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文教師要將字詞句章等與學科有關的知識,轉(zhuǎn)化為學生的能力,則需要以語文學科素養(yǎng)為基礎,結(jié)合學生的非學科、非智力的因素投入。因此,教師要敢于讓學生“動起來”“說起來”,營造語文學習的氛圍,讓課堂成為生活現(xiàn)場,建構豐富的語文學習生活;還需要用語文的方式,用趣味的故事把學生留在現(xiàn)場,將學科知識轉(zhuǎn)化為生活化的習得,從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這是一個從教學到教育的過程。
[關鍵詞]語文;教學;教育;故事
[中圖分類號] G63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058(2018)19-0009-02
淮安市宋明鏡特級教師工作室人手一本《語文,我和你的故事》,要求成員通讀之。
為什么是這本書?
全書分為“教美麗語文”“享受語文生活”“尋找心中的瓦爾登湖”“摸一摸口袋里有什么”“我們在專業(yè)上能走多遠”等五個部分。翻開書,一種別樣的感覺撲面而來,應該是在黑暗中迂回的人終于發(fā)現(xiàn)出口的心動。曹老師在書中告誡學生讀書要做到一個“敬”字,即“外不欺人,內(nèi)不自欺,把一件事當一件事去做,全神貫注、專心致志”。我?guī)缀跏菐е@樣的態(tài)度讀完這本書的,有時還要回看,好不容易讀完,才知道工作室選擇這本書的良苦用心。
一、學生是語文課堂的萬花筒
當“以學生為中心”的意識成為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扎根在教師心中的時候,教師實際操作上還不能完全踐行這種理念。比如《唐詩宋詞選讀》是高中語文教學中枯燥的教材,在學生對經(jīng)典古詩詞全無興趣時,教師便無從下手。而曹老師給了我們一個漂亮的示范,在“一種風流吾最愛,六朝人物晚唐詩”這一章里,曹老師談到“讓學生運用學過的唐詩宋詞解讀鑒賞方法,依據(jù)個人興趣選擇發(fā)言內(nèi)容”,先“動起來”!然后,開始賞析趙嘏的《長安晚秋》,有幾個學生先后發(fā)言,可以窺見“動起來”的效果:學生從作者信息、詩歌總體思想感情、觀察事物的視角、詩歌結(jié)構、運用手法等作了闡述。不難看出,學生分析角度多,內(nèi)容全面深入,充分說明學生并非如我們想象的“什么都不懂”。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尤為難得。令我印象尤深的是,曹老師不僅記錄了學生發(fā)言的內(nèi)容,還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了當時的課堂情景:“小丫頭伶牙俐齒”,“引來班上一陣哄笑”,“贏得一片掌聲”,“他最近寫的一篇小論文,在班級廣為傳閱”,“邀請小組內(nèi)其他同學發(fā)言”,等等。在曹老師的心目中,每一個學生都是“活生生的這一個”,反映出他強烈的學生觀。曹老師說:“(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想象,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鑒賞……對詩歌的美質(zhì)有自己的觸摸和感受?!?/p>
我突然想起曾聽過的本校一位教師上同樣的一首詩——《長安晚秋》,他的課堂總體步驟是“還原詩境”“身臨其境”“設身處境”。這“三境”很有創(chuàng)意,其設置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總體參與度很高,聽課同事贊聲不絕。我也覺得很好,但心里總有說不出的感覺,讀了曹老師的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本校那位教師上的是公開課,學生參與度盡管高,但總是被教師牽著鼻子走,斧鑿痕跡明顯,學生并非發(fā)自內(nèi)心地進入其境,而是在完成教師任務的前提下實現(xiàn)對文本的解讀,完成了習得。與曹老師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讓學生自主活動,提供給學生展示的平臺,深化其習得的做法還是有一定差距的。
我無意貶低本校那位教師的課堂,因為公開課有很多無奈。但曹老師強烈的學生意識(觀)又深深地觸動了我。曹老師說:“一個教師,只要真正把學生的發(fā)展放在心上,當作自己的終極關懷和追求,在長期的實踐中就會形成一種課堂敏感性,形成一種職業(yè)習慣,能夠妥善處理好課堂與教學。” 每一個學生都是生機勃勃的發(fā)展主體,他們都渴求豐富的心智和散發(fā)出求知的熱情,由他們?yōu)橹黧w的課堂必將是豐富多彩而富有成效的。
二、營造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
什么是“語文生活”?生活就是生機勃勃地活著,就是人生富有夢想的演出,而“語文生活”就是因為語文的教與學不斷發(fā)展而讓自己變得充滿活力、夢想和追求。(曹勇軍,《用故事構建我們的生活》,《語文教學通訊·高中版》2015年11期)曹老師提出:“我們要推倒教室的四面墻,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學生生活的現(xiàn)場?!彼诌M一步指出,語文呈現(xiàn)出豐滿、全面、獨特的魅力和價值,戲劇演出、聽名家講座、參加征文比賽、當小記者采寫校園新聞、師生合作編輯語文小報等都是學語文。 這不僅是將生活引入課堂,而是將課堂引入生活了??傊?,他要“營造學生的語文學習生活”。
如何營造?曹老師在時間與空間的兩條軸線上做了延伸。其一是時間,帶著學生回顧過去或選擇特殊節(jié)令開展語文活動。如開展“2014年初春飛雪中讀《1984》”活動,利用現(xiàn)代媒體平臺,與學生評價文學人物,師生深入互動。我沒有讀過《1984》,但看了曹老師的記錄,對溫斯特的人物形象、生活環(huán)境、思想根源、性格變化等都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覺得學生說得有理,析得有據(jù),討論得有氛圍。其二是空間,走出課堂來到大樹下、戲劇節(jié)、雞鳴茶樓,去感受不一樣的但真實的語文生活?!痘砻蓸堑淖x書風景》讓我印象深刻,選題出自《中國哲學簡史》,重點研討的是儒道佛三家思想。就現(xiàn)代中學生而言,這三家只是一個概念,對其深刻思想及區(qū)別,并不十分明白。教師不教,學生鮮有人自己去鉆研,而在學習與生活中卻經(jīng)常遇到。這一次,教師講得較多,學生穿插談自己的理解,兩個多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這樣充裕的時間、豐富的內(nèi)容在教室內(nèi)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除此之外,我還向曹老師請教了一個問題,就是遇到讀不懂的書怎么辦。曹老師給了三條建議,一是耐心反復堅持讀之,二是放一放、跳過去不要形成干擾,三是觀其大略。當然,時間和空間不是絕對的,很多時候是時空結(jié)合的,比如在半山園讀王安石,不再贅述。
曹老師營造的語文生活究竟是什么?我想,應是讓讀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讀書,不僅在學校里、學期中,還會發(fā)生在課堂外、假期里、生活中。
前幾年,拜讀余秋雨先生的《問學·與北大學生談中國文化》一書,覺得這種獨特的授課方式容易使人獲得啟迪,以為沙龍式的授課真正能夠?qū)嵤┑闹淮嬖谟诖髮W教授身上;近年,因為課題的關系,研究地方文化與中學語文教學滲透問題,其中關于教學方式的變革引人注目,但一想到當今升學壓力,這種教學方式只能是想象或偶爾為之。像曹老師這樣持之以恒的,寡矣。事因難能,所以可貴!
三、語文教師要做講故事的高手
2016年第3期人大書報資料《高中語文教與學》全文轉(zhuǎn)載了曹老師的文章《用故事構建我們的語文生活》,他指出,我把用語文的方式、讓學生得到發(fā)展、中間經(jīng)過起伏變化的事件,都稱為“故事”。曹老師無疑是個講故事的高手,語文知識、語文智慧、語文邏輯被他演繹為一個個故事,什么樣的教育能夠走進學生內(nèi)心,當然是故事!
有的教師認為,高中生心智已經(jīng)趨于成熟,對外界的事物、對學理有自己的認知,行為上有更多的獨立性,應該可以用講道理來說服他們、教育他們。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更愿意采用說教的方式來進行思品的、學理的教育。這并非沒有效果,但效果一般或者說效果不能持久。其直接的結(jié)果是學生知道該怎么做,但沒有觸動內(nèi)心,導致言行脫節(jié)。
語文的故事,可以是過去已經(jīng)發(fā)生的,可以是未來將要發(fā)生的,當然也可以是正在發(fā)生的。過去發(fā)生的故事很好理解,不再贅述;未來發(fā)生的故事,我理解是一種愿景,用理想的生活激起學生生活的理想,從而引發(fā)其內(nèi)驅(qū)力;而當前發(fā)生的故事則是指活動。
為什么用故事來建構我們的語文生活,因為故事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1.趣味性。人之初,性本善。善是什么,善是美好,美好能夠引起快樂。什么最接近快樂,是故事。與鐵面冷酷的道理相比,故事更能接近學生向善的內(nèi)心,能夠打開他們的心扉,使他們在教育中獲得快樂,也就更容易接受。
2.行動性。學生是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充滿活力、朝氣,他們愿意參加語文活動,在活動中展示自己、塑造自己。曹老師的每一個讀書活動,都伴隨著學生積極的思維活動,這是正在發(fā)生的故事,是成長中的記憶,具有很強的行動性。
3.情境性。故事、活動、愿景都具有一定的情境。而學生容易在一定的情境中,心甘情愿地接受感染。語文課堂難避枯燥,而故事創(chuàng)設的情境能讓學生受到感染、容易入境,從而讓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并“自我生成”,改善課堂說教情況。
傳統(tǒng)教育都重視“以學研教”,學生樂學,教師樂教,皆成故事。曹老師說:“凡是動人的故事,從學理上說就是知識、情感、價值生長的故事。”語文教師不必拘泥于課堂的一招一式,不必斤斤計較于是多講還是少講,學會講故事,做一個講故事的高手,讓學生動起來、笑起來,在教師精心編織的故事中編織著自己的世界。讓有故事的課堂真正成為全體共享、富于魅力的生命共同體。
萬花筒之所以呈現(xiàn)豐富的花樣,其原理在于光的反射,教師要想學生在課堂上動起來、說起來并展現(xiàn)出鮮活的一面,必須要提供有光照的課堂——引入生活活水,要有觸動其旋轉(zhuǎn)的動力,提供有情境的、促其行動的生活化的知識——故事,在一則則教育故事中融入教學知識、智慧、邏輯,這樣,“萬花筒”才能出現(xiàn)別開生面的學習樣式。
[ 參 考 文 獻 ]
[1] 曹勇軍.語文,是教師與學生的故事[J].江蘇教育研究,2009(4):20.
[2] 曹勇軍.我的精神成長之旅[J].教育研究與評論(中學教育教學),2011(3):45.
[3] 李凌云.用故事構建學生的教育生活[J].教學與管理,2017(2):71.
(責任編輯 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