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博物館作為啟民智、開民風的非盈利公益機構和向人們提供文化服務的教育機構,其宣傳展示的重要途徑和媒介就是陳列展覽。文物藏品代表著博物館濃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陳列展覽則用其獨特的語言為觀眾與歷史架起溝通的橋梁。如何讓文物藏品在陳列展覽中“活”起來是現(xiàn)階段大部分博物館面對的又一課題。
關鍵詞:博物館 陳列展覽 文物藏品 “活”起來
中國博物館事業(yè)誕生至今的百年中,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展示著不同的發(fā)展特點和時代功能。最開始,中國人引進博物館是把博物館作為“教育救國”的一部分,希望可以“富國圖強”。隨著經(jīng)濟、社會、文化的全面發(fā)展,博物館里蘊含著的豐富歷史文化資源已成為一個城市、地區(qū)、民族乃至國家的文化符號。可以說,博物館是保存歷史遺跡最豐富的社會公益機構,是收藏、展示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殿堂,是連接文物與民眾的橋梁,是民眾了解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窗口。
100多年來,博物館在各個歷史時期擔負著不同的歷史使命,扮演著不同的社會角色,但是在形式上卻始終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承擔著保存和傳播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種類繁多的博物館滿足了人們對各種新舊事物探知的訴求,于一館一舍內觀滄海桑田變幻,看萬年興衰變遷,或鑒賞文物、或欣賞藝術品、或學習知識,或休閑娛樂??梢哉f,博物館是一個寓教于樂、教化群眾、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場所。
一、博物館展陳現(xiàn)狀及存在的問題
正如單霽翔在《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一書中所說:“陳列展覽能夠全面反映一座博物館的文物藏品數(shù)量和保存環(huán)境質量、展廳設施條件和展覽設計水平、學術研究成果和綜合管理措施、社會服務意識和文化傳播能力等。”陳列展覽是博物館與社會大眾溝通交流的橋梁,也是面向社會的傳播媒介;文物藏品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實物遺存,是搜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發(fā)展的見證物。文物藏品需要通過陳列展覽來表達它特定的歷史沉淀,在展陳過程中將真善美傳播給公眾。但是,我國大多博物館在基本陳列推出后,很多都是幾年不會有所變動,一定時期內或許能吸引公眾的目光,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但是基本陳列里所展示的文物大多為千篇一律的青銅器、陶瓷、玉器等傳統(tǒng)文物門類,一些不具備文物基礎知識的觀眾大多是抱著看熱鬧、看寶貝的心態(tài)來參觀,過程常常走馬觀花,過目即忘。長期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展覽主題缺乏新意,千館一面的現(xiàn)象嚴重;文物展品內容解讀和闡述枯燥乏味,多為說明標簽,學究氣太濃,通俗性不足,缺乏趣味性,難以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視覺上,觀賞性和藝術感染力不夠,畫面沖擊力不強;互動性上,觀眾參與性不足。博物館雖然開展了大量的活動,但往往比較簡單,不能滿足不同年齡層次人群的需要。最關鍵的是,很多博物館還停留在依靠觀眾自覺性的低層次上,未能充分發(fā)揮博物館的主觀能動性。因此,觀眾在新鮮勁兒過后,博物館也變得門可羅雀。
二、館藏文物利用方面存在的問題
文物藏品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存,展示著由古至今人類社會的歷史變遷。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chǎn),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yǎng)。保護文物功在當代、利在千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我國博物館數(shù)量在快速增長,規(guī)模也在不斷擴大,為凸顯文物的重要性、提高人們的文物保護意識,舉措更是多管齊下,但是受整體發(fā)展水平和思想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影響,大部分館藏文物存在著利用不夠充分、展示不足,對公眾的吸引力不夠等問題。
(一)館藏文物深藏庫房得不到有效展示
截至2017年底,全國登記在冊的博物館已達4721家,藏品總數(shù)約達3938萬件(套)。2013年,國家文物局對央地共建的9個博物館館藏文物展出率進行統(tǒng)計,其中最高的不足5%,最低的僅1.2%,平均不足2.8%。博物館的基本陳列一般5到10年才會更新一次。漫長的更新周期不僅使得大量文物深鎖庫房,更讓許多參觀者望眼欲穿而不得一見。
(二)文物展覽形式過于死板,藏品價值發(fā)掘不充分
千館一面的展覽模式、枯燥無新意的展覽內容、內涵不深刻的展覽主題等,很容易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千篇一律的展覽模式更會失去博物館對社會公眾的吸引力。文物展品說明或過于專業(yè),或過于簡單,缺少適當?shù)目破找庾R,嚴重影響到觀眾的參觀體驗。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ǎn)、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我國的博物館館藏文物總量資源雖然豐富,但是收藏分布極不均衡,多集中在大館、中心館里,許多精品文物藏品的價值得不到充分展現(xiàn),作用得不到有效發(fā)揮。
三、如何在展陳中讓文物“活”起來
博物館文物“活”起來是指讓博物館文物的陳列方式、展示方式、內容介紹、宣傳手段等活躍、生動起來,能與社會進步合拍,引領文化發(fā)展方向,涵養(yǎng)人們審美需求和欣賞習慣。很多人認為文物是“高冷”的,鮮有人覺得它們也有溫度、有生命、能呼吸。其實,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蘊藏著讓人感慨唏噓的經(jīng)歷和令人感動的故事。要讓靜態(tài)的文物鮮活、生動起來,這就需要廣大文博工作者深入研究文物的內涵、分析觀眾的需求、改變以往傳統(tǒng)的宣傳展示手段。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文物“活”起來,就要讓文物美麗起來,讓展覽親切起來,讓觀眾愉悅起來。要開展更多樣的研究,挖掘文物的歷史、文化、藝術價值,為當代服務。
(一)拓寬陳展內容,體現(xiàn)個性,彰顯特色
觀眾參觀博物館時,面對文物展品往往需要依靠文字來了解展品的身世背景,依靠想象來還原當時的歷史面貌,有些博物館甚至只有名字介紹,這就使得文物與觀眾之間缺乏溝通的橋梁,沒有足夠的交流。通柜、實物加說明牌的展覽方式已沒有任何特色和新意,很難詮釋展品所呈現(xiàn)的內在美,無法滿足公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生活在信息時代的公眾所尋求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參觀體驗。面對這一問題,博物館有必要對原有的文物介紹形式和內容進行更新??梢酝ㄟ^一定的主題,尋找文物組合的相互關系和背后故事,充分發(fā)掘其文化內涵,更多地考慮觀眾的興趣愛好以及所能接受的程度范圍,結合文物的個性和特點,設計通俗易懂的陳展內容,利用“講故事”的方式把“娛樂”與“教育”相結合,拉近與現(xiàn)實生活的距離,讓觀眾有更多的個性體驗和心理感受。
(二)推動共享,實現(xiàn)對外對內交流多元化
1.加強館際交流,引進臨時展覽。臨時展覽是博物館陳列展覽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滿足和吸引社會公眾的法寶。不同風格的展覽,豐富多彩的展覽形式和展品成為眾多博物館是否具有活力的標志。但任何一個博物館的藏品都是有限的,這就需要建立博物館館藏資源共享平臺,在推動信息共享的同時,還須加強館際交流,實現(xiàn)資源交換利用;在引進臨時展覽的同時,也要強化展覽的精品意識,了解、分析觀眾的需求,抓住地域文化特色、民族特色,發(fā)揮自身優(yōu)勢和特點,策劃內容新穎有個性的展覽,讓觀眾重新認識到中國古老文化歷史的燦爛輝煌,吸引人氣、傳承文脈、堅定文化自信,堅守中華文化立場。
2.豐富展覽人文內涵,使展覽形式“接地氣”。博物館的展覽不能停留在傳統(tǒng)展示方式上,展覽必須以觀眾為主體,貼近觀眾,親近觀眾。策展人必須改變展覽策略,豐富展覽的人文內涵,打破傳統(tǒng)老套的設計,運用新的媒介手段和方式,結合文物的知識性和趣味性,加入讓觀眾參與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增加觀眾對文物的感性認識,讓觀眾覺得文物不再是“高冷”的?!敖拥貧狻笔降恼褂[形式能讓觀眾在互動中學到知識,在體驗中找到參觀的樂趣。同時,博物館也要保證展品的活態(tài)流動,常換常新,讓觀眾每次參觀都有新鮮感,百看不厭。
3.運用數(shù)字化技術實現(xiàn)文化的傳播和推廣。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信息化技術日益滲透于我們的生活中,同樣,文物“活化”也離不開信息化、數(shù)字化。文物信息化、數(shù)字化不僅保護了原生文物不受損壞,也給文物插上了翅膀,讓其在更廣闊的天地間遨游,讓靜的文物“動”起來,讓展柜中的文物擺脫展柜局限“跳躍”到觀眾身邊。一些大型博物館通過專題展覽中的數(shù)字化技術應用、數(shù)字化虛擬展覽、數(shù)字博物館、3D虛擬展廳,以及遠程教育等,利用三維空間造景、遺址復原,使人類歷史情景或自然風貌得以重現(xiàn)。透過多媒體技術“零距離”接觸文物,使得展覽更直觀、社會教育活動更豐富生動,也讓“互聯(lián)網(wǎng)+中華文明”在博物館內得到更大范圍和更遠距離的傳播。
(三)研發(fā)文創(chuàng)產(chǎn)品,激發(fā)文物新活力
博物館不能光有歷史和繼承,也要有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以文物為基礎,把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精髓設計到文化創(chuàng)意產(chǎn)品中,用傳統(tǒng)的文化符號呈現(xiàn)出文物的特征,激活文物中蘊含的傳統(tǒng)文化元素。觀眾通過文創(chuàng)產(chǎn)品不但強化了記憶,加深了認識,而且讓文創(chuàng)產(chǎn)品融入人們的生活中,使我們的生活“越中國、越高貴”。文創(chuàng)產(chǎn)品可以說是激發(fā)文物“活”起來的新引擎。
“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是我們廣大文博工作者的責任與使命。文物作為代表中華傳統(tǒng)文化重要的載體和極其寶貴的文化資源,要讓文物“活”起來,就必須從觀眾的心理需求出發(fā),發(fā)掘文物的價值,更好地實現(xiàn)與公眾的互聯(lián)互動,只有這樣,文物的“活”才活得有意義,有生命力。
參考文獻:
[1]汪培梓.如何讓文物活起來:文化遺產(chǎn)視野下的博物館工作[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6.
[2]單霽翔.淺談博物館陳列展覽[M].北京:故宮出版社,2015.
[3]王金定.博物館,如何讓你的文物活起來[J].博物院,2017(05).
[4]焦麗丹.如何讓館藏文物“活起來”[J].中國博物館,2015(03).
[5]曹武兵,崔波,主編.博物館展覽 策劃設計與實施[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5.
[6]葉輝芬.博物館藏品利用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神州民俗,2014(07).
[7]田利芳.讓館藏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更接地氣[J].人文天下,2015(06).
(作者簡介:江湉,女,本科,信陽博物館文物博物系列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陳列展覽)(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