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該文通過最基礎的自首的分類,即一般自首、準自首和特殊自首三個總的方面進行分析研究,摘選了交通肇事罪自首的認定疑難問題,本著普法的目的,以偏向于樸實的語言,以便于大眾理解的方式,對常見的事例加以整理分析,有利于自首制度立法目的的實現(xiàn)。
關鍵詞 交通肇事罪 自首 認定標準
作者簡介:諸葛鵬,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檢察院偵查監(jiān)督部檢察官助理。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13
自首的制度在預防與懲治犯罪中發(fā)揮著積極作用,盡管我國不論是學術界,還是國家都給予了極大的關注,但在立法過程中,由于社會千變莫測等問題,舊刑法中存在的問題在新刑法中并沒有得到妥善解決,甚至出現(xiàn)了各種各樣的新問題,這就是學界在不斷研究這樣一個舊題的原因以及意義。這些問題迫在眉睫,尤其是在司法實踐上,不利于犯罪嫌疑人改過自新的主動性,無法充分發(fā)揮自首制度的作用,況且這些問題,不只是學界的事情,更要普及給群眾,在預防犯罪率增加的同時,增加罪犯的主動悔罪率,以減少人力、財力、物力等國家資源的浪費。
一、 一般自首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以后自動投案,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為?!边@是我國現(xiàn)行刑法對于其的規(guī)定,寥寥幾筆,看似簡單卻又難以把握。
(一) 自動投案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出臺了一項相關法律解釋——《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其中將“自動投案”的情形分為兩種,即:犯罪事實或嫌疑人未被發(fā)覺;犯罪事實雖已被發(fā)覺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訊問,未被采取強制措施。在以上兩種情形下,犯罪主體主動、直接向公安機關、人民檢察院或人民法院投案的,可成立自首。但在具體實務中,可遠遠不止以上兩種情形,那么具體該如何判斷呢?
1.投案時間。法律簡簡單單一句規(guī)定,未被發(fā)覺,那么什么叫未被發(fā)覺?“犯罪事實”與“犯罪嫌疑人”這兩個要素不一定都要同時未被發(fā)覺,也就是說至少其一未被發(fā)覺即可。但“犯罪事實和犯人是誰如果判明,犯人的所在即使搜查機關還不知道,也成為發(fā)覺”, 倘若此時犯罪人自動來投案,不能成立自首。
2.投案對象。一提到法律上的“對象”,第一反應總是“公檢法”,在自首問題上的投案對象不限于司法機關,還包括了有關單位組織等?!霸瓌t上自須向檢察官、司法警察官或其他具有偵查犯罪職權之公務員或機關為之,經(jīng)該機關將其自首移送于偵查機關者,仍不失為自首?!?也就是說,犯罪嫌疑人可以向其單位、城鄉(xiāng)基層組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等及其有關負責人投案。
3.投案意愿。《刑法》條文中雖未指明投案意愿,但根據(jù)“自動”、“如實”這兩個詞不能難看出,法律對于自首認定的意愿也是有一定要求的,畢竟自首成不成立,還要看其是否真心具有悔意,也就是說并不要求犯罪嫌疑人出于特定動機與目的,但一定是要基于自己的意志積極、主動地投案。此外,并非出于犯罪嫌疑人主動,而是經(jīng)親朋好友規(guī)勸、陪同投案的,也可認定其主動意愿。
4.投案行為(親首、代首、送首、陪首)。投案行為,是指犯罪嫌疑人將自己置于司法機關有效控制的客觀表現(xiàn),至于方式我國法律并無特別的限制和要求。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有四類投案行為,即親首、代首、送首和陪首。自己親自去自首;委托別人代替自己去陳述自首內容;家長或親朋等作陪一起去自首的這些都是常見的,特別指出,“送首”的主體是專指未成年人的,也就是通常所說的“送子歸案”。
(二)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
《解釋》和《關于處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規(guī)定的“如實供述”的內容不只包含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實,還包括了姓名、年齡、職業(yè)、住址、前科等情況。此行為有助于提高司法機關偵查破案的效率,節(jié)約司法資源。在司法實踐中,主要有兩個關鍵點,即“如實供述”和“自己的”。
1.如實供述。此處所說的“如實供述”不是群眾所認為的,把自己的一切行為、細節(jié)全盤托出,當然我們非常支持這樣的行為,但是犯罪行為人可能會出于各種主客觀因素的考慮,只如實交代了主要部分或者基礎的犯罪事實,也應認定為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2.自己的。此要件一目了然,之所以稱之為“自首”就是指將自己所犯的罪行說出來,此處不僅指犯罪事實,還包括了自己的姓名、年齡、職業(yè)、住址、前科等涉及身份的客觀事實,這些更要強調是“自己的”。
二、準自首
準自首的規(guī)定出現(xiàn)在《刑法》分則中,以主體的不同區(qū)分于一般自首。準自首將主體細化到被限制了一定人身自由的人身上,那么具體的范圍該如何界定,又是一項爭議頗多的內容。
(一)適用對象
1.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我國《刑事訴訟法》規(guī)定的強制措施,包括拘傳、取保候審、監(jiān)視居住、拘留、逮捕這5種。此外,犯罪行為人在不同刑事訴訟階段,有不同的稱呼,在立案偵查、審查起訴階段到?jīng)Q定提起公訴前,被稱為“犯罪嫌疑人”;在被檢察院提起公訴或被自訴人提起自訴時,則被稱為“被告人”。也就是說,在任何時期,只要如實供述出司法機關未掌握的或者自己為被起訴的犯罪事實,都成立自首。
2.正在服刑的罪犯。只有在判決生效認定有罪、被處以刑罰的人才可以稱之為“罪犯”。在理論界,對其有兩種看法,第一種為“正在服刑的罪犯”,僅僅指正在監(jiān)獄、拘留所等羈押場所執(zhí)行拘刑、有期無期徒刑和死刑緩期執(zhí)行等刑罰的罪犯。 而第二種觀點則認為,除上述之外,還應該包括管制犯、假釋犯、保外就醫(yī)人員等,和主刑雖已執(zhí)行完畢,正在執(zhí)行附加刑的罪犯。 這兩種看法的分歧就在于:對人身自由未被完全剝奪,只是有一定的限制時,是否承認其自動性?我認為,不應將這類人群剔除準自首的主體中,鑒于嚴格遵循法條,方便實務上的具體應用,一般自首與準自首只是在形式上有區(qū)別,但其都符合自首的本質,所以,認定準自首的重點不在于犯罪人是否被限制了人身自由,而是要看其有沒有主動交代自己的其他罪行,此處不應混淆。
(二)適用條件
1.“司法機關”的外延。對于準自首中的“司法機關”,學界有五種主要觀點:
(1)泛指全國所有的司法機關; (2)特指直接辦案的司法機關; (3)僅是指直接辦案機關,但同時又指出,“不能限定得太具體,一般應以某一地市的公安局為基本單位,或以提起刑事訴訟的主體機關為單位”。 (4)既可以是直接辦案機關,也可以是其他的司法機關,但有一定的限制性條件,大概可理解為因偏遠地區(qū)、路途遙遠或者通訊不便等原因,客觀上偵破案件有難度的情況下。反之,如果主動交代的案情,是被當?shù)仄渌蛘弋惖毓矙C關通緝的,但此犯罪事實在隨后的偵查、起訴或審判階段一般能夠查實的,就不以自首論了。(5)這里的司法機關的外延,是根據(jù)具體案情具體分析的,也是普遍受大眾認可的。這種觀點的把握,主要是從實質上出發(fā),看其主動供述的犯罪事實對于案件的偵破有無推進作用,如因異常因素很難查清事實的情況,但若該事實在正常的程序中也能夠查實就不屬于實質性的推進作用了。
2.“還未掌握”的含義。在司法實踐中,可以從三方面掌握:一是司法機關連犯罪事實的發(fā)生都未知;二是已知犯罪事實但并不清楚犯罪行為人;三是司法機關已知犯罪事實與犯罪行為人,但暫時不知此人是正被采取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正在服刑的罪犯。
3.“其他罪行”的理解。從字義理解,是指與司法機關已掌握的罪行不同的罪行。在我國,普遍采取“不同種罪名”說,也就是以罪名來區(qū)分。例如,楊天勇特大殺人劫車案,其中一從犯柴國利因故意殺人罪、搶劫罪被逮捕,在被采取強制措施過程中有供述了其他罪行,其他罪行中包含了故意殺人罪、搶劫罪、盜竊罪和搶劫槍支彈藥罪,此時,“盜竊罪”與“搶劫槍支彈藥罪”依法成立自首。2010年的《意見》中又做了另行規(guī)定,將某些在法律上看來,如實供述的罪行與已掌握的罪行有著密切聯(lián)系的不同種罪行認定為同種罪行。例如,因受賄被采取強制措施后,又交代了因受賄為他人謀取利益的行為,構成了濫用職權罪,不能以“其他罪行”論處。
三、特殊自首
交通肇事罪自首問題的認定。學界對于交通肇事罪成立自首的肯定者中,劃分為了三種學說:
1.狹義說。此學說認為交通肇事罪是一種特殊的過失性犯罪,只有在發(fā)生了逃逸的情況下,才會有“自首”的認定的可能性。
2.廣義說。則擴大了自首在交通肇事整個過程中的存在范圍,即應當貫穿于整個階段。并且認為只要行為人在肇事后有主動報案并等候處理的情節(jié),即可認定為自首。
3.折中說。其關鍵點在肇事后所處的情勢是能逃跑而不逃跑,還是逃跑。此學說在實踐中,不僅要考慮案發(fā)現(xiàn)場的具體情況,還要考慮當事人的主觀心態(tài),是很難操作的。
在最高人民法院2010年印發(fā)的《意見》中對交通肇事罪自首問題予以了明確,分為兩種情形規(guī)定:一是交通肇事后,仍然留下保護現(xiàn)場并搶救傷者,且報告給了公安機關的,應認定為自首;二是交通肇事逃逸后,投案具有自動性的,且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也認定為自首。這個法規(guī)的出臺,基本結束了長期以來的爭議。
在近些年的司法實踐中,隨著交通肇事發(fā)案率的提高,相關的問題越發(fā)突出,對于其自首的認定情節(jié),應當結合行為人在肇事后的主觀心態(tài)和客觀行為以及具體情況來判定,除了《意見》中規(guī)定的兩種情形外,還有幾類特定的疑難問題:
1.肇事后讓車身上的其他人員等候在現(xiàn)場,自己向公安機關報案后,因懼怕受害人家屬打罵,而離開現(xiàn)場去別的地方等候公安機關的聯(lián)系,并主動接受調查,且如實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實的,應當認定為自首嗎?
2010年吳某駕駛大貨車在左轉彎橫過馬路的過程中與廖某所駕駛的摩托車發(fā)生碰撞,致使廖某當場死亡。案發(fā)后,吳某用自己的手機報警后離開了現(xiàn)場,經(jīng)隨車人員與交警的溝通,聯(lián)系上了吳某并帶回警局調查。該案認定吳某是否成立自首的焦點,就是吳某構不構成逃逸。立法上規(guī)定的“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jié)的”本意是指當事人意圖逃脫法律的制裁,但本案中,吳某并沒有這樣的意圖,實質上其只是出于某種意圖不管是畏懼還是逃避被害人家屬的打罵,換一個地方去等待司法機關的處理,從其主觀意義上,符合自首的相關要件,客觀上來說,不管地點是哪里其結果都是自動投案、如實供述罪行,因此不能構成逃逸,也就是吳某的行為可認定為自首。
2.交通肇事后,行為人既沒有主動報警,也沒有保護現(xiàn)場和救助被害人,只是迫于目擊者的壓力被迫留在現(xiàn)場的情況下,應如何認定?
2010年勞某無證駕駛無牌的三輪摩托車,摩托車已經(jīng)改裝成殘疾人車,與另一兩輪摩托車相撞,致使被害人送醫(yī)院搶救無效死亡。經(jīng)警方查明,案發(fā)后,勞某曾試圖逃離現(xiàn)場,但被圍觀群眾追回,強制性等候在現(xiàn)場。盡管在被捕后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罪行,但其只是因為目擊者較多、難于逃匿,才沒有逃逸,并非出于真誠悔罪,不符合自首的標準。
面對當前急劇增多的交通肇事案件,為了維護法律的公平公正,需要相關法律的不斷完善,將其相關自首的認定情形進行細化的解釋,在司法實踐的應用中,最大限度的實現(xiàn)法律保護公民人身及財產(chǎn)安全的司法目的。
自首,在現(xiàn)行《刑法》上的規(guī)定就是簡簡單單幾句話,但若用到司法實踐中,就出現(xiàn)了各式各樣的問題,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司法解釋的作用,也映照了我國社會發(fā)展的迅猛,伴隨著的,也將會是立法的完善與司法制度的進步。
注釋:
馬克昌.比較刑法原理——外國刑法學總論.湖北: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908.
韓忠謨.刑法原理.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301.
周加海.自首制度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4.111.
蘇惠漁主編.犯罪與刑法理論專題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414.
劉凌梅、司明燈.我國刑法中自首制度司法適用若干問題研究.刑事司法指南.2002(1).
黃曙.“以自首論”的司法認定.中國刑事法雜志.2000(2).
傅強、王忠毅.非典型自首研究.人民司法.1999(3).
周道鸞、單長宗、張泗漢主編.刑法的修改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182.
黃津鈺.交通肇事罪中關于自首問題的認定.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24006&page;=2,2013-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