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4年上市以來,阿里巴巴主打全球化戰(zhàn)略(圖1),但作為其中重要一環(huán)的“全球賣”直到2016年才有了進一步的落地舉措——2016年9月,天貓海外正式在天貓內部孵化,直指9 000萬海外華人市場,同時在去年與阿里旗下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聯(lián)動,在新加坡、印尼、泰國等東南亞國家上線“淘寶精選”頻道,瞄準當?shù)?億人消費市場。
本刊日前專訪了天貓海外業(yè)務一線操盤手劉鵬,聊了聊作為阿里巴巴核心電商業(yè)務的天貓如何參與到今天的全球電商大潮,以及如何看待其中新興市場的機會和挑戰(zhàn)。
全球商品進入加速流動期
《中歐商業(yè)評論》(以下簡稱CBR):全球化已經成為阿里巴巴今天非常重要的集團戰(zhàn)略之一,就電商領域而言,你們看到了哪些變化?
劉鵬:互聯(lián)網在全球興起之后,作為電商兩大基礎設施的跨境支付和國際物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舉個例子,現(xiàn)在國內消費者下單美國倉的商品,國際物流可以做到七天收貨,而且是從美國東部發(fā)過來,這已經很接近幾年前國內電商的物流效率了。支付寶今天在海外的支付手段也越來越多樣,比如在日本可以打車,在韓國免稅店可以消費,而且海外當?shù)氐闹Ц豆ぞ咭苍谂d起,所以這讓我們在某種程度上看到了一個很大的機會,即全球商品的流動速度開始加快,底層邏輯是全球的支付和物流等基礎設施日益完善,消費者不再局限于本國購物。
這種情況在中國叫“海淘”,或者跨境電商,在阿里就是2014年上線的天貓國際。同樣地,海外消費者也有類似需求。比如我們和澳洲的保健品廠家聊,它們主要的發(fā)貨地在美國,在當?shù)赜薪∪匿N售和網絡體系,但數(shù)據(jù)告訴它們很多東南亞的消費者會從美國官網下單,等于貨物先從澳大利亞流到美國,再回到東南亞,那為什么我們不一起干?比如我們可以把貨集中放在中國香港,一起賣給中國內地和東南亞的消費者。所以總體的趨勢是未來全球電商格局會更多地向B2C傾斜,因為當支付、物流甚至語言(機器翻譯)都不是問題以后,購物的確可以實現(xiàn)無國界。
CBR:所以你們在2016年也成立了天貓海外,目前有哪幾條主要通路?
劉鵬:出口業(yè)務的一個起源是我們當時發(fā)現(xiàn)香港消費者買不了天貓國際的商品,因為按規(guī)定必須持有大陸身份證,所以整個天貓海外的目標客群首先是生活在港臺地區(qū)和其他海外市場的9 000萬華人,我們會對平臺12億商品庫作優(yōu)選,依托的一大通道是手機淘寶海外版。同時,去年我們開始跟Lazada聯(lián)動,開辟了面向6億東南亞消費者的第二通道,形式是在Lazada于東南亞各地市場App上線一個叫做“淘寶精選”(Taobao Collection)的頻道。所以對于國內商家來說很方便,一盤貨既可以賣國內也可以賣海外。
基礎設施仍有巨大提升空間
CBR:電商進入海外市場其實復雜度很高,比如對于東南亞來說,各個市場之間的差異性非常大,你們經歷了怎樣的一個學習過程?
劉鵬:以前我們更多是依托淘寶和天貓的商品做B2C,利用一盤貨往外出口,對目的地國家的消費者研究并不多。去年我提了一個觀點,現(xiàn)在已經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策略,就是用C2B的方式做選品,即先了解當?shù)叵M者喜歡中國大陸什么樣的商品,幫助他們優(yōu)選商家和商品,然后再用我們習慣的B2C方式做業(yè)務。
比如在東南亞等海外市場,我們先后啟動了10個運營中心,每個運營中心都有當?shù)氐恼鹃L,職責就是了解當?shù)叵M者最需要什么,如何結合這些需求做選品。我們每個月都有定期會議,國內出口業(yè)務的同事也會經常去海外市場出差,目的就是為了不斷提升對消費者的認知,同時配合好商品端、平臺端以及物流支付端的工作,用全鏈路的思維去解決痛點。
CBR:碰到了哪些挑戰(zhàn)?
劉鵬:還是要回到支付和物流這兩大基礎設施。雖然跨境支付在快速發(fā)展,但跟國內相比依然不夠方便,很多海外消費者更多用的還是信用卡,而支付平臺對外幣信用卡的收費還是比較貴的,手續(xù)費一般是3%,所以我們要想辦法通過對支付平臺的改造以及資金的優(yōu)化,把信用卡支付的成本降下來。對于物流來說,比如今天新加坡的消費者在國內電商平臺購物,還要等五六天時間,所以一些消費者希望湊單,但又涉及包裹大小件的問題。如何在保證集貨效率的同時還能幫助消費者節(jié)省成本,包括和前端的營銷如何配合,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去不斷琢磨的。
CBR:所以還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劉鵬:巨大的機會,包括支付的轉化率,現(xiàn)在許多海外消費者用的還是本地的數(shù)字錢包,如何和手機淘寶進行適配,這也是一個新的課題。就目前來看,我們還不能夠滿足所有消費者的支付需求,雖然比以前提升很多,但潛力還很大,物流也是一樣,包括涉及和銀行、政府等機構的深度合作。
CBR:阿里巴巴去年在馬來西亞落地了全球第一個eWTP(世界電子貿易平臺),對電商業(yè)務具體有什么影響?
劉鵬:對出口業(yè)務影響非常大,其中菜鳥和馬來西亞海關合作開通的快速清關系統(tǒng)使通關效率從之前的1天清關提升為3小時無紙化清關。除了貨物通關時間大大縮短外,吉隆坡的eWTP項目中還大量運用了智能化設備,例如在倉庫中啟用AGV機器人完成揀貨作業(yè),工作效率比人工模式提高了3倍。
CBR:等于馬來西亞成了一個試點,如果可以在周邊其他國家一同落地,整體的物流體驗會再上一個臺階。
劉鵬:現(xiàn)在的核心問題是,首先,國外政府對進口還是比較謹慎的,基本上都是寬出嚴進的思路。其次,B2C業(yè)務更多的是包裹業(yè)務,尤其涉及很多個人自用的包裹,各個國家對此的監(jiān)管方式也不盡相同,關系到海關通關和相應稅費。澳大利亞前段時間就對所有包裹加征了10%的GST(Goods and Service Tax,商品及服務稅),對當?shù)叵M者影響還是挺大的。第三,中國在跨境電商里做的保稅模式是很不錯的,即可以先把整批貨物備在國內,消費者下單后直接從海關清關,一方面效率高,一方面方便政府監(jiān)管。但海外更多還是抽檢,這里面的提升空間也很大。
CBR:你們2016年上線天貓海外,同期集團層面也展開了對東南亞電商平臺Lazada的多次投資,協(xié)同考慮一開始就有了?
劉鵬:這倒沒有,但去年開始“淘寶精選”在Lazada平臺上線后,雙方開始了很多的產品對接。在具體運營過程中,比如消費者在東南亞某Lazada站點拍下商品后,后端要迅速進行鎖定,即鎖定商家的庫存,否則消費者下單后就會發(fā)現(xiàn)沒貨了,就要縮短兩邊同步的時間,最開始上線時需要30分鐘,這樣很容易出問題,現(xiàn)在已經縮短到了分鐘級。
CBR:目前東南亞市場上有這么幾類玩家:純本土團隊、中國互聯(lián)網公司支持下的本土團隊以及西方互聯(lián)網巨頭,就競爭而言,你們在一線看到的情況是什么?
劉鵬:東南亞市場還處在高速發(fā)展階段,不光是電商,所有互聯(lián)網應用在東南亞都是巨大的機會,我們已經看到很多中國互聯(lián)網公司在當?shù)剡M行投資并購,甚至有很多就是“Copy from China”,東南亞毫無疑問在將來會成為互聯(lián)網應用的主力市場,但另一面又受制于當?shù)叵鄬€不完善的基礎設施,比如之前提到的支付和物流,所以路還很長,但整體一定是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