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月紅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指出:“幼兒園應與家庭、社會密切合作,與小學相互銜接,綜合利用各種教育資源共同為幼兒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相比較來說,農(nóng)村有得天獨厚、隨手可得的自然資源,經(jīng)久不衰、彌足珍貴的民間藝術(shù),善良純樸、勤勞能干的家長資源,這一切為農(nóng)村幼兒園教育提供了“獨特”而“鮮活”的教育資源。
一、自然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綱要》指出我們應“充分利用自然環(huán)境和社區(qū)中的教育資源,擴展幼兒的生活和學習空間”。面對豐富而獨特的自然資源,我們需拓寬思路,將其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學中。
大自然為我們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美術(shù)材料。紙盒、樹葉、棉花、小石頭、瓜果蔬菜等等,都可以搬進課堂。這些看似零亂的材料,經(jīng)過孩子們的想象與小手的加工,可以制作出生動可愛、色澤鮮艷、富有情趣的人物和動物形象,各種插花,形成一幅幅童趣盎然的作品,每幅作品都妙不可言。
在農(nóng)村,泥土隨處可見,孩子們喜歡玩泥巴,這是他們快樂童年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在日常教學中利用這一點,讓孩子或搓或捏,塑造出各種自己喜愛的物體。孩子們有時會聚在一起饒有興趣地商量著各種造型特征,樂此不疲,樂在其中?;顒咏Y(jié)束時,將泥土復歸大地,一切如故。玩泥巴,可以利用泥土這一豐富的自然資源,引導幼兒在玩的過程中獲得有關泥土的知識,發(fā)展他們的探索能力。
二、民間藝術(shù)的整合與利用
1.剪紙
剪紙是一項手腦并用的實踐活動。它以很強的裝飾性、趣味性顯示出獨特的生命力,用一種親切、樸素、通俗、美觀的藝術(shù)表現(xiàn)形式,抒發(fā)了勞動人民的真情實感。剪紙藝術(shù)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逢年過節(jié)、辦喜事,孩子們總會看到紅通通的“福”“喜喜”字,窗花等;孩子們還常常看到背著“花箱”的剪紙藝人,穿梭于大街小巷,為人們剪各種花樣的圖案,帶來美和歡樂。藝人剪刀下紙的神奇變幻,不但增加了喜慶的氣氛,更讓孩子們贊嘆不己,躍躍欲試。
了解了孩子們對剪紙藝術(shù)的興趣之后,在美術(shù)活動中,教師可以把剪紙引入教學,不僅可以學習和練習剪紙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術(shù),而且通過直接體驗和感受,培養(yǎng)幼兒的動手能力及感受美、體驗美、創(chuàng)造美的意識與能力。如在“對邊折剪”這個主題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剪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服裝,并自由給以變化、組合,然后一起玩“開服裝店”游戲,如此幼兒會玩得更開心。剪紙時,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對一些較抽象的步驟與方法可以輔以兒歌。如剪“喜喜”字時,教師引導幼兒先欣賞剪紙“老鼠娶親”,讓幼兒感受喜慶的氣氛,再根據(jù)“喜喜”字的走向編成“老鼠娶親啦——老大放鞭炮,噼啪噼啪啪;老二吹喇叭,嘀噠嘀噠噠;老三打小鼓,咚哐咚咚哐;新娘坐轎中,羞呀羞答答;老四老五抬嫁妝,累呀累得歡;新郎胸戴大紅花,笑呀笑哈哈?!弊層變哼呎f邊做,剪紙的難點便迎刃而解。學會剪紙后,還可以進行印染,創(chuàng)作出滿意的作品。
2.繩結(jié)藝術(shù)
源遠流長、絢麗多姿的繩結(jié),在我國民俗工藝中占有重要地位,“繩”與“神”諧音,“結(jié)”字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感情的字眼。為了讓幼兒從小感受“中華結(jié)藝”的珍貴,教師可以嘗試讓幼兒接觸繩結(jié),從欣賞入手,讓幼兒感知繩結(jié)造型的優(yōu)美,色彩的豐富,以其獨特之美感染每一位幼兒。在欣賞的同時,孩子們會不自覺地喜歡上它。于是教師可為孩子們提供相應的材料,讓孩子們嘗試編織起來,如編織手鏈或結(jié)上鈴鐺,穿上小珠子戴在手上,活動起來便叮當作響。雖然有時會纏在一起,但孩子們卻依然興趣盎然。每逢元旦,教師可以和孩子們一起編織繩結(jié),裝飾教室,感受節(jié)日之快樂。
3.刺繡和布藝
中華民族是愛美的民族,人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過各種圖案,裝飾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藝品上,歌頌著生活和未來。教師可以先從欣賞入手,讓孩子們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色彩和圖案的裝飾性,從花紋中了解吉祥和富貴的意義。教師將搜集到的刺繡作品和布老虎、繡球、彩線、香包等展現(xiàn)在孩子面前時,他們會不由自主地發(fā)出驚嘆,并激起孩子們創(chuàng)造的欲望。
根據(jù)孩子們對故事極感興趣的特點,在美術(shù)活動“布藝作品欣賞”中,教師讓幼兒把每幅手工作品編成一個小故事,然后再賦予形象生動的名字,從中自然感受作品中可愛的童趣和童真。這些故事主要來源于孩子們的生活或是對成人生活的幻想,對他們而言有著不可替代的親和力,它是幼兒美術(shù)創(chuàng)造的源泉。在此活動中,幼兒的想象力和語言表達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在教育活動中,可以將多種鄉(xiāng)土資源綜合加以運用,以達到相互融合,取長補短之效。如把泥娃娃染成笑容可掬的“阿?!?,把單色剪紙染上美麗的色彩,為一張小小的折紙繪上絢麗的圖案,給一幅刺繡打上流暢的底稿,等等。這些技法的相互運用可以讓幼兒從中感悟色彩層次的變化。比如在泥塑“天鵝”教學中,隨著故事《丑小鴨》情景的變化推進,幼兒被帶入故事天地,同時把剪紙的要求、技能等自然地融入其中,從而讓幼兒在故事中學習與創(chuàng)作,大膽表達與表現(xiàn)。在組畫“夏天”這一美術(shù)活動中,有的幼兒剪出池塘里的魚、荷葉、荷花,有的幼兒折出樹上唱歌的知了、河上蕩著的小船,有的幼兒編出細致的小花小草,有的幼兒畫上展翅的鳥兒,有的幼兒竟捏出了一只只稚趣的小鴨……“夏天”在孩子們的手上悄然展現(xiàn)。
當然,民間藝術(sh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和地方特點。在采集民間藝術(shù)的過程中,我們遵循“去粗取精、古法新用”的原則,同時結(jié)合幼兒年齡特點,大膽嘗試,開展通俗易學的活動,充分發(fā)揮農(nóng)村民間藝術(shù)的教育價值。
三、家長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
《綱要》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家園共育已經(jīng)成為學前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而家長也是幼兒園教育的重要資源。
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家長認識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逐漸認可家園共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于是農(nóng)村家長在教育觀念上悄然地發(fā)生了改變。他們不再像以前那樣認為教育孩子就是學校的事情、老師的任務,不再單純地覺得上幼兒園就是吃好玩好,安全就好,他們開始對幼兒園的教育有了更多的理解和關注。家長的這種變化值得我們關注,更需要我們加以利用。如可以組織家長走進課堂,不定期地安排家長參與幼兒園活動等。
如幼兒園在表演區(qū)投放了舞龍燈的道具,孩子們很喜歡,可玩的時候總是不得要領,玩不起來,玩了幾天大家都沒興趣了。老師了解到樂樂的爸爸是村里鬧龍燈的能手,于是就邀請樂樂爸爸到幼兒園,教孩子們?nèi)绾萎敗褒堫^”,如何舞獅尾,并現(xiàn)場帶領孩子們一起玩。經(jīng)過樂樂爸爸的指導,孩子們逐漸掌握了舞龍燈的技巧,大家輪流當“龍頭”,舞動龍燈,玩的可開心了!
在組織主題活動“編織”時,教師請部分巧手家長參與編稻草、編竹籃的親子活動,這既調(diào)動了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又激發(fā)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幼兒園準備開辟“小小種植園”“養(yǎng)殖園”,老師邀請家長給予指導,協(xié)助教師完成。每次去“小小種植園”“養(yǎng)殖園”實踐活動是孩子們最興奮的時刻,當看到自己與家長一起飼養(yǎng)的動物和植物不斷長大,孩子們都很有成就感,有的孩子甚至主動查閱資料,了解青菜、黃豆、小雞、小鴨等動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在家中幫助家長照看小動物。這樣的學習過程大大激發(fā)了幼兒學習的興趣,幼兒在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自然獲得了許多知識。而家長資源的利用也增進了家庭與幼兒園、家長與孩子、家長與老師之間的交流互動,讓家園共育真正落到了實處。
總之,利用農(nóng)村鄉(xiāng)土資源開展教育活動,不僅可以尊重幼兒的興趣和現(xiàn)有的經(jīng)驗,又可以將幼兒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操作的積極性、參與的主動性充分調(diào)動起來,使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同時,此舉又充分發(fā)揮了農(nóng)村鄉(xiāng)土資源的教育性,使教育回歸幼兒熟悉的生活,讓幼兒了解自己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工藝,自然形成對勤勞、智慧的勞動人民的尊重,從小樹立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