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莉莎
《神奇美妙的藝術字》這一課是學習文字處理軟件時不論哪個版本的教材都會講到的一課,而且在制作電子報刊時也會用到這一基本操作。
作為信息技術老師,上完一節(jié)課后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感覺?你煞費苦心地設計了很多任務,感覺學生不配合;知識點很零碎,講完知識點似乎沒有練習的時間,學生不能站在審美的角度去完成作品;學生隔周上課幾乎把上節(jié)課的知識忘完了……面對這些問題,我們現在一起來備一節(jié)課,力求解決這些問題。
首先,確立清晰的學科目標體系。
我們用“五步法”來制定學習目標:
第一步,分析普通性目的(課程標準)及教材建構知識體系,明確學習結果。課標要求學會使用一種文字處理軟件處理文字信息,在學會常用文字處理功能的基礎上,學會通過藝術字增加文檔表現力。從中分析出行為動詞是“學會”和“使用”。那我們的大方向就定下來了,學會插入藝術字的方法和使用藝術字。
第二步,根據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確定重點和難點。我用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內蒙古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信息技術》四年級下冊,教材中活動2第8課是《神奇美妙的藝術字》,教材中的學習目標是:1.掌握插入藝術字的方法;2.學會調整藝術字的大小和位置;3.學會改變藝術字的顏色和效果;4.提高美化文檔的能力,增強審美意識。結合課標,課標中的使用藝術字也就是教材學習目標的2、3、4條,我們分析“使用”這個行為動詞,“使用”就是能夠解決實際問題?,F在需要思考的是,本節(jié)課結束后,你想讓學生解決什么實際生活問題?學生學習了本節(jié)課的知識后能在實際生活中干什么?這就是課標中的“使用”這一動詞的體現。這樣我們就理清楚了,重點就是學會,難點就是使用。
第三步,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行為程度。插入藝術字的方法是“熟練使用”,因為它是基礎。調整藝術字大小和位置,改變藝術字顏色效果是“學會使用”。
第四步,根據教材和學情分析,確定行為條件。插入藝術字的方法是借助教材來自主實踐實現的。調整藝術字大小和位置是借助視頻或者教師講解已有知識遷移實現的(畫圖軟件中改變選中圖片大小和位置的方法的遷移)。改變藝術字顏色效果是通過分組實踐后教師用一種吸引學生的方法(視頻或PPT講稿)總結上述方法來實現的。
第五步,綜合呈現教學目標。1.提供自主實踐機會,借助教材,掌握插入藝術字的方法。2.通過視頻回憶畫圖軟件中改變圖片大小和位置的方法,師生提煉操作要點,學會使用此方法。3.通過分組自主實踐,學會使用改變藝術字顏色效果來美化文檔,體驗美化文檔的過程。
其次,設計基于目標的評價任務。
《中小學信息技術課堂學習與課例研究》一書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課程教學實施應該有明確的課堂任務,因為我們教材知識的呈現就是以任務的形式出現的,所以,信息技術課堂任務設計的有效性和連續(xù)性是老師們備課需要考慮的,每個知識點下任務的設計應該具有連續(xù)性,這樣才能把一節(jié)課的知識點串起來,一節(jié)課結束后才會有一個完整的作品出現。這樣就可以規(guī)避知識點零碎、學生一節(jié)課后不能對知識形成完整概念的現象。結合目標,我們需要設計一個完整的任務,分三步來實現,每一步就是一個目標。
任務一:打開桌面上的素材文件夾(因為WPS文字版本不同,所以給學生提供教材支持的版本素材),借助課本46頁,在文檔中插入合適內容的藝術字(文字內容自由發(fā)揮)。
任務二:根據文檔中已有內容的位置,調整插入藝術字的大小和位置,使其在文檔中的結構合理,位置合理。
任務三:根據文檔中的其他文字顏色,合理設置藝術字的顏色效果。
我們一起來分析這三個任務,一開始我們說到,你煞費苦心地設計了很多任務,感覺學生不配合,表面上感覺是學生不配合你,實際是你的任務設計得不明確,上面的三個任務明確了學生操作的方向,并且為后續(xù)學生評價作品也指明了方向,方向就是藝術字結構、位置、顏色搭配的合理性。我們也是從這三個方面來提升學生的審美,而不是簡簡單單地學習一個軟件說明書,學了一堆技能,一節(jié)課就是技能的堆砌,一節(jié)課你要去引導學生如何去用技術,明明確確給出使用的方向。這就要求教師要出示半成品的作品,讓學生在半成品的基礎上使用本節(jié)課知識把它完成。這樣,就可以把零碎的知識巧妙地進行整合,把已經有的知識進行遷移,而且使用的過程就是一個練習、鞏固、熟練的過程。
第三,規(guī)劃基于目標的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把教學設計為四個環(huán)節(jié),前三個環(huán)節(jié)就是三個任務,第四個環(huán)節(jié)加一個拓展的綜合練習,獨立完成一個藝術字作品,使其位置、大小、顏色合理。
第四,實施規(guī)劃好教學過程。
這個環(huán)節(jié)一定要把目標當作這節(jié)課的靈魂,教學的關鍵行為都應該指向目標的達成。把教的過程當作評的過程。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問題,預設是前提,是底線,生成是必然,是機智。這一過程沒有固定的模式,不同教師智慧不同,捕捉課堂生成不同,應對課堂的智慧不同,但是,一定要讓教學環(huán)節(jié)過渡得有效和連續(xù),與學生對話要明確有效,敏銳地捕捉學生的信息,有效地反饋和利用信息,這是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需要長期修煉的智慧。
第五,布置基于目標檢測的有效作業(yè)。
我們信息技術課是用課堂任務來檢測目標達成的,因此,必須在一節(jié)課中留出一個環(huán)節(jié)來綜合使用技術,獨立完成一個小任務。也就是我們這里任務四的出現,然后利用前三個任務中明確的評價標準來評價作品。
一節(jié)好的信息技術課是我們畢生追求的目標,但是何為一節(jié)好的信息技術課呢?馬寧等合編的《中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一書中指出,一節(jié)有效的課就是一節(jié)好課,一節(jié)課里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一節(jié)課里學生有廣泛的認知范圍,一節(jié)課里學生有深層次的認知體驗,一節(jié)課里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得到高層次培養(yǎng)。這樣的課才是我們信息技術教育工作者畢生追求的好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