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音
【摘 要】據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記載,希特勒統(tǒng)治時期的德意志帝國,沒有培養(yǎng)出一個有才華的電影導演,也沒有出現一部藝術價值高的電影作品,但薩杜爾的分析并不完全正確。出現的電影導演,以萊妮·里芬斯塔爾為例,她創(chuàng)造了至今都可圈可點的成就,本文中筆者將著重分析這位難以被記載到史料中的偉大女導演,從她的經歷、導演成就和電影藝術貢獻這幾個方面中提煉出這位女導演在德意志時期電影事業(yè)上的成就,對薩杜爾的文案進行補充。
【關鍵詞】德國電影;里芬斯塔爾;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21-0078-02
1930年經濟與國際政治都處于混亂局面,導致德國希特勒與意大利墨索里尼代表的極右法西斯政權誕生,再至1933年,希特勒與宣傳部部長戈貝爾一同領導,使這一時期的紀錄片禁錮上政治宣傳的項圈,用來作為國家意志與力量的展示場域①。
筆者在閱讀學習喬治·薩杜爾的《世界電影史》過程中,發(fā)現關于德意志帝國時期電影成就的介紹篇幅較少,批判當時的宣導紀錄片是政治服務的魔蛋效應產物,甚至說這一時期沒有誕生具備獨立創(chuàng)造旨意的導演。筆者認為這一時期仍舊有藝術造詣極高的電影,出自被稱為“負有罪惡感和美感”的女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之手。里芬斯塔爾是許多學者研究的熱門女導演,也是頗具爭議的話題女性,她享年101歲,但她真正從事自己熱愛的電影事業(yè)的時間只有7個月,這7個月,她與希特勒合作,為希特勒工作,創(chuàng)作出了諸多佳作,學者們對她的電影進行剖析,對她的個人經歷進行點評。道德雖為紀錄片最重要的問題,但里芬斯塔爾的兩部紀錄片《意志的勝利》與《奧林匹亞》的美學突破,值得賞析。
一、《意志的勝利》中獨創(chuàng)的拍攝手段
1934年里芬斯塔爾為納粹紐倫堡黨大會拍攝了紀錄片《意志的勝利》。影片在某種程度上神化了希特勒的形象。在《意志的勝利》中,里芬斯塔爾得到了讓所有導演都覬覦的拍攝物資條件和經濟支持,但她并沒有因為這樣的條件而緊張或怯場,她大膽地將自己的見解注入電影的拍攝中,她指揮建立了輔助拍攝的高塔、橋梁和坡地,用情節(jié)劇的攝影機角度記錄大閱兵,并放大其中的每一個士兵個體。同時她也運用了瓦格納格局的手法,去記錄和表現閱兵的主角——希特勒,不斷地突出和烘托他高大的形象,甚至神話了他在電影中的角色,里芬斯塔爾無比扣題且忠于希特勒地完成了任務,這部紀錄片將希特勒的政治影響發(fā)表得前程似錦,無限動人。但其實,這部影片所運用的藝術手段和拍攝手法,讓人不能將這部影片定義為單純的政治紀錄片,因為它的藝術性遠遠超過了它本身的紀錄和宣傳。
為了獲得理想的畫面,導演里芬斯塔爾動用幾十臺攝影機來完成攝制工作,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完成了史料記載中最長的膠片素材,這也給拍攝結束后的剪輯工作帶來了巨大的工作量。里芬斯塔爾本人用心良苦,親自上陣剪輯工作,有趣她對于美有一種極端地追求理念,符合她的美學要求的畫面才有可能會被留下,與她的美學要求有沖突的畫面,即使內容對于影片來說是必要的,她也會刪掉。她在許多納粹高級干部所擁有鏡頭分配上,不考慮也絕不服從所謂納粹黨內的排名順序,都是憑著自己對鏡頭美感的選擇來拍攝并剪輯。她所拍的影片與歷史的真實并不是一回事,她已經通過她個人的審美喜好打破了歷史的真實與內容的完整,她的作品是在以一種形式來表現的,追求的是形式美。也證明,里芬斯塔爾更多的追求是對電影藝術的追求,渾然不是對希特勒腳步的追隨和對納粹主義的追捧。
在這部紀錄片中里芬斯塔爾首創(chuàng)的這些電影史上的攝影技巧,對于所有的畫面都要求盡善盡美的精神,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電影藝術上的一部登峰之作。在大場面的把握上,至今沒有一個導演可以超越?!兑庵镜膭倮凡粌H在當時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jié)金獎、巴黎電影節(jié)大獎等四個電影大獎,也被影評界稱為:“攝影機的勝利,銀幕的史詩?!?/p>
二、《奧林匹亞》詩化的人體美學與精良拍攝
據大部分史料記載,希特勒統(tǒng)治德國時期是德國有聲電影中期的一個特殊時期,因為在這一時期,電影不過是宣傳納粹思想、鼓動戰(zhàn)爭的工具。希特勒以鐵腕政策管控電影界,要求德國電影界服務于德國的政治擴張與軍事侵略。法西斯的“總體戰(zhàn)爭”正嚴重地摧殘著德國的整個文化,正是在這樣高壓的意識形態(tài)之下,德國諸多影視從業(yè)者均有慘痛的回憶。而里芬斯塔爾跳脫出為希特勒拍攝政治宣導片的意識圈,將其轉向對人類體育運動新高地:奧林匹亞運動會,創(chuàng)造出了值得后人學習的電影佳作。
(一)詩化的人體美學
《奧林匹亞》分為上下兩部,分別是《國家的節(jié)日》、《美的節(jié)日》。《國家的節(jié)日》從回顧古希臘的神廟和雕塑開始取景:拍攝除陽光穿過云層,照射在雅典巴特農神廟前的神柱上,美輪美奐的光影之景。然后鏡頭掃向圓形劇場和雅典娜神殿,以及分布在雜草平原上的巨石,最后也紀錄了與之相關的歌頌運動之美的雕塑。赤裸的運動員雕像表達著古代希臘奧林匹克精神的本質:健碩的軀體與健全的靈魂。隨后則是圣火傳遞儀式。在拍攝圣火傳遞的鏡頭里,里芬斯塔爾成功地運用強調全景和對稱的鏡頭賦予了柏林體育場宗教的內涵:希特勒的恐怖獨裁——納粹主義。
下集的內容更是以納粹法西斯主義的電影語言表現了在奧運村里的生活,一直到最后的閉幕式。但所有的運動項目都不是以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的,而是賦予了大量的后期加工,運用了大量慢動作疊化處理方式,表演性質也被運用其中。運動員都被表現成為藝術家,是運動藝術的實踐者。在筆者看來,里芬斯塔爾迫于當時的政權壓迫,仍然能將自己的電影藝術造詣發(fā)揮到極致,誠然可敬,《奧林匹亞》無疑是用杰出的電影表現手法記錄了特定時代的奧運歷史而成為永恒。
(二)開創(chuàng)性紀錄拍攝
由于本片分為上下獨立的兩部分,各自都有開幕與閉幕的橋段,第二部電影也常被視為獨立的一部分來討論。這部紀錄片所呈現出的攝影、剪接和配音等驚人效果,為往后的運動主題紀錄片奠定了巔峰藝術的基礎。
具體而言,在《奧林匹亞》一片中里芬斯塔爾運用到的攝影技巧可分為以下幾點:1.高速攝影;2.俯拍;3.同步自動攝影;4.低機位仰拍;5.水中拍攝。
《奧林比亞》作為里芬斯塔爾最常被電影學者討論的影片,其中的運動之美與藝術之美的結合,正如臺灣學者李道明所說:“…將音樂與舞蹈的感覺引進紀錄片的創(chuàng)作中,前無古人,后無來者。”②
三、結語
1930-1940年間的英國紀錄片運動,被臺灣學者李道明定義為最有名的政府宣導片運動,而格里爾生的觀念是:知識分子有義務為強盛、統(tǒng)一卻又開放的社會服務。里芬斯塔爾因為在為希特勒拍攝紀錄片的過程中與之有較親密的往來關系,而在納粹統(tǒng)治下臺后,熱愛電影的她被迫離開工作崗位?!靶麄骷o錄片與其他紀錄片最大的差別在于其資金來自政府和國際,也就是以武力為依靠來訂定法律與管理社會的社會機構?!雹廴魶]有當時巨大的資金投入,里芬斯塔爾也難以將自己作為舞者習得的舞臺與音樂劇感悟運用到紀錄片中,也無法將自己作為導演的夢想發(fā)揮出來,很多拍攝的內容也并非完全服從上級指揮。例如對黑人運動員的俊美捕捉,顯示出她內心看待人種或血統(tǒng)是平等的。在紀錄片的發(fā)展長河中,她的作品擁有極高的藝術鑒賞價值。
注釋:
①②李道明.紀錄片:歷史、美學。制作。理論[M].臺灣:三民書局,2013(9):40.
③奧夫德海德.
參考文獻:
[1][美]比爾·尼克爾斯.為什么道德問題是制作紀錄片的關鍵問題?[M].
[2]侯洪.中外紀錄片文本賞析[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7.
[3]張祖群.德意志民族的精魂:德國電影縱橫百年[J].電影電影評價,2016(1).
[4]李浩.萊妮?里芬斯塔爾和她的意志[J].文藝評論.2013(3).
[5]陳可唯.罪與美:德國女導演萊妮?里芬斯塔爾[J].世界文化人物.
[6]葛文治.藝術與真實的神話——解讀萊妮?里芬斯塔爾的電影紀錄片《奧林匹亞》[J].影視評論,2006(24):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