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巖巖
摘 要:處于時代巨變之際的陸徵祥作為晚清和民國外交屆的風云人物,他作為外交官,為國家而四處奔走,擔負著保家衛(wèi)國的使命。由于所處時代的限制,他不得不面對理想與現(xiàn)實的差距。陸徵祥的思想與信仰的轉(zhuǎn)變體現(xiàn)了他整個人生的經(jīng)歷。
關鍵詞:陸徵祥;外交家;信仰
《回憶與隨想》是曾經(jīng)作為外交家及天主教司鐸的陸徵祥晚年通過在比利時圣安德魯修道院的幾次演講,而對自己生平重要經(jīng)歷的回憶以及心路歷程的思考。
1 陸徵祥其人
陸徵祥的名字,最為人熟知的是他作為中國第一代職業(yè)外交家的身份。他出生于基督教家庭,父母是新教徒,母親在陸徵祥八歲時病逝,父親陸云峰是傳教士。陸徵祥從小深受虔誠的父親的影響,父親作為他的啟蒙老師,以《新約福音》作為課本。后進廣方言館學習法文,之后進入北京同文館繼續(xù)學習。畢業(yè)后開始在外交部門工作。
陸徵祥八任外交總長,兩任國務總理,在此期間簽訂了令他痛心的《二十一條》,拒絕了巴黎會議上政府施壓讓他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的要求。他在任期間為中國外交的現(xiàn)代化做出了貢獻,創(chuàng)建了外交人才的培養(yǎng)體系。
陸徵祥在圣彼得堡工作期間,結(jié)識了比利時天主教女子培德·博婓,并娶她為妻,他稱他們倆人的結(jié)合是心與神的交融。陸徵祥在其夫人去世后辭去了瑞士公使的職務,于1927年進入天主教本篤會圣安德魯隱修院,易名天士比德。他在成為修士之后,學習拉丁文和神學,之后成為神父、晉升為司鐸并在1945年被羅馬教廷封為圣安德魯修道院榮譽院長。1949年病逝,葬于圣安德魯修道院。
2 陸徵祥從新教徒到天主教徒的轉(zhuǎn)變
陸徵祥遵循孔孟之道并始終不斷地汲取儒家的智慧與教義,包括對上天的祭禮、孝順父母和行善舉。他獨特的成長壞境及其深刻的思想淵源,使得他能以儒家的思想去看待基督教的優(yōu)勢。而他本身從一個新教徒到天主教徒的轉(zhuǎn)變則因兩個方面的緣由。其中,先是源于他恩師許景澄的影響,其后由于他太太培德的原因。
綜觀歷史上很多名人的成長經(jīng)歷,無獨有偶中都有那么一位賢師深刻影響著他們,這其中就包括陸徵祥。他深受恩師許景澄的影響,并由恩師引導步入外交殿堂,成為職業(yè)外交官,更是在宗教理念與晚年的人生選擇上深受其影響。當年許景澄曾教導陸徵祥說:“歐洲的力量不在于它的武力,亦不在于它的科學,而在于它的宗教。在你的外交官生涯中,你將有機會觀察天主教。料將來有朝一日,你結(jié)束了外交生涯后,可能有機會進入這教會,成為這教會的入門弟子,遵守教會的內(nèi)心生活,從而掌握其中的奧秘。當你掌握天主教會的核心力量后,你要帶回給中國?!币蚨戓缦榘l(fā)現(xiàn)天主教信仰的一個中心內(nèi)容是一種決心奉獻給神的儀式,并說明信徒們精神世界的核心即是基督之死。
陸徵祥對天主教信仰的關注與取向,可以說是源于師從許景澄的外交時期。而他后來改為對天主教的信奉,異國婚戀則成為這一改變的直接動因。陸徵祥與培德按天主教的禮儀舉行結(jié)婚,但是婚后培德從沒有直接勸說陸徵祥改變?yōu)樘熘鹘绦叛觥?911年陸徵祥受洗加入天主教,他由原本對新教的信仰轉(zhuǎn)為天主教信仰的這一改變,他說自己的思想在日益親近教會的發(fā)展歷程中,并沒有受到外界的任何影響。他認為宗教行為的性質(zhì)決定了選擇何種宗教信仰是出于完全的自愿與自由。所以他說:“我的轉(zhuǎn)變是一種信念”。
在書中,陸徵祥剖析了自己信奉天主教的心路歷程。他說“當我妻子去世后,我立刻感到孤獨,我一生只在此時尋求一件東西,我求一退省時機。在退省中,我有意尋路走入仁慈天主的家中?!?/p>
3 從世俗到神圣
在陸徵祥35年的外交與政治生涯中,仕途應是一帆風順的,然而對于身為外交官與政治家的他來說,個人的榮辱與國家強弱緊密相關。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的中國,國力虛弱、政治紊亂,因而陸徵祥說“弱國無外交”。在面對國內(nèi)政爭與外交困局的情況下,陸徵祥決定退出政壇,這一退出,則為其進入隱修會準備了條件。
陸徵祥在書中描述自己為一位儒夫子,在儒家道德哲學中成長的人。儒學影響了他對造物主、父母和同類的所作所為。同時,他也是一個基督徒,一個天主教徒。他將基督、天主教會和羅馬神圣的教會看作是神圣、美妙和不可替代的補充。因而,在陸徵祥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中西文化的交融。
這種中西文化的交融性,在他看來主要體現(xiàn)在“儒家思想中有關人的精神道德的教義無比深刻和良善,其所蘊含的人文和永恒精神在基督教的啟示錄和教會的日常生活之中都得到了清晰明白的印證,而在基督教中發(fā)現(xiàn)的新的光明和精神力量,則可以用來解決儒學未能解決的難題?!标戓缦橐匀逭吆突酵降碾p重身份,探索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契合之道,他深入天主教最古老的派別,親身體驗并研究其教義、教規(guī)和精神體系,尋求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民族自強之路。
他對家庭的重要作用具有很強的洞察力,他認為不了解一個國家最優(yōu)秀的家庭,則完全看不清這個國家的真面目。因而他在書中寫到:“孔孟之道的家庭教育較為平衡,它避免操之過急,是一種現(xiàn)實的,基于對自然和人性的觀察,建立在家長權威基礎上的教育。這個權威逐漸上升至一切權威,直至我們的造物主——貶斥驕傲,褒揚謙卑的上帝。在尋求智慧的道路上,首先完成國家使命,做當做的;要富有遠見卓識,心明眼亮,力求看得更遠;避免一切卑微的心思和意念,努力成為對他人有用之人;身居廟堂高位而不耽于逸樂,汲汲探求智慧之路。‘朝聞道,夕死可矣。這是怎樣的精神境界和高超智慧!怎樣不朽的人類靈魂的尊嚴”!
他將自己的使命線索歸結(jié)為:先是一個基督徒,從一個簡單的信徒轉(zhuǎn)變成一名修士,再成為神父,年屆七旬之時,又從神父進入傳教者的行列。他的隱修生活保持著一種面向人生和社會的入世精神,凝聚有自身特色的對整體生命的終極關懷。
綜而觀之,《回憶與隨想》一書詳細論述了陸徵祥一生的思想轉(zhuǎn)變歷程,向讀者清晰地展示了他的思想與實踐軌跡。
參考文獻
[1]陸徵祥,《回憶與隨想》[M].上海遠東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