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小波
什么樣的課堂設計才能讓學生學得快樂、教師教得輕松、課堂實現(xiàn)真正的高效?這是教師每次在進行教學設計時都要面對的問題。在現(xiàn)實教學中我們都會體驗到:如果一節(jié)課的課堂教學設計得很糟糕,即使教師使盡渾身解數(shù),課堂效果也會不盡如人意;反過來如果一節(jié)課設計好了,即使教師授課水平一般,課堂也能達到基本的效果。所以,課堂設計是教師進行教學的“底色”,它決定了課堂教學的深度、高度和廣度。那么,如何進行教學設計呢?要做好教學設計首先要搞清楚教學設計的兩個基點:一是學生為什么要學習?二是知識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的關系。
一、學生學習的動力是什么
學生之所以愿意學習,動力來源于兩個方面,第一是知識本身的價值吸引,叫作“有用”,第二是學習知識過程的育人價值,叫作“有趣”。所謂“有用”是指學會知識后可以方便學生的使用,如考高分、升學、解決生活和學習問題等。但僅憑這些東西,在引發(fā)學生學習動力上(特別是小學生)還遠遠不夠,學生還要體驗學習的育人價值才能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學生在學習中之所以會有學習樂趣產生,其秘密在于學生經(jīng)過探索以后產生的“理智美”,一種通過理性思考和探究后產生來自內心的成就感和滿足感,這種感覺是其他任何東西(教師的表揚、鼓勵、同學的贊許等)都無法替代的。而這種“理智美”的產生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二、知識結構和認知規(guī)律的關系
人對事物的認識和對知識的學習是按照認知規(guī)律來完成的,它是一個經(jīng)過興趣、問題、感知困難所在、假設、驗證、結論等復雜的過程。但人學習過以后,這個“知識”就會與我們已有的其他知識發(fā)生關系,以知識結構(經(jīng)驗)的形式在我們身上存留。認知規(guī)律和知識結構完全是兩個層面的東西,是不可替代的。打個比喻,一個人想增加營養(yǎng),他需要經(jīng)過買肉、煮肉、吃肉、消化、吸收過程才能成為自己的“肉”,也就是通過認知過程變成自己的知識結構,但是一個人如果為了增加營養(yǎng),直接把肉掛在自己身體上,或通過手術方法植入自己的身體里,是無論如何也起不到增加營養(yǎng)的效果的。
課堂上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一個好的教學設計一定是以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作為設計的思路的,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認識,應該說在這個方面大家都沒有異議。但在實際操作中教師遵守這個原則的并不多,現(xiàn)實中老師是如何進行教學設計的呢?在交流如何進行教學設計之前,我們先談一談教師進行教學設計的誤區(qū)。
誤區(qū)一:讓知識與學生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
這是最“野蠻”的教學設計,就相當于把“肉”直接掛在人的身上。在這樣的教學設計上,教師以“直擊考點”為名,試圖通過讓學生與知識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來提高所謂課堂效率。如:學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時,教師說今天學習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下面教師給大家演示一下,大家記住計算方法。教師演示后,讓學生反復練習,學生經(jīng)過“照貓畫虎”后,這節(jié)課的學習任務就完成了。
這樣的教學,學生所學知識與以前的經(jīng)驗之間毫無聯(lián)系,學生學習的知識在大腦中全部是碎片化的,沒有深度,知識沒有在學生身上內化(可能只是負擔),學生也不會真正掌握。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學生一旦在另外一個情境中就不會使用。我們經(jīng)常說這個問題以前學過,換個形式咋就不會了呢?這就是學生在學習時沒有真正地理解知識。而這樣的教學因為沒有學生的探索,學生學習的“理智美”也很難產生,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學的知識“無趣”又“無用”,學習無疑會變成學生的一種負擔。
誤區(qū)二:用知識結構代替認知結構。
如果說讓知識與學生直接發(fā)生聯(lián)系,是“野蠻”的教學設計的話,那么,用知識結構代替認知結構就可以稱得上是最“傲慢”的教學設計了。這個誤區(qū)在教師的教學設計中最普遍。老師作為“知識”的擁躉者,在教學設計上很容易遵照知識結構進行教學設計,這樣的教學設計看起來“天衣無縫”“面面俱到”“結構清晰”,但效果不會好。
如:語文課上教師習慣于把歷史背景、作者介紹放在前面(但學生對這些并不感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先學字詞,再分析文章結構,最后總結文章大意(實際上學生的認識過程正好相反)。我們的數(shù)學課上,先鋪墊相關的知識(實際上應該復習相應的思想和方法)等,這種教學設計十分普遍,甚至市場上出售的很多教案書也是這樣設計的。這樣教學設計下的課堂極易變成一種不求甚解的機械記憶或練習。
在這樣的課堂上,由于知識結構完整,到最后,聰明的學生雖然學會了,但因為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教師不引導,學生就不會動,教師教得苦累,學生學得艱辛,這樣的課堂中,“有用”但“無趣”,時間長了學生會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甚至會影響學生的心智健康。
好的教學設計應該讓學生學的“有用”且“有趣”。
所謂“有用”是指建立對知識真實的體驗和理解,學生能感受到知識的價值;所謂“有趣”就是讓學生能感受探究的過程,在經(jīng)歷知識產生過程中生發(fā)真實的“理智美”。要做到這兩點,就要求我們的教學設計一定要基于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
要研究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必須有一定的理論支撐,而只有建立在理論基礎上的針對學生學習規(guī)律的研究,才能讓教師建立研究框架,摸清研究方向,建立起自己的理論支撐體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現(xiàn)實情況是,教師大多是重于實踐而輕于理論。因為對理論的重視不夠,所以很多時候,我們對所謂規(guī)律的認識總是盲目的,只是停留在個人經(jīng)驗層次上而無法形成體系。
(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高效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