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信息大爆炸和人人都有“麥克風”的時代,各種自媒體層出不窮,有些官媒的公信力甚至比不過一個網絡大V,有時候長篇累牘的正面宣傳甚至抵不過一個微信小段子,我們傳統(tǒng)的宣傳和教育方式,在新媒體時代暴露出很大的局限性。如何利用全媒體做好信息傳播,是擺在我們每一名領導干部面前的重大課題。
在內容上,要關注“三線”,掌握話語權。在全媒體時代“話語權”需要博弈:大家都曉得,目前在網絡上,“負面信息就是好的新聞”成為一種思潮,“批評性評論”成為網絡時髦,各種下三濫的丑態(tài)新聞充斥網絡媒體,為了賺取點擊率,在博人眼球的同時也嚴重扭曲了大眾審美觀念。面對這種網絡環(huán)境,毋庸置疑,我們要奪回并掌握信息傳播和輿論引導的話語權,就得博弈,就要關注“三線”。
一是上接天線。“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行不通的。搞好信息傳播與輿論引導,必須吃透上情。要了解黨情、世情和國情,要了政策、法規(guī)和制度。比如,近些年來,中央打虎拍蠅,頻頻出手,一些地方“科級領導”都給揪了出來,但有人不是從國家有決心、工作夠扎實的角度來傳播信息,而是采取了“小官巨腐”的說法,很明顯,這樣就很容易引起網民仇官心理,造成一些負面影響,這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沒有領會上級意圖,沒有接好天線。
二是避開紅線。信息傳播是一項政治性很強的工作,必須要有正確鮮明的政治立場,如果立場站得不穩(wěn),就容易“失足”。就像嘉興日報某評論員受西方所謂民主觀念的影響,在微博上公開發(fā)表言論,公開支持占中,還批評那些愛國主義者無腦,說統(tǒng)一是沒有文化的觀念,此評論員后被處置。
三是聯(lián)通一線。最基層的也是最鮮活的,也是與廣大受眾最貼近的。信息宣傳還是要反映基層一線的訴求,關注基層一線的熱點,傳播基層一線的聲音,才有生命力,才能發(fā)出最強音。這幾年常德市委號召向共產黨員楷模、退伍軍人楷模、扶貧幫困楷模王新法同志學習。王新發(fā)就是一線的典型代表,就有較大的教育意義。
在方式上,要把握“三度”,提升認同感。在全媒體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再鮮活的議題、再鮮明的觀點也要跟上全媒體時代的節(jié)奏、契合網絡受眾的胃口,把握好“三度”:
一是講速度。網絡傳播的速度比病毒還快。從事信息傳播速度是制勝的關鍵,一定要克服“后發(fā)制人”“亡羊補牢”錯誤認識,特別是針對可能出現(xiàn)的負面情況,要不待萌芽先拍死,生成種子便捏碎,做到快速出擊、提前防御、閃電行動、速戰(zhàn)速決。針對突發(fā)性事件撰寫的信息稿件要隨寫隨報,絲毫不能延誤,因為這一類型的時評過了這個時機將毫無意義。撰寫新聞信息,就要做到報上有發(fā)的,編輯有編的,路上有走的,手上有寫的,心里有想的。搞新聞寫作是這樣,我想搞信息宣傳也應該這樣。農村有“拍甜酒”的說法,一個賣甜酒的必須手里有賣的,家里有拍的,崗里有備的,這樣才玩得轉。
二是多維度。20世紀初,看無聲電影,20世紀中期,看平面電影,而今看3D、4D電影。每一次傳播技術的革新,帶來的都是人們視聽方式的一次再突破、再拓展、再重塑,如果想要在腦子里扎根,就得學會“合拍”。在全媒體時代,信息傳播,如何做到“合拍”?就是多角度、多維度、立體化地搞宣傳,不能滿足于寫一篇文章,發(fā)一篇評論,要對文、圖、聲、像來一鍋“大雜燴”,既對受眾的“胃口”,也讓“干癟”的言論“氣韻生動”。比如,山西省委組織部專題拍攝的《我們的一天》,以視頻紀實的手法揭秘了組織部的生活,展現(xiàn)了組工群體“酸甜苦辣”,得到了眾多的好評。
三是透明度。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公開是最好的防“炒”劑。唯有增強透明度,提高可見度,讓人們看到真實的世界,各種流言蜚語才無藏身之地。近些年來,我們對涉及重大政策措施、重要工作部署、重要人事任免要第一時間公布,增強了組織工作的透明度,特別是有的地方設立新聞發(fā)言人,及時準確發(fā)布真實權威信息,回應關切,解釋疑惑,搶占了先機。但是這么做有人會認為是體制內在自彈自唱、自娛自樂、隔空喊話,這就需要借助社會力量,比如邀請“網絡紅人”擔任監(jiān)督員、委托第三方權威解讀,這樣就能為信息傳播“加分”,提高群眾的認可度。
在組織上,要主推“三強”,創(chuàng)造影響力。在全媒體時代,針對偌大的網絡世界,需要堅實的工作基礎,主推“三強”:
一是整合資源強影響。人民網、新華網、光明網、等一大批有影響、有權威的主流網站、新聞客戶端對信息傳播有相當大的影響力。當然,如果要宣揚身邊的典型,講身邊的故事,他離我們似乎比較遠。若能整合本地新型媒體資源,便可構建報、臺、網、信四位一體的媒體信息宣傳和輿論引導格局。不久前,市有關部門組織30余名全國各地的網絡大咖齊聚常德,通過微信、微博、直播等多種形式,向全國網友立體展示常德的人文美景和城市建設成果。僅兩天時間,閱讀量就達到1290.7萬人次,引發(fā)網友討論2000多人次,并成功登上新浪微博旅游榜第一話題。
二是勤練隊伍強素質。信息傳播當以人為本,要建立一支能征善戰(zhàn)的骨干隊伍,信息創(chuàng)造團隊,關鍵時候拿得出來,用得上來。不能平時不練手,關鍵時刻拿不出手,危機時刻亂出手。從事信息傳播,需要練就一對鷹眼、一雙快手、一支硬筆。
三是多管齊下強措施。強化正面激勵。開展信息傳播工作是項辛苦活,也要給予適當的獎勵。打擊反面典型。對于不遵守國家法律法規(guī)、在網上引發(fā)不良反應的行為做到堅決打擊、毫不手軟。優(yōu)化議題設置。網絡熱點特別是負面新聞,大多是靠炒作、發(fā)酵的,而正面的信息同樣要靠包裝和宣傳。
作者簡介:陽勇,1976年出生,男,漢族,湖南桃源縣人,助理工程師,大學專科學歷,研究方向為政治理論宣傳,湖南省桃源縣水利局組織人事股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