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林
摘要:文章通過對《卓有成效管理者》這本書進行探討,了解管理者在進行管理時如何做到卓有成效。例如,管理者首先必須對自身的時間進行把控,做好決策,對于重要事情必須優(yōu)先安排,這樣可以讓自己更好把控時間。與此同時,管理者還必須做到用人之長,激發(fā)他人的潛質,這樣可以更好地節(jié)約自身時間,同時也可以提高組織效率,幫助公司獲得更好的業(yè)績。
關鍵詞:成效;管理
引言
日前,筆者有幸拜讀了德魯克大師著作的《卓有成效管理者》一書,此書給我受益匪淺。通過閱讀本書,我認為卓有成效的管理是管理者必須要面對事情。每一名知識工作者其實就是管理者自身,他們可以通過自身的管理為組織作出貢獻。
一、“善用時間”
時間不具備任何彈性,不管我們對時間的需求有多么大,時間的供給也不會因為人們意志而隨便增加。這就如已經過去的時間永遠不會再回來,所以時間永遠是最短暫資源。在人類社會中,如果某一項資源減少,人們常常可以尋找另一項資源替代,但是時間卻無法找到任何資源進行替代。對于人們來說,人們最不善于管理的其實就是自己的時間。為了更好的對時間進行管理,我們首先必須做好時間記錄。第一,我們必須了解什么是可以不用去做,做這些事情完全是浪費寶貴時間,無助于我們成長。第二,我們應當問自己,我們時間都安排在哪里?哪些活動可以不用我們親自參加而又不會影響到最終效果?對于管理者來說,善于管理時間的人常常可以排除外界一切干擾,將自己時間專注于有價值事情。每一名管理者都可以通過工作弄清楚自己可以支配多少時間,這樣才可以下決心該放就放,對于無關緊要的事情可以不放時間,專心關注重要的事情,這樣才能在時間上把握主動性。
二、“把眼光集中在貢獻上”
對于任何組織來說,如果他只能維持今天優(yōu)勢,那他一定喪失了對社會的適應力。滄海桑田,世上的萬物都在變化,企業(yè)不能滿足于今天業(yè)績,應當為了明天的業(yè)績而不斷前進。
如果一個管理者可以充分重視人才給公司帶來的貢獻,那么這個管理者還可以幫助那些與他共事的人擁有更加超前眼光,這樣同樣可以提高自身管理水平。對于管理者來說,只有重視貢獻才能使其不被自身專長所迷惑,不為自身專長所限制,不為自身所在的部門所局限,才能推動公司整體向前發(fā)展,同時也可以使自己更好了解外部世界。對任何一家企業(yè)來說,外部世界都是成果的檢驗場所,因此管理者可以考慮將自己的專長技能以及所屬單位和組織目標之間的關系進行確定。因此,重視貢獻的人,其所作所為可能會與其他的人顯著不同。
三、“用人所長”
對于管理者來說,識人之所長,用人之所長是管理的一項本領。完美的人其實忽視了人最特殊的稟賦,人們可以將一切資源用于某項活動之中,以期待在某個方面取得突破。這就是說,完美的人其實忽略了人的卓越性。對任何人來說,卓越常常只是表現(xiàn)在某一方面,最多只是表現(xiàn)在某幾個方面,不可能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得非常卓越。
第一,任何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都不會將職位變成只有上帝才能夠勝任的角色,職位必須有常人才能擔任,而人是可以犯錯的。因此,他們絕對不會設置一個高不可攀的職位,可以設計一個可以允許犯錯的職位。
第二,用人之所長。由于職位的要求非常嚴格,合理的職位常常是對有才干人形成的挑戰(zhàn)。
第三,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用人之時常常會考慮某人的特長,而并不考慮某人職位要求。在安置某人之前,管理者常常會仔細考量這個人的條件,而并不是基于職位對這個人進行考量。
第四,《卓有成效管理者》在用人特長之時也必須容忍他人犯錯誤,可以看到他人的短處。
四、“要事優(yōu)先”
任何一名雜技演員都可以雙手拋擲多個不同的球,但即便是最好的演員,他們只能夠維持十分鐘左右的時間,如果超過了這一時間他們肯定難以為繼。同樣的道理,我們大多數(shù)人在同一時間只能專心致志干一件事情,即使是專心致志也不能夠確保可以認真做好。如果一個人想在一件事內同時做兩件事情,那這個人可能最后連一件事都做不成。因此,在進行管理時,我們最有效管理方法就是讓一個人將所有的才能都集中在一件事物之上。
在這個世上,決定延緩一項工作并不是一件愉快事情,因為我們的延緩可能讓別人可以有機可稱。我們可以嘗試列舉一份優(yōu)先工作工作名單,名單上的各項事務都點到為止,這就顯得非常容易。在列舉名單時,我們首先必須考慮未來,而不是重視過去;應當看到機會,而不是看到困難;應當選擇屬于自己的道路,而不是盲目跟從;應當立意高遠,追求新意,而并不是追求安全。
五、“有效決策”
管理者常常需要作出決策,管理者之所以成為管理者,是由于他們擁有特殊的地位和眼光,所以人們常常期待他對整個組織都會產生特殊的影響。因此,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常常需要做出卓有成效的決策。
有效的管理者知道應當與什么為依據(jù)作出決策,應當在什么時候根據(jù)特殊情況作出決策,他們知道如何去用人,如何運用兩面性去做出最好的選擇。在決策過程中,最費時的并不是決策,而是決策的推行。一項決策如果只是停留在紙面上就不是真正決策,這種決策最多只是一種意愿。為了更有效的作出決策,決策者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問題。
第一,應當了解問題的性質,如果問題是經常出現(xiàn),那就不能簡單的通過一個會議去解決,而是應當立一個規(guī)矩去解決。
第二,要找出問題的合理邊界。
第三,仔細思考問題的正確答案是哪里?以及要完成這些答案必須有哪些客觀條件,然后才考慮采取必要的措施去解決。
第四,在考慮決策時必須同時考慮執(zhí)行,只有被執(zhí)行的決策才是落地的決策。
第五,在執(zhí)行中做好反饋,這樣可以對決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進行論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