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目前的國情仍舊是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過程,所以我國目前的發(fā)展重心依舊在經濟方面。歷史唯物主義主張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有反作用,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xiàn),最大程度的代表了國家對社會各個主體人身、財產等行為的調整手段。所以如何利用好法律這個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是我國目前需要更好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法治 德治 法制 意義
一、法治和德治的區(qū)別和聯(lián)系
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時講話“我們有我們的歷史文化,有我們的體制機制,有我們的國情,我們的國家治理有其他國家不可比擬的特殊性和復雜性,在法學學科體系建設上要有底氣、有自信。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突出特色,深入研究和解決好為誰教、教什么、教給誰、怎樣教的問題,努力以中國智慧、中國實踐為世界法治文明建設做出貢獻?!?/p>
(一)古代中國國家的治理中德治和法治的目的趨同。
不管是德治還是法治,二者的目的都在于治理國家,營造一種穩(wěn)定有序的社會環(huán)境。但是這畢竟是不同的兩種治理手段,即使目的一致也存在著不同的實施方法。德治的思想在儒家學說中體現(xiàn)的比較充分,在西漢春秋決獄成為法治的基本制度后,儒家學說的思想更成為德治的來源,德治主要的治理手段在于通過教化,使個人、社會、家庭等個體從內而外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通過道德水準的提升從而達到社會秩序的管理。
(二)古代德治和法治對于當代國家治理的啟示
2016年12月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法律是準繩,任何時候都必須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時候都不可忽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們要把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執(zhí)政基本方式落實好,把法治中國建設好,必須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使法治和德治在國家治理中相互補充、相互促進、相得益彰,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規(guī)范社會行為、調節(jié)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秩序的作用,在國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法安天下,德潤人心。”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法治國家的同時,要注重以史為鑒、取長補短,將古代治理國家中的德治法治的治理經驗和現(xiàn)如今的治國理政實踐相結合。
1.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明確德治和法治的地位和功能,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
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明確了道德和法律的關系,以及二者在社會治理中所發(fā)揮的作用。明確道德是法律的先導,法律是道德的保障,二者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凸顯了道德的先導地位,人權是立法、司法、執(zhí)法的目的和歸宿,依法治國就是對國家公民權益的保護,這是依法依法治國的價值體現(xiàn)之一。習近平總書記靈活的運用了馬列主義的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觀點,對我國目前的現(xiàn)代化治理模式進行了科學的詮釋和指導。
2.要明確道德治理的運行體制。
在古今中外的文化價值體系中,有不少的道德模范和道德規(guī)則,我們可以借鑒世界其他民族的國家優(yōu)秀道德觀念,取長補短,去糙取精,防范毒瘤。其中更重要的還要防范“大”道德,我們學習道德不是為了展示它的多樣化,也并不是單純的崇拜道德,我們是需要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治理手段,對人們的思想進行教化,從而對個人的行為進行規(guī)制,達到治理社會的目的。
3.注重法律的規(guī)制功能,避免德法二分的雙重標準。
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只有經過實踐的檢驗,才能真正的打造出符合我國國情的德法治理二重奏。在實踐中,要預防出現(xiàn)雙重標準,一定要劃定德治和法治的界限。德治參與立法和監(jiān)督但是不能干預司法。道德在法治的上位環(huán)節(jié)發(fā)揮作用,通過法制參與國家治理,堅守道德不能代替法律的準則;同時,要樹立并維護法治的權威。
筆者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現(xiàn)代化,可以借鑒吸收外國的道德規(guī)范中優(yōu)秀的文明成果,同時注重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思想體系進行揚棄,在符合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規(guī)律的同時,形成符合目前時代發(fā)展客觀需要的核心價值觀。
二、法治和法制的關系和區(qū)別
目前,我國主要將依法治國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由于經驗上的不足,導致我國在依法治國相關理論體系建設方面有待完善。其中,人們對于“法治”和“法制”的區(qū)別容易混淆,那么這兩者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和聯(lián)系呢?
(一)法治和法制二者的區(qū)別
法制指一個國家的法及其法律制度,而法治卻強調一個國家處于依法治理的一種狀態(tài)。法制的內涵比法治要小的多。一般講,法治所體現(xiàn)的一種依法辦事的良好社會狀態(tài)至少應包括這樣一些內容:一是這個國家要具備完善而良好的法;二是這種法要得以普遍而自覺的遵守;三是已建立健全完備的使這種法得以正確適用與遵守的國家權力機構體系,而且這種權力體系是以權力的互相制約、監(jiān)督為前提條件的。
在明確了法制與法治的基本含義之后,就會看出二者有許多區(qū)別。辟如法制社會中法對權力的規(guī)范和約束既可以是所有的人和一切國家機關,也可能是在法的約束和規(guī)范之外仍然存在著一個至高無上的權力獨裁者或權力機關,也就是說法制和人治并不是對立的,而法治社會中法對權力的約束和規(guī)范卻是完全的、絕對的,包括一切的權力機關和所有的個人,法治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在法治社會中至高無上,除此之外不存在絕對的個人或權力機關的至上權威,而且所有的國家權力都予合理配置和劃分,并相互制約和監(jiān)督。
(二)法治和法制二者的聯(lián)系
法制和法治并不具有絕對的區(qū)別,法制作為法律制度,是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或認可的規(guī)范文件,而法治則是國家依法治理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法律治理體系。法制作為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和工具,是包含在法治之中的。法治是法制的保障,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兩者之間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三、法治的實現(xiàn)機制
(一)法治的實現(xiàn)關鍵在黨
習近平同志在有關全面依法治國的論述中反復強調,我國治國的基本方略是依法治國,而依法治國的關鍵在于黨,關鍵在于黨和政府的執(zhí)行性力。
法治化的建設過程中涉及很多人和社會關系,那么如何調節(jié)和管理這些關系以至于更好地實現(xiàn)機制的運轉呢?眾所周知,法律的實施包含了三個方面的,一是執(zhí)法,二是司法,三是守法。執(zhí)法作為涉及面最廣和主動性最強的法律實施體系,對于它的管理和設計,即實現(xiàn)法治政府對于依法治國的實現(xiàn)是十分有必要的。
1.依法行政是法治政府的前提條件,掌握權力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應該在法律法規(guī)許可的范圍內完成自己的本職工作,法無授權不可為。不能貪圖受賄破壞法律的實施,更不能玩忽職守主動違反法律的規(guī)定。
2.政務公開是法治政府的保障因素,政府部門的工作是關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最主要的工作,所以對于政府部門所涉及的可以公開的內容必須向社會大眾進行公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jiān)督和建議,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權的保障,而這正是法治社會的目標。
(二)法治的實現(xiàn)人民因素不可忽視
1.法治信仰意識,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
法治信仰意識是指人們對法治充分信任且真心服從的價值取向,法治信仰意識充分表達出人們對于法律定紛止爭的信任心態(tài)。法治信仰意識表達了人們對法治正義性的堅定信念,在日常的生活中遇到各種糾紛,當私力不能解決的時候,人們就將這種信任感交付給了法律,讓法律用自己的規(guī)則和程序實現(xiàn)最正義的糾紛解決和結果。人類社會治理的正義性在法治這里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所以,法治是值得擁護的。
2.人們對于法律的敬畏意識也是法治實現(xiàn)必不可少的因素。法治敬畏意識是指人們對法治心存畏懼、不敢違反法紀的行為意識。法治敬畏意識充分反映了人們對法律的至上性、法治的強制性和法治的懲戒性的清醒認識。法治敬畏意識反映了法律的至上性。
3.法治過程就是權力、權利和義務的實現(xiàn)過程
法律關系是法律調整的社會關系,其以權利和義務為主要內容?!妒藢盟闹腥珪Q定》明確提出,要加快完善體現(xiàn)權利公平、機會公平和規(guī)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及基本政治權利不受侵犯,保障公民經濟、文化和社會等各個方面權利得到落實,這彰顯了決策者對權利的重視。法治過程的實現(xiàn)最重要的就是法律制度的實施,而法律的實施主要包括執(zhí)法、司法和守法,在這三個階段中分別會產生不同的社會關系,有不同的法律規(guī)則進行調整,從而形成行政的法律關系,民事的法律關系,刑事的法律關系等。通過不同的法律關系的運轉來保障各個主體權益的實現(xiàn),而最主要的莫過于權力、權利和義務。
四、總結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社會治理模式的變革,更是一場偉大的革命。“法治既可以加快民主化進程,也可以促進經濟發(fā)展”。我們黨和國家要加大法律體系的完善,加強執(zhí)法機關的監(jiān)督,重視公民法治素養(yǎng)的提升,不斷地為我國法治現(xiàn)代化的進程加大力度,為我國人民的權益做好最重要的保障工作。
【參考文獻】
【1】戴津偉.作為社會層面核心價值的“法治”探析.2017(8).
【2】新華社.習近平在中國政法大學考察[R/OL].(2017-05-03)[2017-05-20]
作者簡介:張曼,性別:女,民族:漢族,籍貫:陜西 學歷: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反恐怖主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