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琪 北京工業(yè)大學 北京 100124
1.社會組織: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區(qū)域或國家,社會組織的概念界定以及稱謂也有所區(qū)別,到目前為止,國內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權威性的定義。廣義的“社會組織”是指人們?yōu)閷崿F(xiàn)特定目標而建立的共同活動的群體,與政府組織、經(jīng)濟組織并列。狹義的“社會組織”僅指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組織為滿足社會需要或部分社會成員需要而設立的非營利性組織,包括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yè)單位。清華大學王名教授認為,社會組織,泛指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由各個不同社會階層的公民自發(fā)成立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非營利性、非政府性和社會性特征的各種組織形式及其網(wǎng)絡形態(tài)。
2.社會共治:說到共治,這顯然不是任何一個組織或簡單的組織間合作就能夠承擔的,它需要社會各方面對公共事務承擔責任。對多元共治的主體理解的是五個層面: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企業(yè)和各種市場主體、社會組織(公益性和互益性)、公民和公民各種形式的自組織。這些多元合作的主體之間相互獨立,他們可能是委托代理關系,也可能是合作關系,還可能是兼具競爭與合作的博弈關系。在多元治理的五個主題層面中,社會組織將成為社會共治的核心主體。因為這種獨立于體制之外又表現(xiàn)出體制內吸的公民社會組織,能夠較多的吸納來自于社會的公益或共益資源,是政府培養(yǎng)和支持的社會共治主體。特別是公益性社會組織以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政策倡導為己任,致力于滿足多樣化、專業(yè)化的社會需求,彌補了政府管不了和管不到的空白地帶。
下圖就是該公益中心、企業(yè)、政府三者之間的關系示意圖:
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教育被認為是解決許多社會、經(jīng)濟問題的有效手段,許多問題的解決歸根結底還是要依靠發(fā)展教育。下面就B公益中心對于打工子弟的教育援助,來看下該社會組織是怎樣在實施援助的過程中與企業(yè)和市場合作的。
1.介紹:
2016年5月10日,成立自2010年6月的民間公益組織“B公益服務中心”,在北京市民政局注冊成為一家民辦非營利機構(民辦非企業(yè)單位),以體育、音樂、美術對于青少年教育問題的研究為核心,因為堅信體音美課程是除自然科學知識之外可以對人生產(chǎn)生積極影響的因素,是在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所以,中心積極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專業(yè)技能幫助平衡社會的教育資源。公益中心的愿景:通過音樂和創(chuàng)意等技能改善社會中弱勢群體的身心健康,同時支持志愿者的個人發(fā)展。公益中心關注教育和公益,主要關注的弱勢群體是:外來務工子弟(打工子女)和盲人。
2.誰是外來務工子弟?
外來務工子弟是政府管不了或管不到的被邊緣化的特殊群體。他們跟隨父母生活在農(nóng)村和城市之間的“夾縫地帶”,是所謂的“戶籍”農(nóng)民、“編外”農(nóng)民。那些孩子伴隨父母來到陌生的城市,因為戶籍、學籍等因素,他們只能上私立的民辦打工子弟學校。由于沒有合法的身份,他們沒有在當?shù)刂锌己透呖嫉臋C會,因此大多數(shù)學生在上完小學以后大都回到自己的家鄉(xiāng),或者考一些技術學校將來走上和父母一樣的道路。他們雖然身處大城市,但是生活的圈子極其狹窄,幾乎沒有與外界平等的機會,處于城市的邊緣地帶,成為了社會中的一種不穩(wěn)定因素。但是這些孩子對教育有著強烈的需求,因此像愛心公益中心這樣的社會組織向他們伸出了援手,承擔起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彌補了政府管理的空白地帶。
子弟學校的教育需求及公益中心援助:
1.許多學校可支配的經(jīng)費和條件有限,只能夠勉強提供給孩子們數(shù)學、語文、英語主科教學,副科全部都是班主任或者校長代課。孩子們對于體音美課程有著強烈的興趣和需求,可是無法開展。
援助:與組織合作的相關企業(yè)為學校捐贈物資(如籃球架、籃球、體音美教學用具等)幫助學校開展體音美教育課程,2010-2017年,中心累計提供公益音樂、體育、美術的志愿者服務超過13000小時。
走訪調研感受:走訪過程中對于蒲公英中學體育老師的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這些孩子其實和城市里的孩子都一樣,他們就是希望開心,就是喜歡玩耍,有一顆簡單的心。他們渴望的是平等的教育,別人能夠上體育課、能夠唱歌,他們希望自己同樣可以,僅此而已?!崩蠋煹脑捵屛矣X得公益中心的服務方向很正確,我們走訪調研是值得的,最起碼把握到了學生真正的需求。
2.由于薪資條件有限,學校師資力量薄弱。教師雙肩教學的擔子過重,流動性大。
援助:與凱風基金會合作,尋找教育專家對學校的教師進行培訓,講授一些新穎獨特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及教育模式。并參與教案的編寫。部分門票對外銷售,相關合作企業(yè)是主要的購買力。
3.學生缺少父母的支持與關懷,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
援助:開辦音樂會,邀請學生和家長一同觀看演出,部分學生和家長一起參加合唱演出,使學生和家長增加交流和溝通,增進感情。
走訪調研感受:在走訪海淀行知學校是采訪一位數(shù)學老師時曾無奈的講道:“孩子們真正缺少的是那些本和筆嗎?不是,他們需要的是被關懷和被引導?!斑@句話對我觸動很大,我想很多公益組織在進行幫助的時候可以更多的走進孩子和老師的內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的支持和關懷,這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就是公益中心幫助政府實現(xiàn)為打工子弟的教育援助。在此可以稱之為社會組織的“服務”功能。但是教育發(fā)展還必須重視制度性建設,應積極發(fā)揮另一個重要的功能就是“倡導”功能。監(jiān)督、督促政府部門履行其應有的職責,改善公共政策環(huán)境,也促使企業(yè)對其社會責任的意識,從而實現(xiàn)整個社會治理結構的轉型,形成有限有效政府、市場經(jīng)濟、公民社會的良性社會發(fā)展趨勢。
以上所講的內容中公益中心更多的扮演了一個“輔助者”的角色,輔助政府參與社會治理,彌補了政府對于打工子女的教育空白。據(jù)了解注冊成功以后公益中心會有一些和政府的合作項目,大都是政府購買服務,政府會發(fā)出關于購買服務的需求列表,公益中心根據(jù)自身的能力和資源尋找到適合自身的服務項目,與政府交談成功以后得到項目的承辦權力,對服務對象開展服務,與此同時政府起到了資助和監(jiān)督的作用。
政府購買服務:政府購買服務是政府通過契約化的形式,將公共服務外包給非營利組織,以提高公共財政的使用效率、增強公共服務的供給效力。具體而言,就是政府將原來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務事項,通過直接撥款或公開招標的方式,交給有資質的社會服務機構來完成,最后根據(jù)中標者提供的服務數(shù)量和質量,來支付服務費用。
其中,政府是購買的主體,購買必須有外在于購買主體的受托者,購買的主要形式是外包合同。其中委托授權的方式最符合政府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的內涵,要求政府持續(xù)積極的介入,國家依然承擔全部的責任,只不過把實際生產(chǎn)活動委托給民營部門。
1.社會治理需要的是專業(yè)性社會組織,這樣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理效果??墒乾F(xiàn)在還有很多的社會組織缺乏專業(yè)的志愿者培訓及組織調研活動。很多社會組織在活動開展前期并沒有扎根于學校進行走訪調研,并不了解學校和學生真正的需求。此外,缺乏專業(yè)志愿者培訓,導致在進行項目進行的過程中并不能滿足學生和老師的教育需求,甚至于散漫、不科學的教育方式反而會適得其反。因此建議社會組織設立專業(yè)走訪調研活動和志愿者培訓機制,這是社會組織項目開展前期必不可少的一環(huán)。
2.項目活動中的問題:專業(yè)性水平不強,缺少規(guī)范的流程。在我的理解來看。草根組織那種無規(guī)范流程的運作模式,就像是田地的耕作一樣,剛開始是沒有任何經(jīng)驗的,需要在過程中不斷的摸索。他們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運作流程,總是在出現(xiàn)問題的情況下才去想解決問題的辦法。這也和草根組織的工作人員與志愿者的流動性過大有關系,很多草根組織內部的專職人員大都只有1-2人,現(xiàn)有的志愿者人數(shù)大多在30-40人左右,流動性很強。每年都會有接近一半的志愿者流失。
組織中的領導人員的流動和換屆對組織活動的開展和活動質量會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舉例來說,清華大學的學生社團每年都會做一些公益活動,從他們歷年的總結報告來看,每年出現(xiàn)的問題其實都一樣,并沒有良好的解決問題。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就是由于社團團長的換屆,下一任團長并沒有繼續(xù)實施上屆團長的方案,也不了解之前活動的優(yōu)勢和劣勢在哪里。只是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組織活動,發(fā)現(xiàn)的問題基本一致,沒有實際的意義。因此,草根組織普遍缺乏專業(yè)性,沒有規(guī)范的企業(yè)運作流程。同時組織內部管理人員及相關事務之間缺少銜接,延續(xù)性不強都是很大的問題。
3.社會轉型過程中的NGO組織在制度和文化建設方面有一定程度的空缺。首先就是面對現(xiàn)行法規(guī)和政策上嚴格的制度限制。現(xiàn)行的雙重管理原則、分級管理原則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NGO通過登記注冊獲得合法地位。另一方面,一旦登記成立,處理象征性的接受財務管理方面的“年檢”之外,沒有任何日常性的評估和監(jiān)督管理方面的約束。今年來出現(xiàn)的公益腐敗現(xiàn)象其根本的原因也就是NGO管理上長期尋在的制度缺陷。
中國NGO還面臨文化方面的挑戰(zhàn)。西方的NGO發(fā)展來自文化方面的深厚積淀,包括公民意識、自治觀念、法制觀念、公益精神等。而中國缺少這方面的文化背景,市場經(jīng)濟帶來的拜金主義、利己主義使得NGO發(fā)展道路上缺少了一些志愿和公益精神。法制和文化的建設對NGO的發(fā)展最為重要,但這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其中不僅僅需要有來自政府的自上而下的努力,還要有NGO自下而上的積極推動。
雖然社會組織在參與治理的過程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總體在朝著一個良好的方向發(fā)展,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不僅僅是為了辦政府辦不了的事情,做政府的幫手,公益事業(yè)的補充等等。它更是社會自治的獨立主體,體現(xiàn)了新的治理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