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衛(wèi)東
【摘 要】從歷年的高考物理可以看出對學生解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教師要立足學生實際,通過分梯度的練習任務來激發(fā)學生的解題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而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構建,以針對性的、富有典型性的練習來引導學生歸納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關鍵詞】物理;解題能力;探究
解題是一個綜合分析的過程, 它不是單純的得出結論的過程,而是根據題干所給的已知條件而尋找解題方法并得出結論的綜合應用過程。從歷年的高考物理看,對學生的解題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而這也就要求物理教師在物理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結合高中生解題的實際情況看,大多學生只關注表面現(xiàn)象,對題干信息沒有深入理解。從物理教學實踐看,淡化物理思維訓練,變式練習不夠,缺乏系統(tǒng)化和程序化。為此,在物理教學中還得針對學生的實際,因生制宜,制定切實符合學生的對策,這樣才能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一、解題分梯度,激發(fā)學生的解題興趣
在一個班級中,學生的層次必定是不一樣的,若以相同的要求對待學生,那些基礎薄弱的學生勢必失去興趣,而若要求統(tǒng)一,基礎較好的學生又得不到強化訓練,這樣,容易造成兩頭大,中間小的問題。在解題中,要將學生分為不同的層次,采用分梯度的方式對學生展開解題訓練。在平時課堂作業(yè)、課后作業(yè)、周練、月練等解題練習中,要結合班級學生實際把學生分為三個層次,第三個層次學生只要求其完成基本練習,起到鞏固概念的目的;第二層學生要以練習而促進其遷移應用,如變化公式訓練;第一層學生則要進行遷移訓練,在完成基本課堂練習外,還要增加強化訓練題,以此來幫助學生遷移應用,提高其解題能力。
在課堂練習中,練習題的設計也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到練習中。首先,要多設計填空類、判斷類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如“研究平拋運動”的教學后,針對“平拋運動”“平拋運動的方向”“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而設計判斷、填空題,以小組搶答方式組織學生完成,鞏固概念。其次,在練習中要讓第一層的學生幫助第二三層的學生,合作解題。最后,要加強對第三層學生的幫扶。該類學生的基礎較差,在解題中對題干的分析、公式的應用等能力較差,在物理教學中要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幫扶。
二、優(yōu)化課堂教學,促進學生對新知的構建
解題所依靠的是知識和方法,若學生對物理知識掌握不到位,在解題中自然會困難重重。而結合以往的物理教學看,以講解的方式進行教學,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不夠深入,為此,須對物理課堂教學進行改革,按照新課標要求而提倡合作探究的方式組織學生合作學習。以“摩擦力”為例,導入中以小實驗(把書平放在桌面上,給書本一個初速度,觀察書本滑出后在桌面的滑行情況)引入,追問“是什么原因導致書本的速度越來越慢呢?”“桌面給書本的摩擦力屬于哪一類?”通過師生互動而逐層提問,引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接著以問題“怎樣才能產生滑動摩擦力?”而引導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展開討論。
通過學生的討論,教師組織學生對滑動摩擦力的方向進行探究,該環(huán)節(jié)中結合導入中的課堂小實驗,問“手掌在桌面上滑動時,手掌受到桌面給它的作用力有幾個?”“支持力的方向向什么方向?摩擦力的方向向什么方向?”“這兩個力的方向有什么關系?同一直線還是成一角度?角度是多大?”通過問題討論后教師結合學生的討論進行補充,歸納總結后對滑動摩擦力的概念進行剖析。如此,學生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不是單純地聽老師講,而是在合作中探究,理解知識點。改革課堂模式,讓學生參與課堂形成對物理知識的構建,才能為解題打下扎實的基礎。
三、注重方法引導,引導學生歸納解題方法
結合近幾年的物理高考題來看,知識點的變化不大,但更強調學生對知識的應用能力。就解題而言,靈活性增強,其目的是要讓學生在學習物理知識的同時學會應用。以2017年江蘇高考物理計算題的第14題為例,第一問(未拉A時,C受到B作用力的大小F)學生不難解答,第二問則是動摩擦因數(shù)的最小值,需要學生根據C恰好降到地面時,B受C支持力最大為Fm,根據力的平衡求得,得到最大靜摩擦力,B對地面的壓力,B受地面的摩擦力來求解,求解所需要的條件需要全部考慮進去。然在物理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些題學生在課堂中會解析,而在練習或考試中,只要題干稍微發(fā)生變化,學生就難以求解。究其原因,學生還沒有學會遷移應用,對物理解題方法沒有形成系統(tǒng)的歸納。
在物理教學中,一是要注重引導學生遷移應用。以豎直上拋運動為例,不管題干中的條件、數(shù)據怎么變化,抓住位移(s=Vot-gt /2)、末速度(Vt=Vo-gt)、有用推論(Vt -Vo =-2gs)、上升最大高度(Hm=Vo /2g),往返時間(t=2Vo/g)。這些核心公式即可計算,在解題中,要注重帶領學生對典型問題進行分析; 二是要在分析典型問題的基礎上歸納方法。以對物體受力的分析為例,其步驟是先判斷物體的個數(shù)并作圖,然后再判斷力的方向,在受力分析中,要明確對象,分析物體或結點受力的個數(shù)和方向并作圖,根據受力作用而用正交分解法解題列動力學方程(分兩種情況,即受力平衡時或受力不平衡時不同), 只要抓住題干中的要點,逐層分析,問題肯定會迎刃而解。
對學生物理解題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在高中物理教學中,要立足學生實際,通過分梯度的練習任務而激發(fā)學生的解題興趣,優(yōu)化課堂教學而促進學生對物理知識的構建,以針對性的、富有典型性的練習來引導學生歸納方法、多解題,這樣才能逐漸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