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鳴
摘 要:近年來,社會的發(fā)展使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升,對市政道路工程建設的要求越來越高,市政道路工程給排水設計對人們的正產生活具有重要的影響。面對現(xiàn)階段市政道路給排水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應該采取相應措施,不斷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給排水的效率。將海綿城市理念運用于市政道路工程給排水設計中,使城市的發(fā)展與給排水的發(fā)展相結合,不斷提升市政道路工程給排水設計的質量。
關鍵詞:海綿城市理念;市政道路工程;給排水設計
1 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性
1.1 可以進行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
目前,我國經濟建設的高速發(fā)展,面對的污染問題也特別的嚴重,城市建設的核心問題變成了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所以,建設海綿城市變成改善居民日常生活與改善環(huán)境有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所以我國相關部門近階段一直都在大力推行建設海綿城市。近階段,為了更新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已然推出了非許多相關策略,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組建海綿城市,因此可知海綿城市引起了國家非常高重視。
1.2 合理運用雨水資源和防雨防洪
合理運用城市海綿效應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市的排水功能,并有效改善建設海綿城市的目的。城市排水能力得到突出改善,同時城市的設施體系一樣得到改進,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決由于水位人們帶來的很多問題。建設海綿城市站在排水問題的角度來講,從根源致使城市排水系統(tǒng)的壓力得到改變,并且能在一定程度進行有效回收且有效運用豐富的水資源,以此達到防雨防洪的目的。
2 分析“海綿城市”在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
2.1 應用在機動車道設計中
在市政道路機動車道實際設計過程中,需要綜合考慮其車流量大、承受能力強、透水性等特點,使用瀝青混凝土、水泥等材料鋪設道路中上層,在其中增設一層防水層,避免雨水滲漏損害道路地基,并且也能夠引導雨水流入兩邊綠化帶,減少交通事故發(fā)生的可能性。同時,可以將機動車道中間劃分帶設計成一個生態(tài)池,且設計高度應比機動車道低8cm左右,在其中填埋可滲透的土壤,種一些耐水耐污染的植物,而且還需要在其底部增設一層碎石層,避免道路地基滲流。另外,在中間劃分帶中應該設計排水通道,排水通道高度應比規(guī)定的標準值低,比中間劃分帶最低點高,在一些雨水量較大的區(qū)域,排水通道的設計應能夠保證雨水有序排出,并且,生態(tài)池內的水可以逐漸滲透到碎石層,起到凈化、補充等作用,針對這些區(qū)域,還應增大綠化帶面積,保證良好的存水和排水效果。
2.2 應用在市政道路綠化帶和橫坡設計中
以傳統(tǒng)綠化帶為例子,其設計通常要比路面高,導致雨水不能截流,通過“海綿城市”應用后,該綠化帶設計保持傾斜形式,且高度要比路面低18cm左右,方便采集雨水,另一方面,需要在市政道路綠化帶下面設計碎石盲溝和碎石層,同時需要縮小雨水管徑和篦子,借助智能開關控制雨水的排處速度,通過雨水篦子開關,讓雨水匯聚到排水系統(tǒng)中,由此可知,在市政道路綠化帶和橫坡設計中應用“海綿城市”,即延伸了雨水流向形式,將傳統(tǒng)單一采集雨水系統(tǒng),設計成雨水采集、滲透、滲溝等融合為一體的新系統(tǒng)。
2.3 應用在人行橫道設計中
如果市政道路的人行橫道采用不透水的設計時,則會造成雨天路面積水情況,大大增加了道路濕滑程度,嚴重危害到行人的生命安全,提高了行人不適感,若將“海綿城市”應用到人行橫道設計中,則應該采用透水材料鋪設人行橫道,提高雨水滲透效率,合理控制市政道路的溫濕度,有效解決路面積水問題,大大補充了地下水資源,如果市政道路地基土質滲透效果不明顯,那么可以在地基層設置水管,將設計坡度不能超過2.5%,其拱橫坡度應該保持在1.5%左右。
2.4 應用在市政道路材料挑選上
從傳統(tǒng)市政道路材料選擇來說,多采用瀝青與混凝土材料鋪設路面,這種材料選擇使用的針對性較低,且極易造成污染等問題,針對傳統(tǒng)道路施工材料選擇問題,相關部門于2013年出臺了相應的材料施工技術以及使用規(guī)程,明確指出了道路施工應挑選透水性好、噪音小、抗滑的材料,從而保證給排水設計施工單位合理使用材料,保護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通常情況下,透水瀝青路面有以下三種類型:地面水滲透到道路地基中;地面滲透到表層以后,可直接流到附近的排水管道中;地面水從表層滲透到地基層,然后流入附近排水管道,后兩種類型可以有效處理排水問題,減少路面積水面積和噪音,但前一種無法實現(xiàn)這種效果,通常只應用在公園或者地基土壤滲透系數(shù)超過7×10cm/s的社區(qū)中,在一些高速路、車流量較大、城市主要交通道路等不可使用透水路面,為了保證實現(xiàn)建設的低影響性,則需要加強對道路施工材料的監(jiān)管力度,盡可能選擇環(huán)保、穩(wěn)定性高的材料。
2.5 應用在與城市綠地銜接設計中
如若在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周圍存在城市綠地,則需要有效銜接路面與城市綠地,起到分流的效果,根據“海綿城市”理念可知,不同市政道路和城市綠地,存在不同的銜接模式:首先,針對水資源較豐富區(qū)域,可以采用雨水截污凈化技術,將雨水排放到城市綠地中,減小市政道路洪峰的概率,另外還可以借助植被緩沖帶以及雨水花園等來凈化雨水;其次,針對雨水徑流嚴重污染區(qū)域,可以圍繞控制污染這個核心,通過多種不同模式凈化雨水,然后將雨水排放到城市綠地內,比如植草溝、雨水花園等;最后,針對水資源匱乏區(qū)域,可以收集、保存雨水,進行重復利用,道路上的雨水可以通過排水管流到濕地中,通過凈化等作用后,保存起來,以備不時之需。
2.6 應用在附屬設施設計中
第一,路肩邊溝設計:就路肩邊溝設計施工而言,以前多采用混凝土材料,通過該材料的應用,不僅大大降低了市政道路的美觀性,該提高了道路堵塞的可能性,同時也無法有效發(fā)揮凈化雨水的效果,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通??梢詰弥膊轀?,也就是在市政道路地表溝渠上種植草被,從而起到凈化、采集、排放以及運送雨水的功能;第二,路緣石設計:該部分是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十分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主要種類有以下兩種,即立緣石和平緣石,立緣石要比四周地表高,所以雨水可以緩慢流向雨水口,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該類型無法保證雨水流入到綠化帶中,所以可以使用間隔式、打孔等形式的立緣石;而平緣石與四周地表高度相同,可以引導雨水流到綠化帶中,或者雨水口,防止造成道路積水問題,因此,在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需要結合“海綿城市”理論,適當選擇路緣石類型。
3 市政道路的給排水設計中的注意事項
在整個城市排水過程中,為了保障排水的效率,需要從進水口考慮,進水速率快將會提高輸送的速率,達到及時排水的目的。因此,需要市政道路部門合理的設計進水口的結構,將其設計為凹形狀,更能有效的集水;同時道路的坡度也會影響排水速率,需要根據進水口來調整坡度的大小,使其更為合理的組成一個工作系統(tǒng),提升工作效率。主要設計目標是使人工系統(tǒng)與生態(tài)系統(tǒng)融合在一起,所以旨在將其排水設計與流通設計更好的銜接,形成通暢的工作渠道,實現(xiàn)水循環(huán)。不同的地區(qū)降水程度不同,針對內澇嚴重的地區(qū),進行高度重視并做標識,提醒人們注意防范措施。同時在施工過程中,應進行合適的監(jiān)督管理工作,保證工程的順利進行。也應注重維護路基方面,確保能夠及時的排水與正常的出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面對現(xiàn)階段我國市政道路給排水的現(xiàn)狀,必須重視對海綿城市理念的運用,提升水資源的利用效率,改善城市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因此,在進行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時,應該在結合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運用海綿城市理念,促進城市給排水設計的不斷優(yōu)化,促進城市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姬建華.芻議海綿城市理念下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J].門窗,2017(8):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