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朝金
五年前,我在巴西進行教育考察,課堂上學生熟練使用平板電腦和實驗儀器,臉上展現(xiàn)出的自信和快樂讓我感到驚奇??疾靾F團長、浙江省教育技術中心主任施建國比較了解巴西教育,他告訴我,“他們的這些設備,學生想用就能用”?!皩W生想用就能用!”這句話,深深地震撼了我。
有個學期,開學檢查工作時,我特意去看學校的實驗室和教學儀器存放室。在一所學校的儀器存放室里,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未拆封的紙箱,校長說是智能機器人。我記得這批裝備是上學期配發(fā)到學校的,過了一年竟還沒拆封。我問校長:“為什么不給學生使用?”
“這么貴重的設備,學生弄壞弄丟了怎么辦?”校長回答說。
開學檢查下來,這所學校并非個例,許多學校的儀器上積滿厚厚灰塵,有的甚至從未用過,包裝和標簽都完好無損。這么好、這么多的儀器長期閑置,這不是浪費么?這種情況還有多少?為什么不給學生使用?難道是學生不需要嗎?
一連串的疑問在我頭腦中涌現(xiàn)。檢查回來后,我要求衢州市電化教育館對全市教育裝備管理和使用情況進行一次全面調研。
教育裝備中的浪費現(xiàn)象著實讓我痛心。調研顯示,三年時間,衢州共投入3.3億元配備現(xiàn)代化教育技術裝備,全市的生機比達到5.1∶1,多媒體班套比實現(xiàn)1∶1,中小學基本實現(xiàn)了寬帶網(wǎng)絡千兆到校、百兆到班,數(shù)字化實驗室、平板電腦等各種設施在學校已常見。多數(shù)教育裝備只在上課時使用,平時鎖在實驗室、儀器室、機房中,學生在教育裝備的更新和投入中受益不明顯。
隱性的閑置浪費比實際使用的損耗更可怕,教育裝備的最大損耗不是使用造成的,而是閑置折舊。以每年全市投入教育裝備1億元、設備5年折舊計算,閑置一年等于浪費教育裝備投入2000萬元。
深化課程改革對于教育裝備的保障提出要求,要求培養(yǎng)和呵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開發(fā)和培育其學習潛能和特長。在學生課余時間發(fā)展自己個性特長時,由于教育裝備深鎖“閨中”,學生想用、要用卻不能用。我深切地感受到,我們的教育裝備管理方式已經(jīng)不適應課程改革和學生個性發(fā)展需要。
我們亟須實現(xiàn)三大轉變:裝備管理理念應由“小心保管,少用少壞”向“寧可用壞,不可放壞”轉變;教育裝備使用應由課堂內(nèi)使用向泛在化使用轉變;被淘汰的教育裝備管理應由“丟棄閑置”向“改裝再用”轉變。
我請了十多位中小學校長,就教育裝備的開放使用召開座談會,學校教育裝備不開放給學生使用的原因集中在以下方面:
一是裝備考核要求的錯位。上級主管部門對學校教育裝備的考核只注重“有沒有”,配備數(shù)量、種類不達標檢查就通不過,而不考核“用沒用”。
二是使用經(jīng)費上的顧慮。教育裝備開放使用,弄壞、弄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裝備的自然損耗隨之增加。教育裝備在配備時是由政府財政統(tǒng)一保障的,但維修、添置的經(jīng)費則需要從學校的公用經(jīng)費中支出,開放使用會加劇公用經(jīng)費緊張。
三是使用安全的顧慮。一些儀器設備有一定危險性,如化學實驗、生物實驗要涉及有毒有害物質,如果不能規(guī)范操作就會造成傷害。
四是裝備數(shù)量還不充裕。平板電腦、小提琴、機器人組件學校配備數(shù)量本來就很少,開放使用學生分不過來。
五是慣性思維在作怪。某個儀器設備一直都是這么管的,大家都這么管,開放使用管理難度大。
◎ 課余時間,衢州市開化縣天馬第二小學學生利用數(shù)字圖書終端閱覽電子書籍
既然教育裝備管理必須改革,能否消除校長的顧慮就是改革成功的關鍵。
為此,我們調整了對教育裝備的考核要求,不僅要考核齊備率,更要考核使用率,并將此項內(nèi)容納入對市直學校和各縣(市、區(qū))教育局的年度考核之中。一方面增加學校教育裝備的保障力度,一方面將學校設備的損耗、添置與維修這些原來由學校公用經(jīng)費支出、開銷較大的項目打包由財政統(tǒng)一保障,減輕學校壓力。
同時,我們還對教育裝備開放工作做得好的學校,在年度教育費附加分配時予以補助。開放教育裝備使用全市統(tǒng)一行動,先開放安全有保障的,有安全隱患的裝備則暫緩開放,在實踐中探索方法。
我們提出“寧可用壞,不可放壞”的管理理念,開展讓教育裝備“走出來、用起來”活動,讓裝備從原先的倉庫、機房、專用教室大批量“走出來”,進入教室、走廊、門廳、寢室等學生學習生活的空間,“全天候”向學生開放。主要包括以下內(nèi)容:
計算機“走出來”,成為學生身邊的自主學習工具。
衢州市新華小學下村校區(qū)學生,利用平板電腦進行拓展性學習課程。教師將科學、美術、音樂、語文等相關學科教學內(nèi)容制作成微課,學生可以通過平板電腦終端選擇相應課程進行學習。
在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的走廊和門廳里,安裝了120多臺電腦供學生使用。龍游縣下庫小學將淘汰的電腦主機、投影儀放在公共區(qū)域,并提供工具,供有興趣的學生拆裝。學校的學生信息技術興趣小組,在老師指導下,利用被淘汰的電腦設備,竟拼裝出一套學校門禁系統(tǒng)。我嘗試用身份證刷卡,“嘀”的一聲,身份信息識別和登記就完成了。
我們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計算機走出機房,進入教室、走廊、門廳、學生宿舍樓等公共區(qū)域,將學校的云終端、平板電腦開放給學生使用,并與互聯(lián)網(wǎng)連接,讓計算機成為信息查詢的公共工具和數(shù)字化學習工具。計算機房在課余時間向住校學生開放,方便學生訪問“一師一優(yōu)課”、浙江教育資源網(wǎng)等優(yōu)質教育資源,進行自主靈活的個性化學習。
專業(yè)教室“火起來”,成為學生想去能去的地方。2017年2月,在衢州市區(qū)新橋街孔府后花園讀書塘中有一個船形物體。隨著這艘“船”緩緩移動,樹葉等漂浮物被一點點“吃”個干凈。這艘“船”叫智能遙控太陽能水面清撈船,是衢州二中學生饒伊珂發(fā)明的。
升入衢州二中后,饒伊珂利用課余時間在創(chuàng)新實驗室實現(xiàn)設想。這項發(fā)明通過國家發(fā)明專利,獲得市級、省級科技競賽一等獎和第30屆全國青少年科技創(chuàng)新大賽銀獎、博通大師專項獎。
衢州一中將耗資百萬元的生物創(chuàng)新實驗室向學生開放,與別的學校不同,學生需要以項目化形式答辯競爭獲得創(chuàng)新實驗室使用權。答辯會上,學生們非常自信地介紹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工作方案、愿景,暢談這些新奇的設備將創(chuàng)造出怎樣的“奇跡”。目前,該校共有15個項目小組通過競爭性答辯分別獲得學校的生物創(chuàng)新實驗室、歷史專用教室、物理創(chuàng)新實驗室不同時段的使用權。競爭使用權的過程,也是學生們熟悉掌握操作規(guī)程、保障使用安全的過程。
近年來,我們新建成創(chuàng)新實驗室和專業(yè)教室307個,加上之前存量的各種傳統(tǒng)專用教室,全市共有各類專業(yè)教室1747個。打開專業(yè)教室大門,提供給有興趣、有需要的師生使用。在專業(yè)教室或公共區(qū)域開放各類教具模型、健身器材、音美器材等相關設施,方便學生觀察學習、實踐研究。一時間,學校的數(shù)字化實驗室、探究性實驗室、琴房、書法美術教室、健身房、室內(nèi)體育場館、陶藝吧、剪紙室、攝影吧、校園科技館、戲曲票友吧、集郵吧等火了起來。
課桌椅“調起來”,與學生身高一起“成長”。多年來,教室里的課桌椅講究整齊劃一。學生身高各異,課桌椅高度卻相同,顯然缺乏科學性。盡管大部分學校配備了可調節(jié)課桌椅,但多數(shù)學校只是按年級進行調整,考慮到美觀,在同一班級課桌椅都是一樣高矮,1.8米的孩子和1.5米的孩子坐著一樣高的課桌椅,嚴重影響視力和脊椎。
因此,全市學校根據(jù)學生個體情況,將課桌椅調節(jié)到適合高度,讓課桌椅與學生身高一起“成長”。
其實,在教育裝備開放使用過程中,設備的損壞和丟失情況遠沒有想的那么可怕。衢州市工程技術學校食堂開放式書吧,3700本圖書一年下來只少了27本。衢州市白云學校40臺小提琴、80臺顯微鏡、120臺平板電腦寒假讓學生帶回家,無一損壞丟失。
畢竟,儀器設備丟了壞了可以買,學生個性發(fā)展的時機錯過了可就買不回來了。
暑期,我們將教育裝備“走出來、用起來”活動進一步擴展。在寒暑假不影響安全的情況下,把各類實驗器材、體藝設備、平板電腦、圖書等借給學生帶回家。學生有意向借器材回家,表明他有興趣學、愿意學,這種主動學習的狀態(tài),遠比教師苦口婆心好。對于農(nóng)村學生和困難學生家庭也是一份呵護。
在衢州市白云學校,學生只要寫個申請,學校同意后就可以把實驗儀器、文體器材、平板電腦暑期帶回家使用,當然學校也會提出要求。例如,帶走樂器的,開學至少要學會演奏一首曲子;帶走顯微鏡的,要把實踐成果呈現(xiàn)出來。每個借器材的學生都要上交《教育裝備“帶回家”申請書》。申請書附“友情提示”:小朋友們,歡迎你帶“我”回家,帶“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帶“我”回家,需要提出申請,并準時歸還。
(2)帶“我”回家,請愛護我,好好利用我,不要讓我天天“睡懶覺”。
(3)如果我不幸“丟失”,或者“受傷”,你要照價賠償。
(4)回校后,我們一起上臺展示吧!
在交付器材時,教師要介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項,對器材進行分類,讓專業(yè)教師組建QQ群,接受學生咨詢,提供使用指導。
衢州中專把能讓學生帶回家且比較安全的實訓儀器都分發(fā)給相關專業(yè)的學生,比如護理專業(yè)的聽診器、血壓計,財會專業(yè)的小鍵盤、練習鈔等,學生在家能隨時練習。此外,還有學校的籃球、銅管樂器、小提琴等,都讓學生帶回家。
孩子帶回家的是一件件裝備,收獲的是滿滿的成長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