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摘要】:隨著大數據技術的流行,對大數據本質的探究及其社會治理邏輯的把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數據作為抽象的存在,不僅給人的理解帶來抽象難度,更因社會治理經驗不足使人陷入困境。為此,文章以大數據發(fā)展和作用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數據及大數據的本質,據此提出對大數據社會治理創(chuàng)新邏輯的思考。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成為科技前沿和社會熱點,“大數據”跡象遍布社會各個領域,掀起一股大數據的研究熱潮。數據是近代科學興起后的重要概念,它進入哲學視野卻是近些年的事情,因此當大數據時代的來臨,數據在產生、處理、表征及應用上形成了不同以往的邏輯,這就不得不讓人們重新審視大數據的本質內涵,探究深層的數據規(guī)律,把握和構建其社會治理的創(chuàng)新邏輯。
一、大數據的發(fā)展和作用
(一)大數據的興起與認知
隨著傳感器、互聯網、物聯網技術等的相繼出現,數據的作用顯得越來越重要。而當數據的存儲量達到一定規(guī)模時,甚至是當時人類科技所不能處理的數據量時,這樣的數據處理技術就被稱為“大數據技術”。經過后來的技術演進,“大數據”逐漸從單一的數據量級表達,變遷成為代表技術方法、思維方法、價值理念的綜合性概念,并為人類社會帶來眾多新奇。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勒在其著作《第三次浪潮》一書中評價大數據為“第三次浪潮的華麗樂章”。
關于大數據的特征,盡管說法紛紜,但是不外乎體現了數量(Volume)、速度(Velocity)、價值(Value)和種類 (Variety)等特征。當然,業(yè)界也有學者將大數據的特征擴展,增加了可視化(Visualization)和有效性(Validity)。
(二)大數據的重要作用
大數據之所以能引發(fā)社會的重點關注,主要因為大數據對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作用。首先,大數據為人個性化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通過獲取人們行為的大數據,經算法建模分析后,會得出人的喜好和行為習慣,當企業(yè)掌握這些規(guī)律,就可以為用戶提供更加個性化和貼心的服務。其次,大數據為科學進步提供重要工具。運用數據分析的方法是近代科學的重要特征,而傳統(tǒng)科學拘泥于實驗室,分析處理的數據是小數據,驗證的結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當科學家掌握了大數據的方法,科學的范式將迎來變革。關系型數據庫鼻祖吉姆·格雷(Jim Gray)在 “科學方法的革命”的演講中,提出了科學研究的四類范式分類方法——模型推演、實驗歸納、仿真模擬和數據密集型科學發(fā)現,其中數據密集型科學發(fā)現正是我們現在所稱之的“科學大數據”。最后,大數據降低了溝通成本。大數據有與生俱來的溝通作用,當硬件設施成本不斷廉價化,圍繞數據為核心的數字通信,讓部門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提高了整個管理鏈條和產業(yè)鏈條的效率。
而技術是一把“雙刃劍”,無數的歷史證明,技術在滿足人們需要的同時,很有可能在另一方向人類索取“回報”。核技術的濫用、戰(zhàn)爭的威脅、環(huán)境的污染,都是技術兩面性的具體體現。當然大數據技術也未能例外,近年來爆發(fā)的網絡詐騙、隱私泄露,都是大數據應用過程中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困境。這說明,大數據技術作為一種技術工具,其作用取決于人類把握的邏輯。因此,必須從人文社會科學出發(fā),加強對大數據技術的研究,更好地實現利用大數據服務人類社會發(fā)展目標。
二、數據、大數據及其本質
數據在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處于重要的角色。有人說,人類科技的進步史也是處理數據的進步史。信息技術,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出現計算機技術出現以來,為數據處理提供了自動化的方法手段,也就推進數據或者信息成為繼物質能源之后的第三大戰(zhàn)略資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深刻地影響和改變了人類社會,而且這種作用正在加劇,無處不在的信息技術應用正在對人類社會結構進行重構。
近代實驗科學興起以來,數據的產生主要為人為所設計和采集,比如牛頓在實驗中通過設計得到的觀察結果,化學家在實驗中得到的觀測數據。而到了計算機時代,特別是在互聯網出現以后,數據的產生不再僅僅是人類行為的產生。計算機、互聯網及各類傳感器以及云計算技術、分布式計算與高容量存儲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數據在每個環(huán)節(jié)可以被產出,數據的概念也逐漸被大數據的概念所替代。數據量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研究表明,過去兩年產生的數據量,相當于此前人類社會產生數據量的綜合。這樣的數據量給人類處理能力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也是大數據概念的由來,對于大數據概念的理解,不光要從量的大小上去理解,更突出體現的是人類處理數據能力的不足。
如果僅從以大為中心的靜態(tài)特征理解大數據未免過于機械,同時也使大數據的價值范疇大大縮小,甚至無法利用其演繹到社會治理的邏輯當中。因此相應地,大數據還具有它的廣義的定義。畢達哥拉斯學派的經典哲學世界觀認為“萬物皆數”,可以說是蘊含著大數據理念的最早思想。日本野村綜合研究認為,大數據是一個內涵范疇極其廣泛的概念,除了以上所論及的俠義內涵外,還涉及相關的數據意義、數據規(guī)律甚至包括數據研究的組織以及人員的研究。該定義類似于科學,既指自然規(guī)律的知識,也包含著體制和道德等等。其將數據的使用主體納入到大數據概念范疇,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大數據的研究領域,豐富了大數據的內涵。另外,有人認為大數據代表一種方法和理念,即通過對海量數據的分析,來挖掘出其中有價值的信息或判斷,這種“無中生有”的方法和理念,被認為是目前大數據應用較為廣泛的一種概念定義。因為這種定義突破了科學領域,可以拓展到經濟、金融、教育等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而形成自己獨特的社會邏輯。
因此,數據與大數據的關系,是我們認識大數據形成及本質的有效路徑。首先,大數據不單指海量的數據,而是數據關系的一種高級形態(tài)。通過這種數據關系,人們可以探究不同要素之間的相關性可能,進一步展開了因果概念的中心刻畫,讓相關關系提供過了由因素創(chuàng)構結果的廣闊空間。另外,大數據既是一個技術概念,優(yōu)勢一個商業(yè)概念,它的出現建立在信息技術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基礎之上,但是其未滿足于限制在技術領域演繹。而是以一種哲學包容性的氣質,包攬了人類認識世界和社會的所有途徑,醞釀著哲學研究和科學方法一個全新時代的來臨。而這種氣質將最終在社會治理邏輯中得以顯現。
三、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邏輯創(chuàng)新
(一)樹立科學大數據的理念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chuàng)新的前提
隨著數據在社會生活作用的日益明顯,樹立科學的大數據理念對于科學運用大數據具有前置作用。一是重視數據。加強領導干部的數據意識,培養(yǎng)用數據說話的意識和客觀分析的理性思維。二是要尊重數據。加強對知識的尊重和對科技人才的重視,提高科技決策在政府決策的地位,使數據成為判斷的標準參考。三是要敬畏數據。加強對大數據理論的學習和思考,進一步提高對數據的認知和駕馭能力。
(二)建立廣泛的數據獲取渠道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chuàng)新的基礎
數據的多少、質量的好壞是數據服務社會治理的關鍵。一是要建立明確的數據權屬。制定數據邊界清單,厘清數據共享范圍。二是要建立數據正常交易渠道。嘗試以發(fā)達地區(qū)為試點,開展大數據交易平臺建設應用,為數據提供合法的、正規(guī)交換平臺。三是建立權力與責任統(tǒng)一的數據應用模式。建立監(jiān)管機制,使商家在使用數據的同時,履行好數據保護和數據清洗的義務。
(三)建設服務型政府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chuàng)新的關鍵
政府要加強利用大數據實現政府職能轉變,充分運用大數據平臺,進一步提升服務便民服務水平,切實加強人民群眾的安全和滿意度。一是建立跑一趟的服務機制。利用大數據的便利優(yōu)勢,實現政務信息公開,設置查詢“一鍵通”功能,為群眾辦事提供數字向導,同時減少政府開支。二是加強政府、企業(yè)間數據共享。打破數據壁壘是數據共享的關鍵。加快建立數據共享機制,充分調動相關企業(yè)、機關的積極性,構建公民辦事信息的全網共享使用,減少重復錄入、采集問題。三是打破信息壟斷。將數據公開于民,使企業(yè)更加便捷地獲取想要的數據,更好分析形勢以保證經濟的穩(wěn)健發(fā)展。
(四)加強資本防范和技術監(jiān)管是大數據時代社會治理方式創(chuàng)新的底線
大數據技術異化的背后,是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博弈,也是資本逐利的外現。新經濟不排斥資本的功能,但當資本目標與公共利益發(fā)生沖突時,就要毫不猶豫地選擇服從公共利益,對資本控制進行防范。只有明確資本走向,扎牢法制圍欄,相關部門對市場中各種違法違規(guī)行為嚴加防范、嚴厲打擊,以法治贏得利益各方的信任,才能讓資本有效助推大數據發(fā)展。此外,要確保大數據安全,還要構筑牢固的技術安全底線。歸根結底,大數據是依靠互聯網技術支撐的,技術上的控制力在大數據的發(fā)展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提高技術創(chuàng)新力度,努力實現關鍵網絡設施及軟件產品的國產化,擺脫對西方技術的依賴,從根本上提升大數據平臺的安全防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