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楚嫻
人類作為宇宙間最普通而又平凡的碳基生物為何能脫穎而出成為靈長?無外乎是思考給了其存在的價值與優(yōu)勢。葦草般脆弱的肉體因其獨特的思想而大放異彩,我思故我在。
曾有記者詢問過法國《世界報》創(chuàng)始人梅里一生寫過多少篇文章。梅里只道,“我寫文章不計算篇數(shù)只計算思想?!笔堑?,思想才是言論的精華。唯有經(jīng)過仔細錘煉,深入摸索而發(fā)表的結論方真正值得人去品味,給人以啟迪。但在當今大數(shù)據(jù)時代,無數(shù)碎片化信息、虛假傳聞、低俗雞湯充斥我們的生活時,一些人仿佛置身于迷宮之中,思想混涃不知何去何從。于是越發(fā)喜歡立竿見影、大而化之的言論,恨不得只讀一個標題便能明了天下大事。他們在網(wǎng)絡時代不斷給自己的思想做“減法”,那時代的浪潮也終將會吞沒他們的。
讀書使人充實,思考使人深邃,交談使人清醒。這是美國哲學家杰明·富蘭克林在經(jīng)過人生的辯思中得出的真理。人既活一世,無法改變生命的長度,何不拓展思維,在意識世界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延展它的廣度與寬度。思考是一種能力,只有敢想方能有所作為。當人的思考只是被束縛于一方天地,只是盲目隨大流,人云亦云。讀書只看書名,寫文章只是去摘抄,生活中總是被一條名為常規(guī)和定律的線所束縛。他在能力喪失的同時,還失去了生命的價值。
因此,思考不僅僅是想,更需要我們探索突破和打破常規(guī),成為思考者。英國詩人威廉·布萊克曾道“打破常規(guī)的道路指向智慧之官”。不管在哪一個時代,都不會人人成為思想家,但我們可以選擇成為思考者。而中國上攬月宮,下潛蛟龍的成就不正是因為有無數(shù)敢于突破的思想為之不斷奮斗而成的嗎?一個人不去思考,那他一生可能只是碌碌無為;一個國家不去思考不去突破,那將會導致民族的沉淪。但國家不正是由人民群眾萬眾一心,眾志成城的聚集而成?唯有人民不做思想的“懶怠者”,國家民族才有希望。
德國著名哲學家亞瑟·叔本華說,經(jīng)過自己思考而獲得的真理就像天生的四肢。唯有思考給予我們站立的價值與前進的動力。只有保持獨立思考與理性思辨,才能帶來人類智慧的增長,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
“人最大的懶怠是思想上懶怠”。同樣,人最大的優(yōu)勢是思想的光輝。即使身處這個無數(shù)聲音縈繞的時代,我們依舊能花繁柳密,以思考證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