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王珺偲
擅天地之靈奇莫過山水,闡山水之靈奇端賴人文。湄潭于明朝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建縣。置縣之初,貴州巡撫郭子璋,巡按御史宋興祖到這里,見兩河交匯,水曲如眉,青山背負(fù),丘嶺染綠,占盡山川靈氣,因水取名“湄潭”。建縣五十余年后,這里靈秀俊美的山水孕育了曹椿曹柱兄弟、馮仲立兄弟、吳扶靈、黃月子、龔惟達(dá)等本地名士,也吸引了錢邦芑、范鑛、程源、鄭之珖、胡欽華、李之華等一批南明中高級官員在明末亂世中到此隱居,他們在湄水河畔演繹和留下了不朽的傳奇與詩篇。
在湄潭隱居的南明官員中最出名的是四川巡按錢邦芑,他大義凜然地拒絕孫可望的引誘威逼,削發(fā)為僧,在湄潭西來庵參佛悟禪。
錢邦芑,字開少,江蘇丹徒(今鎮(zhèn)江)人,出生時間如今有兩種說法,一是生于1599年;二是出生于1602年。明崇禎時秀才入選貢生,先后任中書、上書召對,授監(jiān)察御史等職。
此時錢邦芑生活的大明王朝已被闖王李自成帶領(lǐng)農(nóng)民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吊死煤山;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吳三桂也“沖冠一怒為紅顏”引清軍入關(guān)。
明朝南方的士大夫先后擁立弘光、隆武、永歷三個皇帝,史稱“南明”??箵羟遘姷能娛铝α坑腥桑耗厦鬈姟⒗钭猿纱箜樮?、張獻(xiàn)忠大西軍孫可望部,這些力量之間相互對抗、拉攏、制衡,形勢非常復(fù)雜。
1645年,錢邦芑招安李自成舊部李錦、高一功數(shù)十萬義軍共同抗清扶明。并與忠國公王祥等收復(fù)遵義,在四川聯(lián)絡(luò)川中的明朝將領(lǐng)抗擊清軍,形成了對峙的局面,擢升為四川巡按。
占據(jù)云南的大西軍首領(lǐng)孫可望有聯(lián)明抗清的想法,于是向永歷皇帝放出“只要封我為王,就以全云南歸附明朝”的消息。然而錢邦芑卻大義凜然的給孫可望寫了一封:“本朝異姓無王封”的回信。
后來,南明朝廷中的奸臣為一己之私假傳圣旨封孫可望為秦王,孫可望也假戲真做,稱王自恣,又出兵占領(lǐng)貴州,有取代南明永歷皇帝之意。
這期間,孫可望多次封錢邦芑高官,但是錢邦芑堅決拒綬,誓死效忠羸弱的南明朝廷。
1651年春,錢邦芑隱居余慶松煙鎮(zhèn)蒲村山中,將山取名“他山”,于山巔蓋一茅庵,名曰“小年庵”。
1654年2月24日,孫可望第十三次派人來恐嚇威逼錢邦芑出仕為官。錢邦芑為了讓孫可望死心,當(dāng)日便削發(fā)為僧,自號“大錯”,改“小年庵”名為“大錯庵”,隨后他的學(xué)生有多人跟著出家為僧。
錢邦芑出家之后移居湄潭之南湄水河畔的朝陽寺,他將寺名改為“西來庵”。錢邦芑在西來庵掛錫修行,常與友人游歷湄潭那些雋險奇秀的山水。
水源洞天,湄潭八景之一,位于現(xiàn)在湄潭縣城西8公里處的文家場五里坡,在半山有一洞,洞中有水流出,經(jīng)斷崖落下而成為一條彎彎曲曲的小溪,蜿蜒而流,風(fēng)光綺麗,錢邦芑在這里寫下了《水源洞記》。
在文中記載:水源洞在湄潭城北約七里的五里坎山的半山崖壁上,洞內(nèi)寬廣可容數(shù)千人?!捌漤斒榱髯?,四周上下凝結(jié),有如人物、花草、器用之類,不可名狀;其洞口轉(zhuǎn)入之路甚險,一失足即顛仆,其下尤深,莫測其底?!边@里因為寬闊而險要,就成為了當(dāng)?shù)厝嗽趤y世避兵之處,賊人無法攻入其內(nèi)。
在洞中有一水潭,“其水沸涌,冬夏不息,流出灌田數(shù)十頃,曲折成渠,再分再合八九里,乃入湄水?!变厮@湄潭縣城而流,“彎環(huán)如娥眉,宛曲而明秀”,因而取名為“湄水”。正是“秀逸甲于西南”的地靈人杰之地。
在這篇《水源洞記》中,錢邦芑詳細(xì)記述了在湄水河畔生活隱居的朋友、學(xué)生友們的情況:
錢邦芑在西來庵與吳扶靈的住處“望衡對宇、動靜相聞”,相距最近;辭去四川夾江縣令而歸故里的曹壽宇“隱居水源洞之左,授徒自給”?!榜T仲立兄弟隱居寶洞;黃月子亦授徒里溪。”祝雨蒼在客樓屯、龔上之在馬頭山下。這些人都是湄水河畔本地的有道名士,他們有的男耕女織;有的教授學(xué)生,錢邦芑和他們一起過著世外桃源的生活。
錢邦芑與本地名仕和南明隱居的官員同事一起“游止略同”,每當(dāng)“春朝秋暮、月夕花時”,他們帶著美酒到西來庵;有時候錢邦芑也“提琴相訪”。他們一起參禪悟道、吟詩作賦、飲酒品茗、撫琴放歌……
《水源洞記》中用“連床夜話,風(fēng)雨無愆、慷慨悲歌,逸情洙上。”來形容他們一起“得山水琴書,嘯傲天地”的生活氛圍。
錢邦芑隱居湄水河畔的一個中秋,皓月當(dāng)空,銀輝滿地,繁星閃爍,正是家人團(tuán)聚賞月的好日子,這樣的日子里,客居湄潭的錢邦芑不免有些傷感。正好住在距西來庵不遠(yuǎn)處古楝塘的朋友備下了美酒佳肴、蔬菜瓜果,招待錢邦芑以及其他朋友們。他們集聚在古楝塘飲酒賞月,共度中秋佳節(jié),掩蓋了錢邦芑心中的傷感,杯盞交錯中,錢邦芑寫下《中秋集古楝塘》一詩:
皓月涌東海,千里當(dāng)客心??托谋?,秋半臨佳辰。
山齊具酒蔬,升降亦有倫。主人敦故誼,尊缶見精神。
言笑具深旨,風(fēng)規(guī)邈可親。新涼照顏色,露下天宇晶。
眾星隱余霞,夜半孤蟾明。高枝宿鳥起,飛鳴時自驚。
感茲羈旅意,懷抱各縱橫,往賢重聚會,精爽幾消沉。
杯酒具規(guī)勉,庶幾千古情。
中秋剛過深秋來,九九重陽,云淡風(fēng)清,秋色正濃。錢邦芑把朋友們都請到西來庵,一起喝酒吃茶,談古論今,最后登高而望遠(yuǎn),看遠(yuǎn)山樹木瀟瀟,看湄水緩緩流淌,看農(nóng)家炊煙裊裊……不由自主的思念起遠(yuǎn)方的親人,思念著遠(yuǎn)方的君王;最后他們撫琴高歌,抒發(fā)內(nèi)心的情感,直到深夜。
又在一個晴朗的傍晚,錢邦芑扶著杖藜在湄水河邊遠(yuǎn)眺落日余暉,看著倦鳥歸飛,在河里隨波游曳。想到自己曾經(jīng)在廟堂之上穿著朝服心系天下,如今只能無奈的出家為僧,一時感概萬千,希望自己能和那只疲倦歸飛的鷗鳥一樣,在這落日余暉中找到一個憩息之地。便寫下《湄溪晚眺》:“朝衣著破著僧衣,扶杖溪邊送落暉。鷗鳥也知機(jī)慮盡,隨波來往不曾飛”的詩句。
錢邦芑隱居湄水河畔西來庵不過是被孫可望逼迫無奈之舉,他是要在這個憩息之地養(yǎng)足精神,尋找機(jī)會繼續(xù)飛翔,飛到他魂牽夢繞的永歷皇帝身邊。
在湄潭,有一座烈女墓,其墓主人叫譚淑英,明朝末年湄潭縣吏譚叔卿之女。1647年(南明永歷元年、清順治四年),湄潭“丁亥賊亂”,年僅14歲的譚淑英隨父母躲避亂賊,她將利刃藏于衣中,賊人將她抓住,她為了不受欺辱,用藏于衣中的利刃伏地自刎。
錢邦芑在一次路過烈女墓后寫下《過譚烈女墓》,詩中錢邦芑對人生的名節(jié)是這樣認(rèn)識的:
“奇節(jié)芳名何所擬?或曰:高山與流水。山崩水竭會有時,烈性千年終不毀,男子徒生七尺軀,自視鬢眉一雄偉。晏然無補(bǔ)天地間,衣食一生寧不悔……”
文中贊嘆譚淑英誓死不從賊人之“烈”是乾坤正氣,千秋萬載不會磨滅,也暗喻他對明朝誓死追隨的忠烈。
錢邦芑在湄水河畔隱居期間,孫可望命任僎致書相勸,讓他出世為其所用。
錢邦芑在《答任僎貽書》中自喻是戰(zhàn)國時齊國名士田橫,誓死不會歸降。詩曰:“破衲蒲團(tuán)伴此生,相逢誰不訊孤臣。也知官爵多榮顯,只恐田橫笑殺人?!敝两褡x此詩和《過譚烈女墓》,仍能感受到錢邦芑心向大明故國的錚錚氣骨。
孫可望見詩甚怒,于1657年命人押解錢邦芑至貴陽,關(guān)押在大興寺內(nèi)。后來強(qiáng)令錢邦芑蓄發(fā),硬塞了一個詹事府詹事的官職。這期間錢邦芑多方串聯(lián)策反孫可望身邊的人,1657年末孫可望降清,錢邦芑追隨永歷皇帝到云南。
1659年,南明云南兵敗,永歷皇帝奔逃緬甸,錢邦芑與永歷皇帝君臣失散,后來永歷皇帝被吳三桂勒殺而亡,大明王朝滅亡。錢邦芑失聲痛哭,長跪遙拜永歷皇帝后,到云南大理雞足山再次剃度出家,研習(xí)佛學(xué),后來返回貴州余慶松煙蒲村。1664年錢邦芑到湖南巡游著述,一生著述200余卷,是明末有名的詩人,愛國英雄,佛學(xué)高僧,1673年病逝于湖南邵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