3)獵人:年輕、健壯、勇敢,喜歡帶著獵狗吹著號角,騎著馬兒在森林、小溪中奔跑,磨坊女兒也喜歡上了他。鋼琴演奏中馬蹄的急促聲響和號角等,都能反襯出獵人的率性自然。(4)小溪(擬人化):磨工的最親愛的朋友,磨工每當心情不好的時候,總是會去向小溪傾訴,小溪的形象一直貫穿整部套曲的始終。在鋼琴琵音可以模擬小溪的潺潺流水聲,或歡快,或憂傷,透過小溪的變化反襯著青年磨工的情感變化。
故事的結局是凄美的,年輕磨工最終選擇投入小溪的懷抱,以忘卻世間情愛所帶來的無盡煩惱。整個套曲是抒情而動聽的,再加上菲舍爾·迪斯考深沉的演唱,將這個美麗的愛情故事演繹的更加感染,令聽者為之動容。
三、 菲舍爾·迪斯考《美麗的磨坊女》的演唱風格
1.塑造的人物形象生動飽滿。
菲舍爾·迪斯考是德國最有名的男中音歌唱家,藝術修養(yǎng)極為深厚的學者型歌唱家,它猶如一個魔術師,可以將沉睡許久的藝術歌曲在他的演繹之下,煥發(fā)出新的光彩,因而舒伯特、舒曼等歌曲都成為他錄制的經(jīng)典之作。在《美麗的磨坊女》的第一首《流浪》中,菲舍爾·迪斯考用自己堅定的語氣及深厚的聲音塑造了一個穩(wěn)重、成熟、陽光的青年磨工形象,這5段歌詞的分節(jié)歌進行了較為細膩的處理{6}。整首歌曲的伴奏在平穩(wěn)中較為活躍、歡快的姿態(tài),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的栩栩如生,為聽眾們對于后面故事的展開留下懸念,一個自由、陽光的流浪者在孤寂的流浪之旅中會有怎樣的奇遇,讓人產(chǎn)生好奇感。
2.演唱中的戲劇感強,嗓音適應性強。
《美麗的磨坊女》是舒伯特的代表作品,對于音樂大師的創(chuàng)作,菲舍爾·迪斯考在演繹的時候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精心安排的,深深理解創(chuàng)作者的精髓所在,并用自己的獨特的方式而完美的詮釋出來。在演唱的時候菲舍爾·迪斯考能夠表現(xiàn)出極為強烈的戲劇感及畫面感。十分注重細節(jié)使得音樂形象純真質樸。比如,第六首《疑問》中,菲舍爾·迪斯考將演唱技巧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深沉、優(yōu)美,體現(xiàn)出了青年磨工的沉思{7}。他能嫻熟的把控聲音使其收放自如,歌聲以輕柔而抒情為基礎,將疑問的語氣唱出了不同的變化,使得歌曲中更具有戲劇性,帶領聽眾能被主人公的內(nèi)心糾結與掙扎而感同身受。菲舍爾·迪斯考是男中音演唱家,為了更好地塑造青年磨工形象并表現(xiàn)出歌曲的詩情畫意,他會在音色上進行多種多樣的變換。比如,《感謝小溪》中,他會用明亮的音色來模擬小溪的歡快,并且歌唱的旋律的線條很有層次感,唱的理智而缺少溫暖感。
3.演唱的分節(jié)歌處理及句法特色。
《美麗的磨坊女》中有20首歌曲組成,菲舍爾·迪斯考依據(jù)歌詞的內(nèi)容進行著細膩的分節(jié)歌處理。比如,《早安》中演唱的深情款款,十分的投入;《磨工的花》中旋律線條十分的清晰、流暢,其中的1、2、4段的音色上較為明亮。第3段的音色則是灰暗的與之前的段形成巨大反差,“這是勿忘我花”,在這一句會語氣加重起到強調作用{8}。
此外,為了更好的刻畫出人物內(nèi)心的情感變化,菲舍爾·迪斯考的演唱句法上十分成熟老道,通過清晰的吐字,柔和的半聲,多樣的音色,準確的節(jié)奏,將人物的內(nèi)心活動的微妙變化刻畫得入木三分。比如,《向何方》的一句“啊小溪向何方”,用急切的語氣,將青年磨工一瞬間的擔心語調演繹得淋漓盡致。
4.演唱中的速度的靈活掌控。
演唱中速度的快慢也會對人物形象的塑造與情感的表達有著直接影響,因而需要準確的把控好速度。在《屬于我》中,菲舍爾·迪斯考嫻熟的運用恰當?shù)乃俣扰c杰拉德·摩爾的鋼琴伴奏,緊密的配合,逼真的描繪出青年磨工以為自己收獲了愛情的欣喜若狂。在《磨工與小溪》中也配合得十分默契,將青年磨工情感上變得深沉成熟起來,和明朗的小溪的形象細致的體現(xiàn)了出來。在第一部分中的速度以“中板”提示開始,第二部分速度上稍微加快表達出小溪也有些激動。最終青年磨工緩緩沉入小溪中,唱出了一種解脫的感覺。
結語
菲舍爾·迪斯考是德國最為杰出的男中音歌唱家。他的嗓音是溫潤而飽滿的,強音震動人心,弱音空靈柔美,每一部作品被他演繹的煥發(fā)出生機,總有一種鼓舞人心的力量,讓聽者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睹利惖哪シ慌烦蔀樗罹哂杏绊懥Φ淖髌分?,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盡管這首舒伯特的套曲,有多個演唱版本,但是菲舍爾·迪斯考的版本最有成就的,也經(jīng)得起時間的推敲的,也希望這部經(jīng)典之作能夠受到更多人的喜愛。
注釋:
{1}王縱林.淺談對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的曲式分析[J].音樂創(chuàng)作,2010(2):150-152.
{2}梁亞西.論對《美麗的磨坊女》的詮釋和演繹[J].飛天,2011(14):37-39.
{3}黃雪生.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的藝術價值探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31(8):192-195.
{4}李嚴歡.“歌曲之王”與《美麗的磨坊女》[J].滬港經(jīng)濟,2010(7):75.
{5}鄧舒揚.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中《向何方》的音樂分析與演唱探究[J].北方音樂,2016,36(12):48.
{6}張曉.舒伯特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女》藝術風格研究[D].聊城大學,2015.
{7}史君良.記歌唱大師——菲舍爾-狄斯考[J].現(xiàn)代音響技術,2012(7):128-132.
{8}Anthony Tommasini,高梁穗(譯).令你愛上德國抒情歌曲的歌聲[J].英語沙龍:閱讀版.英漢版,2012(9):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