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全祥,胡清,劉才林,任先艷,楊海君,王玉平
(西南科技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四川 綿陽 621010)
聚羧酸高效減水劑(PCA)具有分子可設計性強、摻量低、減水率高、保坍性好、與不同膠材適應性佳、氯離子與堿含量低、混凝土收縮率小,以及綠色環(huán)保[1-2]等優(yōu)點,已成為當今最重要的混凝土外加劑。我國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發(fā)展PCA技術,合成過程中主要采用熱引發(fā)體系,如過硫酸銨、過硫酸鉀及偶氮二異丁腈等引發(fā)劑,聚合溫度為70~85℃[3-4]。2009年開始,國內(nèi)逐漸采用中溫法(40~60℃),以雙氧水-抗壞血酸、雙氧水-亞硫酸氫鈉等氧化還原引發(fā)體系合成PCA[5-7]。近幾年,PCA的低能耗合成,如室溫(10~30℃)合成已成為研究熱點,其既可減少鍋爐等設備投資,也便于鐵路、公路建設等采取移動式生產(chǎn);陳小路[8]采用雙氧水-酒石酸體系在20~30℃合成PCA,但對水泥的分散效果一般;何志琴等[9]使用芬頓試劑在30℃引發(fā)合成PCA,但引入價格昂貴的第三單體,生產(chǎn)成本增加;許林等[10]以高錳酸鉀-草酸引發(fā)體系在10℃下合成PCA,但反應時間較長,不利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因此,探索研究適合于工業(yè)化生產(chǎn)的室溫合成PCA具有一定理論意義和實際價值。
本文擬采用異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異丁烯醇聚氧乙烯醚(HPEG),以及丙烯酸(AA)等單體,分別以 TPEG-2400、HPEG-2400、HPEG-4000與 AA,在 TBHP-SFS引發(fā)下,室溫二元共聚合成PCA1、PCA2、PCA3,并進行其結(jié)構(gòu)表征和性能研究。
(1)合成原材料
丙烯酸(AA)、巰基乙酸(TGA)、過氧化叔丁醇(TBHP)、次硫酸氫鈉甲醛(SFS)、30%氫氧化鈉溶液,分析純;異戊烯醇聚氧乙烯醚(TPEG)2400,2-甲基烯丙基聚氧乙烯基醚(HPEG)2400、4000,工業(yè)級。
(2)試驗原材料
水泥:中聯(lián)P·O42.5R水泥;砂:廈門ISO標準砂。
配制A液(一定量的AA和蒸餾水)和B液(一定量的TGA、SFS和蒸餾水)待用,在三口燒瓶中加入稱量好的大單體和蒸餾水,大單體完全溶解后,加入氧化劑TBHP,攪拌均勻后,A液和B液采用4種不同的加料方式,加料完畢后保溫一定時間,用30%的NaOH溶液中和至pH值為6.5~6.8,制得聚羧酸高效減水劑PCA。
1.3.1 紅外光譜分析
采用美國PE公司生產(chǎn)的傅里葉變換光譜儀通過KBr壓片,進行紅外光譜分析。
1.3.2 凝膠滲透色譜分析
采用美國安捷倫公司Agilent 1200凝膠滲透色譜儀(測試柱為美國安捷倫公司的A-PEO-005,流動相為0.1 mol/L NaNO3溶液,流速為1 mL/min),測試PCA的分子量及其分布。
1.3.3 水泥凈漿流動度測試
參照GB/T 8077—2012《混凝土外加劑均質(zhì)性試驗方法》進行,水灰比為0.29,PCA折固摻量0.12%。PCA不同摻量試驗時折固摻量為0.04%~0.24%。
1.3.4 Zeta電位測試
采用英國馬爾文公司Zeta sizer3000 HS型電位及納米粒度測試儀,取0.5 g水泥和200 ml一定濃度的PCA水溶液,攪拌30 s后靜置10 min,取上層清液進行Zeta電位測試。
1.3.5 掃描電鏡觀測
將PCA折固摻量為0.12%的水泥漿體用模具制成試塊,在標準養(yǎng)護池中養(yǎng)護1 d,用乙醇終止水化,在25℃真空干燥后,采用掃描電鏡觀察1 d水泥水化產(chǎn)物形貌。
1.3.6 水泥膠砂強度性能測試
參照GB/T 17671—1999《水泥膠砂強度檢驗方法(ISO法)》測試1 d、3 d膠砂強度,PCA折固摻量為0.12%。
固定其它反應條件,選用AA和TPEG2400兩種單體,設計4種不同的加料方式探究其對PCA分散性能的影響。方式1:A液與B液同時一次性加入,反應一定時間;方式2:B液一次性加入,滴加A液,滴完反應一定時間;方式3:A液一次性加入,滴加B液,滴完反應一定時間;方式4:分別滴加A液與B液,滴完反應一定時間。各加料方式對PCA分散性能的影響見表1。
表1 投料方式對PCA分散性的影響
由表1可知,加料方式1未對反應體系中的AA濃度、引發(fā)劑濃度進行控制,因AA自聚影響與大單體共聚;方式2將B液一次性加入,氧化還原反應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完成,反應初期迅速產(chǎn)生大量自由基,但滴加的AA濃度不足,共聚物結(jié)構(gòu)不理想;與方式1相比,方式3控制了溶液中自由基的產(chǎn)生速度和濃度,有利于聚合反應持續(xù)進行,轉(zhuǎn)化率較高;方式4同時控制反應體系中AA和自由基的濃度,能更好地控制共聚反應持續(xù)有效進行,且有利于提高單體轉(zhuǎn)化率,凈漿流動度最大。因此后續(xù)研究均采用方式4進行PCA合成。
固定其它反應條件,TGA用量對PCA分散性能的影響見圖1。
圖1 TGA用量對PCA分散性的影響
由圖1可知,隨著TGA用量的增加,PCA對水泥的分散性能先增大后減小。當TGA用量為單體總質(zhì)量的0.45%時,PCA分散效果最佳。當TGA用量較少時,會使PCA分子鏈太長,同一分子鏈上吸附的水泥顆粒多,容易產(chǎn)生絮凝;反之,當TGA用量過多時,可能會造成PCA分子量小,在吸附水泥顆粒時所產(chǎn)生的位阻效應不明顯,對水泥的分散性能下降。
TGA用量為單體總質(zhì)量的0.45%,固定其它反應條件,使B液在A液滴完之后0.5 h滴完,B液滴加時間對PCA分散性的影響見圖2。
圖2 B液滴加時間對PCA分散性能的影響
由圖2可知,當B液(TGA和SFS的混合水溶液)滴加時間為1.5h時,有利于PCA的共聚,合成的PCA分散性能較好。
在上述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為進一步優(yōu)化合成工藝,再進行正交試驗。固定其它反應條件,以酸醚比(A)、TBHP用量(B)、TBHP與SFS摩爾比(C)和溫度(D)4個因素設計4因素3水平(L934)正交試驗,考察各因素對PCA分散性能的影響。正交試驗設計及結(jié)果分析分別見表2、表3。
表2 正交試驗因素水平
表3 正交試驗結(jié)果與分析
由表3可知,各因素對PCA分散性能影響程度大小的順序為:A>C>D>B,即單體配比對PCA分散性能影響最大,n(TBHP)∶n(SFS)對 PCA 分散性能影響與單體配比相當,溫度和TBHP用量的影響次之,其中TBHP用量的影響最小。通過正交優(yōu)化最佳方案為A3B2C1D3,即最佳合成工藝為:n(AA)∶n(TPEG2400)=4∶1,TGA 質(zhì)量為單體總質(zhì)量的 0.45%,TBHP質(zhì)量為單體總質(zhì)量的 0.18%,n(TBHP)∶n(SFS)=1∶1,反應溫度為25℃,A液滴加時間為1 h,B液滴加時間為1.5 h。按最佳工藝合成PCA進行驗證,在折固摻量為0.12%時,水泥凈漿流動度為280 mm。TBHP的活化能(185.6 kJ/mol)比常用氧化劑雙氧水的活化能(217 kJ/mol)更低,與SFS形成氧化還原引發(fā)體系后,有利于聚合溫度降低,因而成功實現(xiàn)了室溫合成PCA。
適應性研究
按照上述優(yōu)化合成條件,選用TPEG2400、HPEG2400、HPEG4000為大單體分別合成PCA1、PCA2和PCA3,通過對其結(jié)構(gòu)表征和性能測試,探究TBHP-SFS引發(fā)體系對不同聚醚大單體的適應性。
2.5.1 紅外光譜分析
PCA1、PCA2和PCA3的紅外光譜見圖3。
圖3 PCA1、PCA2和PCA3的紅外圖譜
由圖3可知,PCA1、PCA2和PCA3的吸收峰位置相近,1106.83、965.47、842.54 cm-1處的吸收峰為長側(cè)鏈聚氧乙烯醚的特征吸收峰,其中1106.83 cm-1處為醚鍵C—O—C的伸縮振動。在1725.58 cm-1處能觀察到羧基中C=O伸縮振動峰。
2.5.2 凝膠滲透色譜分析
PCA1、PCA2和PCA3的凝膠滲透色譜測試結(jié)果見圖4和表4。
由圖4和表4可知,TBHP-SFS室溫引發(fā)體系制備的PCA1、PCA2和PCA3的分子質(zhì)量適中,分子質(zhì)量分布較窄,聚合效果良好。
圖4 PCA1、PCA2和PCA3的凝膠滲透色譜
表4 PCA1、PCA2和PCA3的分子質(zhì)量及其分布
2.5.3 減水劑摻量對水泥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不同摻量PCA1、PCA2和PCA3的水泥凈漿流動度測試結(jié)果見圖5。
圖5 減水劑摻量對水泥凈漿流動度的影響
由圖 5可知,TBHP-SFS引發(fā)合成的 PCA1、PCA2和PCA3在水泥中都有較為明顯的飽和摻量點(0.2%),當PCA折固摻量大于0.2%時,水泥凈漿流動度都達到300 mm以上。隨著PCA用量的增加,吸附在水泥顆粒表面的PCA增多,但水泥顆粒的表面積和吸附位點是有限的,在一定摻量條件下會達到飽和吸附,凈漿流動度隨PCA摻量增加變化不明顯。TBHP-SFS引發(fā)體系使PCA1、PCA2和PCA3在較低摻量下即具有較好的分散性能。
2.5.4 Zeta電位分析
空白樣品和PCA1、PCA2、PCA3的Zeta電位測試結(jié)果見圖6。
由圖6可知,空白樣品的水泥顆粒表面Zeta電位為正值,且隨時間的延長先增大后減??;摻PCA1、PCA2和PCA3的Zeta電位隨時間變化情況類似,表現(xiàn)為Zeta電位負值逐漸降低。因為在水泥水化早期,其中的鋁酸三鈣最早發(fā)生水化反應,然后是鐵鋁酸四鈣,其水化產(chǎn)物都帶正電荷;而PCA帶有陰離子基團—COO-,與水泥顆粒發(fā)生靜電相互作用,PCA吸附在水泥顆粒表面,Zeta電位為負;隨著水化的進行,水泥中的硅酸三鈣和硅酸二鈣開始水化,其水化產(chǎn)物帶負電荷,空白樣品的Zeta電位正值降低;吸附在水泥顆粒表面的羧基陰離子逐漸被水化產(chǎn)物所包裹,Zeta電位的負值降低。
2.5.5 水泥試塊形貌分析
圖7為空白水泥樣品和摻0.12%PCA1、PCA2、PCA3的水泥試塊1 d齡期時不同放大倍數(shù)的掃描電鏡照片。
圖7 1 d齡期水泥試塊的掃描電鏡照片
由圖7可知,水化1 d時,可以看到較多團絮狀的水化硅酸鈣(C-S-H)凝膠,同時存在少量六角片狀Ca(OH)2晶體,各水化產(chǎn)物之間已開始相互連接,但空白樣品的結(jié)構(gòu)較為疏松,且均勻性差;摻PCA的水泥試塊結(jié)構(gòu)緊密且均勻性良好,且順序為:PCA1>PCA2>PCA3,與空白樣品相比,摻PCA各水化產(chǎn)物之間相互連接較好,有利于強度發(fā)展。
2.5.6 減水劑對水泥膠砂強度的影響
空白砂漿和摻0.12%PCA1、PCA2、PCA3水泥砂漿的1 d、3 d抗折和抗壓強度測試結(jié)果見表5。
表5 摻0.12%PCA的水泥膠砂強度
由表5可知,與空白砂漿相比,摻PCA1、PCA2、PCA3砂漿的1 d和3 d的抗折強度比最高分別為135%和151%、抗壓強度比最高分別為173%和165%,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增長速度較快,與微觀形貌觀察結(jié)果相符。
(1)TBHP-SFS引發(fā)體系實現(xiàn)了在室溫下合成PCA,合成減水劑的優(yōu)化條件為:小單體與聚醚大單體摩爾比為4∶1,TGA質(zhì)量為單體總質(zhì)量的0.45%,TBHP用量為總反應單體質(zhì)量的0.18%,n(TBHP)∶n(SFS)=1∶1,溫度為 25 ℃,A 液滴加時間為1h,B液滴加時間為1.5h,保溫0.5h。
(2)在TBHP-SFS引發(fā)下,AA分別與TPEG2400、HPEG 2400、HPEG4000三種大單體合成 PCA1、PCA2、PCA3,相應的凈漿流動度(折固摻量為0.2%)分別為313、309、303 mm。TBHP-SFS引發(fā)體系與 TPEG2400、HPEG2400和 HPEG4000均有較好的適應性。
(3)采用TBHP-SFS引發(fā)體系室溫合成PCA,1 d齡期的水泥水化產(chǎn)物結(jié)構(gòu)致密且均勻性好,1 d、3 d齡期砂漿的抗折強度和抗壓強度增長速度快,摻0.12%PCA1、PCA2、PCA3水泥砂漿砂漿的1 d和3 d的抗折強度比最高分別為135%和151%、抗壓強度比最高分別為173%和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