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君
這是一部迷宮般的小說,如果你對語言的感知不敏銳,讀下去會有眩暈感,會迷失在作者的語言陷阱中。但是讀完這本書,會恍然大悟,你已經(jīng)跟著他的講述,沉浸在憂傷、瑰美的語言和極具誘惑力的故事之中。他并不對人物做任何評價,他只講故事,你卻能在字里行間充分認識每一個人,并體會到人性。這本小說就是《英國病人》。它的史詩感與親密感無縫連接,愛、忠誠、戰(zhàn)爭——宏大的主題在人物的關(guān)系變化中展開。這一切能讓讀者愛上其中的任何角色,走進那一場戰(zhàn)爭,感嘆人的自我救贖。2018年7月8日晚,為紀念布克文學(xué)獎創(chuàng)立50周年而設(shè)立的金布克獎在倫敦南岸中心的皇家音樂廳揭曉,加拿大作家邁克爾·翁達杰的名作《英國病人》獲金布克獎。從1992年至2011年的20年間,全世界共出現(xiàn)了33種語言269個版本的《英國病人》,共有4472家圖書館收藏了這本書。時間的積淀,讓這本書跨越了民族和語言的界限,成為流行于全世界的文學(xué)經(jīng)典。他和這本書都當之無愧。
作者簡介
加拿大小說家、詩人邁克爾·翁達杰(Michael Ondaatje,1943—)在世界文壇享有盛譽。他出生于斯里蘭卡,11歲時隨母親來到英國,19歲移居加拿大,接受高等教育。他是跨文化和跨國界的“無國界作家”群中的重要一員,寫作一種“世界小說”并且享譽世界。到目前為止,翁達杰共出版6部長篇小說、十余部詩集和其他一些非虛構(gòu)作品。其小說《英國病人》問世當年就一舉榮獲英語文學(xué)最高獎——布克獎,以及加拿大總督獎,而由之改編的同名電影《英國病人》一舉奪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dǎo)演、最佳女配角、最佳攝影、最佳剪輯等9項大獎。他的小說,融合了爵士樂的節(jié)奏、電影的蒙太奇手法,語言深刻而優(yōu)美。
內(nèi)容介紹
圣吉洛拉莫別墅很久以前是一座女修道院,現(xiàn)在被用作了戰(zhàn)地醫(yī)院。加拿大籍女護士哈納,在戰(zhàn)爭中失去了父親和腹中的孩子。那里的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大批盟軍軍隊撤走時,哈納拒絕與別人一起返回比薩的醫(yī)院,決定留下來照顧一名被認為是“英國病人”的神秘男子。這個神秘的傷員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卡拉瓦焦聽說哈納和那位“英國病人”留在圣吉洛拉莫別墅,便趕了過去。他是哈納父親的朋友,因小偷身份而成了一名間諜,一個英雄。他執(zhí)行任務(wù)時發(fā)現(xiàn)有人用相機拍到了自己,在偷相機的過程中,被發(fā)現(xiàn)并被砍去了雙手拇指。
卡拉瓦焦一開始就判斷出了這個全身焦黑的病人的真實身份——奧地利人奧爾馬希。在他的不斷引誘下,奧爾馬希漸漸道出了自己的故事。30年代,他一直在研究勘探北非沙漠,尋找澤祖拉綠洲。一位叫杰弗里·克利夫頓的年輕英國貴族帶著他的新婚妻子凱瑟琳加入了勘探行列。因興趣相投,奧爾馬希成了凱瑟琳的情人。為報復(fù)奧爾馬希,凱瑟琳的丈夫設(shè)計了一起自殺飛行想同歸于盡。結(jié)果凱瑟琳的丈夫死了,奧爾馬希和凱瑟琳幸存下來,他穿越沙漠,去尋求幫助。這時戰(zhàn)爭爆發(fā),他被英軍逮捕。為了能夠返回凱瑟琳的藏身之地,奧爾馬希成了德國間諜的向?qū)?。三年后,他駕著年久失修的飛機飛離沙漠,卻因空中爆炸掉下地面,被貝都因牧人救活,送到了盟軍醫(yī)院。
卡拉瓦焦以一種父親的情感關(guān)心、愛護著哈納,努力勸說她擺脫對“英國病人”的情感,并希望她能與工兵基普相戀?;帐莵碜杂《鹊腻a克族,哥哥入獄后參軍到英國,追隨名人瑟??司羰繉W(xué)習(xí)排雷。他因才能得到老師的關(guān)愛,而開始喜歡英國人。后來老師拆彈時被炸死,他因失望輾轉(zhuǎn)到了意大利。他在別墅花園的一頭搭起了帳篷,為了掃雷工作,闖進了房子里。在不斷的接觸中,哈納和基普產(chǎn)生了奇特的戀情。
四個人各自背負著重重傷痛,逃離外面的世界,守在這座殘破的被廢棄的別墅里,而生活似乎開始明朗、平靜起來。但美國在日本投下原子彈的消息,最終打破了平靜?;赵趯ξ鞣轿拿魇目衽校褬尶趯柿藠W爾馬希。卡拉瓦焦告訴基普:“他不是英國人。”基普卻說:“美國人,法國人,我才不管呢。當你開始向棕色人種的世界投彈的時候,你就是個英國人,你們曾有比利時的利奧波德國王,而現(xiàn)在你們有美國的杜魯門。你們?nèi)菑挠四莾簩W(xué)來的?!?/p>
最終激動的基普騎上摩托車沖出別墅,逃離戰(zhàn)后廢墟和西方文明,回到了家鄉(xiāng)。
愛書人
我一直很喜歡邁克爾·翁達杰的作品,讀到《英國病人》這部小說時,我覺得它非常美,像一首詩,所以我就想把它改編成劇本?!鴮?dǎo)演 安東尼·明格拉
應(yīng)該給《英國病人》戴上三重冠。這本書深邃,優(yōu)美,觸動心靈?!绹骷?托妮·莫里森
名著句子迷
生存的唯一途徑是道出心中的一切。
你必須把自己從悲傷的深淵中拯救出來。悲哀接近仇恨。
如果你吸了別人中的毒,以為你分享了毒性就能治愈他們——你自己就會中毒而死。
如果你在一件事上失敗了,你就拿另一件事當寄托,沒有任何事情能改變你。
一旦經(jīng)歷了難言的創(chuàng)傷,人們有不同的方法恢復(fù)內(nèi)心的平靜。
對他來說,人各有自己的命運地圖。
精彩片段 1.別墅
她(編者注:哈納)去了書房,取來了二十本書,把它們釘在地板上,一本疊著一本,重新修好了樓梯最底端的兩階。大多數(shù)的椅子被拿來生火。書房的安樂椅仍在那里,它總是濕的,夜間的暴風雨總透過迫擊炮彈炸出的窟窿淋得它透濕。濕透的東西在一九四五年的四月都沒有被燒毀。
床只剩下幾張。她本人喜歡在房子里面居無定所,打地鋪睡吊床,有時睡在英國病人的房間,有時睡在走廊,一切取決于氣溫、風向和光線。到了清晨,她卷起被褥,用繩子綁好?,F(xiàn)在的天氣暖和了些,她打開了更多的房間,好讓黑暗的角落通風,并讓陽光照在潮濕的地方。有時到了夜間,她打開房門,睡在墻壁倒塌的房間。她睡在房間邊緣的小床上,面對飄移的星辰和移動的云彩,在雷電的怒吼聲中醒來。她年方二十,年少輕狂,毫不顧及安危,毫不懼怕書房可能埋著地雷,也不在意夜晚把她驚醒的雷聲。嚴冬過后,她有許多事要忙,因此時常待在黑暗的屋里。她走進了曾被士兵們弄臟的房間,里面的家具已被燒掉了。她清走了樹葉、糞便和燒焦的桌子。她生活得像一個流浪漢,而在另一個地方,英國病人卻像一個國王,安睡在床上。
經(jīng)歷了這場戰(zhàn)爭,她給自己立下了幾條原則。她再也不會聽任別人發(fā)號施令,也不會為任何偉大的目的盡什么義務(wù)。她只打算照顧那位燒傷患者。
她在花園和果園里工作。她從炸毀的小教堂搬來了六英尺高的十字架,把它豎在苗床上,掛上沙丁魚的空罐頭,裝扮成一個稻草人。每當起風的時候,空罐頭就會叮當作響。當她置身于別墅之中時,她會從廢墟旁走到被燭火照亮的壁龕,那里放著收拾整齊的皮箱,皮箱里除了—些信件、幾件折疊好的衣服和一個裝了醫(yī)療用品的鐵匣子之外,沒有多少其它東西。她已清出了別墅的一小部分。如果愿意的話,她可以把這些東西全都燒掉。
她在黑暗的走廊劃起一根火柴,點燃了蠟燭。燭光照亮了她的雙肩。她跪了下來,雙手放在大腿上,吸進了硫黃的氣味。她想象著自己吸進了光明。
她退后幾步,拿出一根粉筆在木質(zhì)地板上畫了一個方格。接著繼續(xù)后退,又畫了幾個方格,畫出了一個塔——先是一個方格,然后是兩個方格,然后又是一個方格。她的左手撐在地板上,低著頭,一本正經(jīng)的樣子。她離開燭光越來越遠。最后,她仰起了身子蹲坐著。
她把粉筆裝進裙子的口袋,撩起裙子的下擺系在腰間。她又從另一個口袋里摸出一塊金屬,扔到前面,正好落在最遠的那個方格外側(cè)。
她往前一跳,重重地踩了下去,她的身影在身后彎曲,延伸到走廊的盡頭。她動作敏捷,網(wǎng)球鞋踩著畫在每個方格里的數(shù)字。一只腳著地、兩只腳著地,然后又是一只腳著地,直到她跳進最后一個方格。
她彎腰撿起金屬塊,停在那里一動不動,她的裙擺仍然系在腰間,雙手下垂,大口喘著氣。她吸了一口氣,然后吹熄了蠟燭。
現(xiàn)在她陷入黑暗之中,只能聞到一股煙味。
她起身一躍,在半空中轉(zhuǎn)身,落地的時候面朝另一邊,然后狂野地跳向遠處,停在漆黑的那頭,仍然落在她知道就在那里的方格里。她的網(wǎng)球鞋踩響了黑暗的地板——因而在這座廢棄的意大利別墅的深處響起了回聲,回聲傳向了月亮,傳到了溪谷的峭壁之上。溪谷半繞著房子。
有時到了夜里,那個燒傷患者會聽到別墅里有微弱的顫動聲。他調(diào)大助聽器,聽到了砰的一聲,卻無法明白那是什么聲音,也不知道那聲音來自何方。
【小編感悟】在廢棄別墅里點上蠟燭獨自玩跳房子的游戲,我們能看到的不只是哈納的孤獨,還有抗爭,對所處戰(zhàn)爭環(huán)境的抗爭,對黑暗的抗爭。她渴望新的生活,渴望改變,火柴點燃后的硫黃氣味也是一種光明的安慰。這種平靜對待苦難的態(tài)度,便是人性中最強大的力量,它支撐著人活下去。
2.有時候是一團火
她(編者注:哈納)把鏡子靠在墻上,沿著走廊跑了出去。她站在室外,等待著叫聲再起。一聽到叫聲,她便穿過花園,跑進別墅上方的地區(qū)。
他(編者注:基普)站在那里,高舉雙手,像是抓著一張巨大的蜘蛛網(wǎng)。他正晃著腦袋,想摔下耳機。見到她跑來,他大聲叫她繞到左邊去,這里到處都有地雷的金屬線。她停下腳步。她曾多次走過這里,從來不知道有危險。她撩起裙子,向前走去,看著自己的雙腳踏入高高的草叢中。
當她來到他的身邊時,他的雙手仍然高舉在半空中。他上了當,拿著兩條火線。沒有另外一條安全線作為保障,他不能丟開。他需要第三只手來拿住其中一條火線,好再次研究引信頭。他把金屬線小心地交給她,然后垂下手臂,好讓血液循環(huán)。
“我馬上就會接手?!?/p>
“不要緊的?!?/p>
“別動?!?/p>
他打開帆布包皮,拿出蓋格計數(shù)器和磁鐵。他旋動指針鈕,測試她所持的金屬線。沒有偏向負極。沒有線索。什么都沒有。
他退后幾步,想找出其中的機關(guān)。
“讓我把這些東西捆在樹上,你走吧。”
“不,我拿著吧。它們夠不到樹?!?/p>
“不行?!?/p>
“基普——我可以拿著它們?!?/p>
“我們遇到麻煩了。簡直是笑話,我不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我不知道這機關(guān)有多巧妙?!?/p>
他從她身邊走開,跑到發(fā)現(xiàn)金屬線的地方。他挑起它,這一次用蓋格計數(shù)器一路沿著金屬線測量。接著他在離她約有十碼的地方蹲了下來,陷入沉思,不時抬起頭來,朝她這個方向張望,眼睛只盯著她手持的兩條導(dǎo)線?!拔也恢?,”他慢慢地大聲說道,“我不知道。我想我必須割斷你左手的金屬線,你必須離開。”他把收音機耳機戴好,耳中只聽見電臺的聲音,如此一來,他便能摒除雜念。他掃視伸向不同方向的金屬線,斜視打了結(jié)的線團、突兀的拐角,以及埋在地下的電路閉合器——它把金屬線從正極轉(zhuǎn)成負極——火絨箱。他想起了那只狗,狗的眼睛像碟子一樣大。在音樂的伴奏下,他沿著金屬線往前跑,自始至終凝視那位女孩的手。她仍然握著金屬線。
“你最好走開?!?/p>
“你需要另一只手割線,對嗎?”
“我可以把它系在樹上?!?/p>
“我拿著吧。”
他從她的左手拿起那條金屬線,像是拿起了一條細小的蝮蛇,接著又拿起了另一條。她沒有走開。他沒有再說什么,他現(xiàn)在必須盡量考慮清楚,當作他是獨自一人。她走向他,拿回了一條金屬線。他根本沒有覺察到,似乎已經(jīng)忘記她的存在。他再次巡視地雷引信的線路,同時轉(zhuǎn)動腦筋,想象著他觸摸了所有的關(guān)鍵位置,看穿了線路,樂隊的音樂淹沒了一切。
他走向她,在靈感消失前,切斷了左手握著的金屬線,那種聲音像是牙齒咬斷東西。他看見了她衣服上肩部貼近脖子的深色印花。地雷的引信已被拆除了。他放下截斷器,把手放在她的肩上,他需要觸摸人體。她正在說話,但他聽不見。她上前摘下他的耳機,因而寂靜向他襲來。聽見微風、樹葉的沙沙作響。他明白自己沒有聽到金屬線被咔嗒一聲割斷,只是感覺到金屬線被絞斷了,就像一只小兔的骨頭斷了一樣。他沒有放開她,他的手順著她的手臂移下去,從她仍然握緊的手中,扯出七寸長的金屬線。
她正看著他,迷惑不解,等他回答她說的話,但是他沒有聽到她的話。她搖搖頭,坐了下來。他開始收起各種器械,把它們放在工具包皮里。她抬頭看著樹,偶爾收回目光,看到他的手在發(fā)抖,像癲癇病人的手一樣緊張而生硬,他的呼吸沉重而急速,持續(xù)了一段時間。他蹲在那里。
“你聽到我說的話嗎?”
“沒有。你說了什么?”
“我以為我會死。我想死。如果我要死,我想要和你一起死。在這一年里,我看過許多像你這樣的人,或是和我一樣年輕的人在我身邊死去。剛才我沒有害怕,可我也不勇敢。我心想,我們有這別墅,有這綠草,我們應(yīng)該一起躺著,我抱著你,然后一起死去……”
【小編感悟】一個人在什么時候最需要另外一個人?一個人在什么時候會徑直走進危險直面死亡?或許哈納已經(jīng)沒有什么可以留戀的了。別墅成了她的牢籠,殘酷的現(xiàn)實也是她的牢籠,她在令人窒息的困境中迫切需要一個人,基普和她一樣,也需要一種慰藉,一種解脫。這是戰(zhàn)爭對人心靈的摧殘,他們需要陪伴,需要巨大的勇氣面對困境,他們在用自己的方法走出戰(zhàn)爭。
作品解讀
翁達杰把小說命名為“英國病人”,有著深刻的考量?!队∪恕窂臉?gòu)思至完稿歷時近六年,其創(chuàng)作之時正是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出臺之際。英國作為英聯(lián)邦的核心國,曾經(jīng)有著非凡的凝聚力。雖然這種凝聚力在小說創(chuàng)作之時已大不如前。獨立后的英帝國成員如印度、加拿大等,都留有共同的英殖民統(tǒng)治的烙印。小說中的人物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對于前宗主的感情愛恨交加、難以言喻。
小說中,別墅與沙漠這兩個人物活動的主要場所充滿了隱喻。出生在斯里蘭卡的翁達杰用它們對西方主流文化和戰(zhàn)爭進行了思考和批判。
別墅是主人公們的棲身之地?!半S著山鎮(zhèn)開始受到炮火的襲擊,這里被崩得土崩瓦解,像海上的戰(zhàn)船一樣搖搖欲墜。別墅成為交戰(zhàn)雙方罪惡的見證,它千瘡百孔,沒電,缺水,連土匪也不會光顧此地?!弊髡咝蜗蟮拿枋龀尸F(xiàn)給讀者的是廢棄、荒蕪、滿目瘡痍。別墅中的人物同他們所居住的場景一樣,身體或精神幾乎成為“一片廢墟”。
北非的利比亞沙漠,人跡罕至,空曠貧瘠,卻是奧爾馬希與凱瑟琳的愛情所在地。戰(zhàn)爭爆發(fā)前,科考隊沉浸在對利比亞沙漠的勘探中無心沙漠外的事,十年來成就非凡,這使得奧爾馬希對于沙漠的喜愛更是超乎尋常。沙漠有著強大的力量,能夠抹去身份與國籍,對他來說,他“不屬于任何國家,任何人” 。但這片凈土并沒有逃脫戰(zhàn)爭,反而成了交戰(zhàn)方的必爭之地。他們也成了被利用的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