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東非野生動物大遷徙,我們總能想到在馬賽馬拉-塞倫蓋蒂大草原上馳騁的角馬。但實際上,在這片稀樹草原中,還有成百上千種哺乳動物和鳥類,它們中的一些會在這一區(qū)域內(nèi)游蕩,另一些則會在更大的范圍中遷徙。那么,這些動物是怎么適應環(huán)境的呢?又是如何在充滿競爭和天敵的環(huán)境中生存、繁衍的呢?2018年8月25日,中科館大講堂《知識就是力量》專場講座,我們邀請到曾4次帶隊前往肯尼亞的鳥類學碩士吳海峰老師,為大家講解發(fā)生在其中的故事。
肯尼亞是一個和國際社會聯(lián)系比較多的東非國家,面積58萬多平方千米,赤道橫貫中部,東南部瀕臨印度洋,周圍和索馬里、埃塞俄比亞、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諸國接壤。
在肯尼亞境內(nèi),東非大裂谷東支的輪廊非常清晰,它縱貫南北,將這個國家劈開為兩半,恰好與橫穿全國的赤道相交叉,因此肯尼亞獲得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稱號“東非十字架”;而在這個國家58萬多平方千米的土地上,有36個國家級保護區(qū),當然還有數(shù)量眾多的歸地方或私人管理的保護地,其動物種類和數(shù)量都是首屈一指的,堪稱是“動物王國”。尤其是每年的動物大遷徙,更是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不少人來此觀看這一壯觀的景象。
(回答者:吳海峰)
肯尼亞全國大部分地區(qū)雨熱同期,而赤道又剛好橫穿境內(nèi),加之大氣環(huán)流的影響,因此肯尼亞大部分地區(qū)每年3~5月(春分之后)和10~12月(秋分之后)是雨季。雨季時草原上的植物快速生長,角馬就追隨、但稍稍落后于雨水和青草的腳步,在每年7~8月抵達稀樹草原最北邊,即肯尼亞境內(nèi),并在這里取食最為豐盛的草葉。
(回答者:吳海峰)
非洲草原象并不會像角馬一樣進行有規(guī)律的周期性移動,用游蕩來形容它們的移動最為合適。
它們喜歡群居,每群10~20只,通常在雌性首領的帶領下尋找食物和水源,而這只雌性通常是老祖母,成員大多是它的后代,也就是它的女兒和外孫女,以及未成年的雄象,這些雄象在成年后就會離群索居。有些地方的象群會闖入農(nóng)田尋找食物,而另一些則不會。成年的非洲草原象一般沒有天敵,但獅子等食肉動物卻會威脅到幼象的生命安全,因此象群會合力保護這些幼象。
(回答者:吳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