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沙
朋友一家從韓國旅游回來,他非常不解地對我說:“原來韓國也不全是帥哥和美女?!贝嗽捵屓溯笭?。
韓國沒有拍過國家形象宣傳片,也沒有宣傳過他們國家“盛產(chǎn)”帥哥和美女,我們對韓國的認識可以說大部分來自于韓劇。韓劇中的男主人公經(jīng)常是重感情的帥哥,而女主人公則是善與美的化身,像天使一樣。韓劇看多了,就會對韓國人“符號化”:男的外表俊儒倜儻,恪守家庭倫常;女的溫柔美麗,具有對愛情忠貞、對生活負責的道德情操。
像《藍色生死戀》中的宋慧喬、宋承憲、元彬;《妙手情天》中的安在旭、金喜善、秋尚美;《天涯海角》中的柳時元、金浩真;《明朗少女成功記》中的張娜拉,無一不給觀眾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韓劇所塑造的人物性格體現(xiàn)了一種讓中國人十分享受的儒家哲學,小輩對長輩的尊敬,重視家庭倫理,忠于愛情等等,加之男女主人公俊美的外表,極有感染力。
現(xiàn)在韓劇傳播主流價值觀,已成為內(nèi)地一些文化學者的研究課題。傳播具有偉力,這里面有兩個問題,一是通過什么手段和途徑來傳播?二是想傳播給別人什么,又想達成什么樣的目的?
問題雖簡單,答案卻五花八門。但迄今為止,韓劇、美劇在文化價值傳播方面,的確有其過人之處。早前有學者批評張藝謀的個別電影展示的是中國落后的愚昧文化,還有學者批評《人在囧途之泰囧》是一部低俗、庸俗、媚俗的作品。是非曲直,沒有定論,但單就中國電影而言,其在通過文化手段傳播社會主流價值方面,欠缺“火候”、功力不深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前段時間看到一則外電,日本一些文化學者認為日本電影、電視劇已在中國式微,而通過網(wǎng)絡傳播的不良影片泛濫成災,已導致對日本人的認知錯位。
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國門初開時,一大批日本電影、電視劇、動畫片進入中國市場,《聰明的一休》《花仙子》《阿信》《排球女將》《追捕》《血疑》等等,可以說是影響了一代人,里面的主人公智慧而又堅忍,懷有理想而不屈不撓……像栗原小卷、山口百惠、高倉健等演員,一度成為中國男人心中的“夢中情人”、中國女人心中的“白馬王子”。當年的“日劇風”與當下的“韓劇風”何其相似。
馬克思在《1844年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中曾說過:“動物只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物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ǎn),并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nèi)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guī)律來建造?!?/p>
很多人把馬克思的這段話用于“美學”“自然環(huán)境學”,事實上也可以用于“文化傳播學”。
文化在網(wǎng)絡時代事實上已無國界,如果不去傳播優(yōu)秀的文化,別人的文化就會滲透進來。你沒有高超的文化傳播手段,即便你有好東西也只能干著急。
電影和電視劇歷來就是國家文化的良好載體,能很好反映與傳播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價值觀、大眾行為、思維模式、審美趣味,而將“文化”以文化產(chǎn)業(yè)的方式向別人輸出也向來是一種文化策略。
現(xiàn)在我們一打開電視,幾乎全是宮廷戲,這樣的戲“輸出”如果沒有中國文化背景能看懂嗎?這樣的戲又體現(xiàn)了什么樣的主流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