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華永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下文簡稱《課程標準》)已正式印發(fā),并于今年秋天開始執(zhí)行。本次“課程標準”在以“核心素養(yǎng)”為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新的課程結構,設計“文學閱讀與寫作”“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實用性閱讀與交流”等18個學習任務群?!皩W習任務群”這一概念的提出是本次《課程標準》的一大亮點。本文將厘清這一概念,并提出有效的教學策略。
一、學習任務群的內涵
“學習任務群”以任務為導向,以學習項目為載體,整合學習情境、學習內容、學習方法和學習資源,引導學生在運用語言的過程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叭舾蓪W習項目組成學習任務群。”因此,基于任務群的學習實際上是一種以項目學習為基礎的言語實踐活動。每個任務就是一個學習項目,多個學習項目有效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任務群。可見,學習任務群的理念是針對過去孤立的文本解讀和單一的教學活動而提出的,它指向的是一個綜合性的學習活動的群集。學習任務群包含兩大要素,即“任務”和“群”?!叭蝿铡本褪窃趪@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所設計的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包括教師的設計和學生的各類學習活動;“群”則指這些任務不是指向單元的活動而是一個個任務的群集。因此《課程標準》雖然提出的是18個學習任務群,我們在教學和學習的過程中每一項學習內容都應指向多向性的學習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
二、當前教學現(xiàn)狀分析
當前,基礎教育正在由“知識本位”向“核心素養(yǎng)”轉型,它十分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技能。而新課標理念下的“學習任務群”正是培養(yǎng)學生基本能力的有效途徑。二十多年來的基礎教育課堂改革,語文教學大力倡導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從學習的活動層面引領課堂教學的轉型,但從實際效果來看,并沒有真正達到預想的目的。雖然一些公開課或示范課成績斐然,但是學習內容的不確定性,使得學習活動變得機械而膚淺,任務的不明確性,使得學習活動流于形式。學習任務群作為課程內容的提出,有利于將抽象的學習內容、學習觀念、學習方法等轉化為明確指向性的學習任務,學生作為完成任務的主體必須在實際的語言環(huán)境中才能完成任務,實現(xiàn)語言的建構。
三、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教學策略
嚴格意義上說,學習任務群并不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它是把過去學習資源、學習內容、學習過程、學習方法等項目的任務化、具體化?!墩n程標準》的教學建議明確指出:根據學生的發(fā)展需求,圍繞學習任務群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通過多樣化的語文實踐活動,提高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加強課程實施的整合,通過主題閱讀、比較閱讀、專題學習等方式,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整合,整體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1.整合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學習任務群的外部條件
長期以來,語文知識的學習廣泛地存在于社會生活中,已成為共識。在所有學習資源中,除了教材外,其他的資源往往散布于不同的場合。尤其是當今自媒體盛行的時代,快餐閱讀、碎片化的閱讀已成為固有的習慣和模式,這種閱讀不容易形成知識的建構,因而整合學習資源就顯得特別重要。
為此,我們可以以任務群為載體,圍繞教材這一重要的學習資源進行學習資源的整合,形成若干任務項,充分利用紙媒資源、多媒體資源、網絡資源、社區(qū)資源,為學習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條件。例如進行古代詩詞教學,可以建立唐詩專題(也可以更小更細的專題),利用各種資源條件,對同一時期的詩歌閱讀資源進行整合。相同和不同題材的詩歌閱讀、相同和不同體裁的詩歌閱讀、作者的身世經歷及創(chuàng)作特點的閱讀、詩歌的賞析類文字的閱讀,并對閱讀的材料進行整理歸類,寫一寫閱讀心得等等。這樣的閱讀,可以將相關的知識結合起來,避免了過于零散的碎片化積累,學生閱讀的任務指向性也較明確。
2.營造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習任務具體化
將學生的學習放置在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在做中學,讓學習任務具體化,可以實實在在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能力。語文的學習,其核心內容是“閱讀和表達”,“表達”又有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之分。因此營造真實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我們讓學生在真實的語境中學習,把學習的任務具體化。如進行戲劇教學時,先利用各類資源平臺,整合戲劇的相關知識。然后組織學生復述故事、學說感人的故事、改編課本劇、參演課本劇等等,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語言活動;在進行“中國現(xiàn)當代作家作品研習”任務群教學時,開展“好書(文)大家讀”好書推介活動,讓學生寫出推介的理由,包括書(文)的內容,作品的特點,自己的心得等,并讓學生相互交流或組織上臺當眾交流,給學生營造典型的學習情境。這種學習情境,不是一般的形式上的參與,而是真實的任務情境,學生帶著任務去閱讀、分析、寫作、交流,語言能力能夠得到切實的訓練,從而能夠達到“語言的建構與運用”的目的。
3.注重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打通學生的生活世界
《課程標準》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提出了“構建開放、多樣、有序的語文課程”的理念。因此,將課堂內學習的語言跟課外生活相聯(lián)系,從而打通學生的生活世界。過去,也一直倡導語文與生活相結合,但往往是用語文課堂上習得的知識去觀察生活,感受生活來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新理念也主張將學習與生活的聯(lián)系,但更多地是用學到的知識去解釋生活,品評生活,用語言去表達生活。比如,學習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典,可以指導學生評析古代先賢的人生價值取向,表達對古人認識社會改造社會的勇氣的看法,用今天的眼光審視評價古人的言行,或者將“為你讀詩”“中國詩詞大會”等這些喜聞樂見的形式引入課堂,讓學生在閱讀中品味中華文化的意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學生“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與創(chuàng)造”的能力素養(yǎng)。
4.開展群文閱讀,擴大閱讀視野
“群文閱讀”古已有之。古人在閱讀時往往“博觀諸家,吸取眾長”“比較異同,明晰源流”。今天在“學習任務群”這一理念下,“群文”閱讀有了更突出的價值?!叭何摹笔菍Α叭蝿杖骸钡淖詈藐U釋,“群文”當指一組內容相關聯(lián)、思想價值有聯(lián)系、表現(xiàn)手法有異同的文章。在信息時代的大環(huán)境下,淺閱讀、低效閱讀較為盛行,開展群文閱讀,恰是對這些散碎文章的有效整合。在開展群文閱讀過程中,最實在的方法是比較閱讀。這種閱讀講究異同的比較,其實也是古人閱讀中一直運用的舊法。在“學習任務群”這一理念的框架下,在群文閱讀中開展某一類的“群文”比較閱讀,能夠培養(yǎng)學生學會思辨性閱讀這一方法,達到“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效果。
如教學《過秦論》時,將蘇洵的《六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在一起比較閱讀;教學《陳情表》,可以將諸葛亮《出師表》和韓愈的《祭十二郎文》在一起比較閱讀,將它們的題材、主題、表現(xiàn)手法、表達方式、抒發(fā)的感情、行文的邏輯等等在一起比較品味,一定會贏得閱讀上的突破,從而極大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新的《課程標準》和課程方案必將引領課程改革走進新時代。作為一線教師,我們應深入領會《課程標準》的理念,敢于打破固有的教學模式,讓語文教學開出絢爛之花。
作者通聯(lián):北京師范大學蚌埠附屬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