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永武
有人說心像門,所以叫作“心扉”;有人說心像鏡,所以叫“明鏡臺”。誰能把門打開,把鏡拭亮,無遮無掩,不留幽暗,他就是一個追求心地光明的正人君子。
宋太祖就以為心像門。有一天,他獨坐于寢殿之中,教人把寢門打開,對手下說:“這就像我的心,很少有邪曲,人人都能看見!”把寢門打開容易,把心門打開困難。難怪朱熹對宋太祖這個舉動贊佩有加。
神秀把心比作鏡,詩僧寒山又將其比作秋月、秋水,都是想拿一個通體透明的東西來設(shè)喻,事實上,要讓心底光明清澈何其困難!鏡子不亮,有人建議去欲去私,有人建議多讀書多明理,以為這些都是“磨鏡藥”,能滌污開光,使鏡子通明瑩澈。
其實在午夜夢回時,這靈臺的銅鏡,常常是不磨自亮的。亮得像一片水光,“水清見毫毛,心清見天理”,亮得你寧愿它昏沉,懶得去映照。許多是你想回避的真情,如同憔悴的容貌,不想清晰地面對,“只為妾顏憔悴甚,照時分曉易傷心”!因此人人手上有鏡子,卻寧愿是一面能扭曲形象的哈哈鏡,并不愿從明鏡中看見真實的自己。擦亮心鏡后,有幾人仍能看得起自己呢?
可憐的是:你愈想傳揚出去的美事,別人偏愈易遺忘;愈想深藏遠匿的東西,卻愈能引起好事者的興趣。當你名聲愈大的時候,許多早該被沉埋的逸事舊聞,都很快地冒了出來,連帶著附加的誤解與嫉妒,都往那里集合。古人說:“垂名千古易,無愧寸心難?!蹦艹ㄩ_心扉,擦亮心鏡,是何等人物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