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雙珠
在我國的文化藝術體系當中,民族音樂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構成部分,體現(xiàn)了我國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現(xiàn)著民族文化實力,是我國在國際文化藝術領域競爭的籌碼,其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就當前的實際發(fā)展概況來看,洋化思維的過度滲透使得我國民族音樂逐漸陷入了陳舊、脫離時代的局面,為此,必須要修正這一問題,將民族音樂更深入地滲透到幼兒教學體系中,培養(yǎng)幼兒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讓其成為文化的傳承者。
利用多感官引導方式激發(fā)幼兒的興趣
民族音樂誕生于我國的不同地區(qū)、不同省市、不同文化背景之下,與各地的多方面背景文化都有著密切關聯(lián),所以其魅力也無法只依靠音樂本身去百分之百地展現(xiàn)出來。以云南的歌謠為例,特別是童謠,多與當?shù)丨h(huán)境有關,鑒于當?shù)貧夂虺D瓿睗駵嘏?,所以有許多與昆蟲相關的童謠,同時也有以當?shù)靥厣朗车葹橹黝}的童謠,例如《斗蟲蟲》《糯米團團》《金蟈蟈》等等,這些民謠都包含著不同的氛圍,展現(xiàn)著當?shù)鬲氂械奶厣?。但是,僅僅通過歌謠本身無法全面展現(xiàn)出這種魅力,所以教師可以配合相應的影像畫面,甚至配合其他的感官刺激,讓幼兒的感受更加深刻。例如在學習《糯米團團》時,教師可以收集云南地區(qū)民眾制作糯米團的影像,同時嘗試購買或自主制作一些接近云南特色的糯米團,讓幼兒去嘗試,這樣的多方面感官刺激會讓幼兒的印象更深刻。其他地區(qū)的民族特色音樂學習亦是如此,教師要引導幼兒理解歌謠所傳達的氛圍,感受歌謠的情感內(nèi)核,自然會使其更感興趣、更積極地去學習。
拓展選材范圍,擺脫教材局限
幼兒教學階段不同于其他階段,應當更加注重認知與能力基礎的培養(yǎng),即要從幼兒的視角切入,以身心的強化為目標,而不是如同后續(xù)的理論教育階段一樣死板,必須要達成一個什么樣的理論教學成果或者獲得一個什么樣的成績。同時,這一階段也是強化幼兒音樂基本功的關鍵時機。所以,如果教師依然以應試教學體系的角度去看待這一階段的教學,將教學限制在課本中、限制在校內(nèi),就無法真正達成教學目標,更無法體現(xiàn)出我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多元魅力。所以為了擺脫局限,教師要懂得進行合理的教學拓展,首先要對更多地區(qū)、民族的特色民族音樂風格與作品進行了解與收集,如云南、西藏、蒙古、新疆等,在實際的了解與收集過程中,教師會發(fā)現(xiàn)不同地區(qū)的不同音樂類型有著不同的風格、特色以及發(fā)音特點等,為了讓幼兒了解到這些民族音樂形式不同的魅力,教師應當廣泛取材,而且盡可能多地去收集一首民族歌曲不同的版本,這樣一來,幼兒對于民族音樂的認知才不會停留在無趣、陳舊、不流行的基礎上。
例如《娃哈哈》這首民族歌曲便有許多的改編版本,不同的版本有不同的演繹方式,教師要盡可能選擇符合幼兒喜好的版本,激發(fā)幼兒的興趣。簡而言之,要意識到民族音樂的涵蓋范圍之廣,廣泛取材,才能讓幼兒意識到民族多元化音樂文化的魅力所在。
利用民族音樂傳達民族團結的理念
民族自豪感的產(chǎn)生源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可,源于對各族同胞血濃于水的親情。對于音樂學習來說,這亦是重要的目標。體現(xiàn)各個民族音樂文化的優(yōu)勢是必要的,但是要確保民族意識的體現(xiàn),就必須要更加注重民族團結意識的融入,才能讓民族音樂得到更廣泛的認可。也正是因為這樣,許多民族歌曲都在歌頌各民族同胞的團結友愛。所以,教師在課上也要積極宣傳這樣的理念,通過一些體現(xiàn)民族團結意識的音樂潛移默化地讓幼兒感受到民族團結的情感。
例如《山上的孩子》這張童謠專輯收錄了我國許多地區(qū)的民歌,從黃河南北一路唱到了大漠平原。北京天使合唱團的孩子們以最為純真空靈的童音,觸動了人們心中最真摯的鄉(xiāng)情,喚醒了各族同胞對這片國土的懷念,也飽含著對同胞的熱愛,不管你是苗族的孩子、廣東客家的孩子、蒙古的孩子或是湖南的孩子,在這片音樂的土地上,大家都是相親相愛的手足,高聲歌頌愛與和平。教師最應當把這樣的音樂作品加入課堂,只有讓幼兒感受到各個民族通過歌聲表達的愛,才會將更多的民族熱情融入自己的歌聲中。
結語
民族音樂誕生于我國的文化發(fā)展歷程當中,是我國文化魅力的體現(xiàn)和文化實力的代表,對于我國的幼兒音樂教育體系來說是必要的一部分,而不是可選的。民族音樂是我國音樂文化的根基,所以教師要更積極地在課堂上融入民族音樂要素,讓幼兒了解到更多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形式及作品,才能促使他們有更強的民族自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