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泳
摘要:德育工作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體現(xiàn)我國素質教育水平的根本。小學生掌握知識能力體現(xiàn)我國教育水平,俗話說,小學生是八九點鐘的太陽,也是中華民族不斷向前進步的希望,寄托著一代又一代人的中國夢想,所以小學生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在小學年齡段,文化知識是毋庸置疑要好好學習的,道德意志品質也是需要不斷積累,那么就給小學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本文通過探索小學生德育工作與學科教學的關系,提出要把小學生的德育工作滲透到課堂中,并提出幾點解決措施,供一線教育工作者參考。
關鍵詞:德育工作;學科教學;小學生
小學生年齡小,思維比較簡單,不能形成很好的學習習慣,心理發(fā)育及心智培養(yǎng)尚不完善,容易被周圍環(huán)境或社會風氣影響,所以在教學工作當中要時時刻刻關注小學生的德育工作,尤其是課堂教學和課外教學活動過程中,從小開始培養(yǎng)小學生的道德意志品質,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進小學生健康發(fā)展。
一、小學德育工作現(xiàn)狀
德育工作是我國思想道德學科教學的重要內容,也是學生全面素質提升的基礎。從小學德育工作教學現(xiàn)狀分析,小學德育工作是指引教師關注學生德育教學,提升教師教學水平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小學德育工作做得好壞直接關系小學生的學習水平,也是學校教學質量評價的指標之一。
(一)學校內部不重視,德育工作形同虛設
受我國教育模式和方式的影響,學校領導或者地區(qū)教育部門只注重學生的學習成績,把學生學習成績作為評價教師教學質量的唯一標準,造成了學校內部只注重教師教學,學生文化知識學習能力的提高。緊張的課堂環(huán)境和氛圍使得小學生壓抑情緒時有發(fā)生,短暫的課間時間也只能夠學生們上廁所,導致學生的學習壓力不斷加大,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得不到釋放,家長作為孩子的始終陪伴者,為了提升學習成績,業(yè)余時間也是不斷請老師進行補課,這樣使得學生的興趣愛好不能得到很好培養(yǎng)。
(二)教師教學模式老套,師資力量不足
由于小學生的道德品的教育得不到重視,學校缺乏專業(yè)的思想道德教育課老師,班主任老師大多對德育教育知識沒有進行專業(yè)培訓,根本不懂德育的真正內涵,認識不到德育教育對學生的重大影響。老師根本不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生的心理得不到健康的疏導,所以對學習沒有積極性,盡管偶爾上了一堂德育教育課也只是老師枯燥的講,激發(fā)不起學生對德育教育的興趣,學生的綜合素質得不到提高。在師資上,有些學校并沒有設置專門的德育教學老師,而其他學科老師又不注重德育教學,所以需要引起重視。
二、小學生德育工作與學科教學關系
(一)把課堂作為德育教學工作的主戰(zhàn)場
教師是學生教學工作的主力軍,為人師表是對教師的評價準則,他們的一言一行也直接影響著小學生的發(fā)展,由于小學生心理發(fā)展尚不成熟,老師的一言一行對他們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所以老師在進行教學授課的時候要注重對學生的德育培養(yǎng)。在教學過程當中,要時刻注意學生的思維變化,行動舉止,不時進行舉例分析,用生動的形象事例吸引學生學習興趣,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人生短暫,但是無論人生有多富有,失去道德素養(yǎng)那也只能是失敗的人生。
(二)德育教學與課堂學科教學相互促進
創(chuàng)新教學需要在實際中不斷實現(xiàn),德育教學完全可以滲透到課堂教學中,這也是一種創(chuàng)新教學的表現(xiàn),在各科的教學課堂上都加上生動的德育知識,例如:在體育課上,通過做游戲,然后告訴學生要懂得團結幫助,只有這樣才能成功;美術課堂上讓學生體會美的感受;在音樂課堂上讓學生陶冶情操;在語文課堂上了解歷史文人的志向和高貴品質。這樣才能讓學生更好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培養(yǎng)的重要性,達到德育教學的目的。
(三)以學生為中心開展德育工作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只有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才能夠提升他們學習的能力,在教學課堂上教師必須要尊重學生的感情,一切為學生著想,為學生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鼓勵學生積極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該積極與學生進行有效溝通,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尋找最佳的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方法也是極為重要的,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采用啟發(fā)式教學也是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學的有效手段。作為學校來說,要加大力度抓好德育教學工作,給教師間提供有效的德育教學探討平臺,鼓勵教師帶學生積極參加課外實踐活動。
結語:
教育教學的對象是學生,小學生的德育教育不是一時興起的,也不會有立竿見影的效果,它是一直貫穿于教育教學工作始終的,所以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各學科中去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培養(yǎng)。老師為人師表,老師就是學生的榜樣,所以老師在教學工作中要不斷學習,加強自身修養(yǎng),使學生自覺養(yǎng)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提升自己的人格。這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健康成長意義重大。
參考文獻:
[1]阿吉然木·熱合曼.新形勢下的小學德育教育探究[J].赤子,2014,(22).
[2]朱宏偉.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教育[J].生活教育,2014,(S2).
[3]蘇宏亮.新時期小學德育有效策略探析[J].教師,2014,(04).
[4]魯潔.生活·道德·道德教育[J].教育研究,2006,27(10).
[5]陶繼新:創(chuàng)新教育的哲學思考——訪國家督學張志勇研究員[J].人民教育,2006,(4).
[6]畢新生.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研究,威海教育學院網(wǎng),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