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生杰,楊未平,呂燕
(自貢市精神衛(wèi)生中心,四川 自貢 634000)
親屬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主要照料著,精神衛(wèi)生界也開始更加關注和重視親屬照料者的身心健康問題[1]。對于精神分裂癥患者來講,其難以預料、多次的急性病情發(fā)作,會對親屬照料者造成較大的心理創(chuàng)傷和精神刺激,甚至可能導致親屬照料者出現(xiàn)自殺意念[2]。本研究主要分析了急診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照料者自殺意念及其相關影響因素,希望能為干預措施的制定提供指導,具體情況如下。
本文所選對象為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隨機選取的我院急診精神分裂癥親屬照料者。急診精神分裂癥的納入標準為:滿足精神分裂癥的相關診斷標準[3];病程≥5年;年齡≥18歲;病情滿足《急診病人病情分級指導原則》第3級[4]。排除標準:危重患者、瀕?;颊?、伴其他嚴重疾病患者;患者病情為非急癥。親屬照料者的納入標準:和患者一起生活,擔負家中絕大部分照顧工作,入院前照料患者至少2年以上,每位患者僅調查1名主要照料者;文化程度為小學以上,語言交流正常。排除標準:精神障礙史;重大軀體疾病史。共發(fā)放130份調查問卷,有效回收120份,有效回收率為92.3%(120/130)。全部120名親屬照料者中,男55名,女65名;其年齡為23-65歲,平均(46.3±10.1)歲;15名未婚,84名已婚,21名喪偶或離異;文化程度為:58名為小學,62名為初中及以上。
選擇自殺意念自評量表(SIOSS)調查親屬照料者的自殺意念,調查表包括以下4個因子,分別為掩飾因子、睡眠因子、樂觀因子、絕望因子,包括26個條目,各條目均分為“否”或“是”,各因子分相加則為自殺意念總分,總分<12分表示無自殺意念,總分≥12分表示存在自殺意念;分值越高則表示自殺意念越強[5]。并分析探討相關影響因素。
選擇SPSS 21.0軟件來分析和統(tǒng)計本實驗相關數(shù)據(jù),計數(shù)資料選擇卡方檢驗;選擇非條件Logistic回歸法對自殺意念的相關影響因素進行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全部120名親屬照料者中,30名存在自殺意念,發(fā)生率為25.0%(30/120)。親屬照料者的自殺意念發(fā)生率在住院行為、年齡、性別、經濟狀況、婚姻、有無暴露、病程、有無慢性病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如表1。
表1 自殺意念發(fā)生情況觀察
將有無自殺意念當成因變量,將患者病程、住院行為、暴力行為、照料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人均年收入、居住地、慢性病、精神病家族史等當成自變量,選擇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親屬照料者自殺意念的相關因素包括患者病程、家庭人均年收入、文化程度、性別等(P<0.05)。病程長、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文化水平高、女性的親屬照料者自殺意念更強,如表2。
表2 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觀察
精神分裂癥作為一種嚴重致殘性、慢性精神障礙。現(xiàn)階段臨床中還缺乏足夠的證據(jù)證明通過藥物治療能對患者結局進行顯著改善。非住院化運動的開展,也導致親屬照料者的負擔越來越大。社會對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歧視,長時間繁重的監(jiān)護和生活照料,會對親屬照料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部分親屬照料者甚至可能出現(xiàn)自殺念頭。
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大約有80%的自殺死亡者在行動前曾表露過自殺念頭[6]。對急診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照料者的自殺意念進行測定,能對其自殺進行有效預防。本研究中,全部120名親屬照料者中,30名存在自殺意念,發(fā)生率為25.0%(30/120)。親屬照料者的自殺意念發(fā)生率在住院行為、年齡、性別、經濟狀況、婚姻、有無暴露、病程、有無慢性病等方面,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影響親屬照料者自殺意念的相關因素包括患者病程、家庭人均年收入、文化程度、性別等(P<0.05);病程長、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文化水平高、女性的親屬照料者自殺意念更強。
總之,急診精神分裂癥患者親屬照料者容易出現(xiàn)自殺意念,在照料期間應對其精神衛(wèi)生問題加以關注。相關職能部門應為患者病程長、家庭人均年收入低、文化水平高、女性的親屬照料者提供有效的社會支持和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