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比中西博物館歷史文物英文本語料,發(fā)現(xiàn)兩者在信息內(nèi)容和文化內(nèi)涵傳達方面相異。當下博物館歷史文物文本英譯的目的是讓歷史文物所凝聚的中國歷史文化“走出去”,為了更好地服務(wù)目的語讀者,本文建議采用增譯基本信息和增譯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方法。
【關(guān)鍵詞】相異;目的;文化“走出去”;翻譯方法
【作者簡介】周丹(1989-),女,漢族,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英語專業(yè)教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
一、語料收集和對比
筆者走訪了故宮博物院和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拍攝了文物照片并收集了文字材料。筆者接著查閱了大英和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官網(wǎng),找出了與上述博物館相近時期、相近形制的文物。將這些文物作為語料進行對比后,筆者發(fā)現(xiàn)了一些現(xiàn)象。這些現(xiàn)象會給文物英譯工作者帶去一些思考。
1.基本信息的翻譯。文物的基本信息包含了對文物的表象認識,是對文物進行命名的立足點。文物的材料、質(zhì)地、年代、功能用途以及屬體名稱都是文物的基本表象,屬于基本信息。文物的基本信息解釋其為何物,翻譯時需要首先傳遞。文物的年代信息體現(xiàn)文物所擁有的歷史價值,是一件文物區(qū)別于其它文物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劉慶元認為雖源語中未標注朝代的起止時間,按慣例,此類譯文理應用括號增補上。從目的語讀者角度出發(fā),不能死扣原文。筆者選取了玉琮作為語料分析對比的對象。玉琮是一種內(nèi)圓外方筒型玉器,是古代人們用于祭祀的一種禮器。
(金沙):玉琮Jade Cong.
(英博):Jade Cong.
An important burial jade, carved with faces.
文物的功能信息說明文物的基本用途,不同的文物具有不同的功能屬性,即使是同一文物在不同時期其功能也有可能不同。上述語料對比分析可知:大英博物館通過在文物描述中增補功能信息,金沙博物館卻將沒有呈現(xiàn)這一重要信息。
2.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文物的文化內(nèi)涵傳達,即指文物的陳列品說明信息是否有效地傳遞了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即文物中蘊含的獨特的社會習俗、民俗風情等。文化負載詞是某種文化中指示獨特事物的詞、詞組和習語。因此,這些詞便成為傳遞文化內(nèi)涵的焦點。
(故博):同治款黃地粉彩描金五蝠捧壽紋碗。
Cup with Gilded Decoration of Five Bats Surrounding Shou(longevity) Character in Famille Roseon Yellow Ground, with Tongzhi mark.
(美博):Panel with Fish, Bats, and Clouds.
This panel probably came from a chair cover, possibly from the part that covered the seat. Word play makes the motifs auspicious: five bats (fu, a homophone for the Chinese word for happiness) surround a musical stone and a pair of fish, associated with good fortune and affluence.
上述語料中,“蝠”與“福”發(fā)音相同。在中國文化中,“福”象征著好運與祝福。而在西方文化中,“蝠”通常是與黑暗和邪惡聯(lián)系在一起的,如:“吸血蝙蝠”、“發(fā)瘋”等。外國游客看到上述英譯,會使他們把文物與一些邪惡的東西聯(lián)系在一起。上述語料中,故博文物文本英譯未能很好地傳遞文物內(nèi)涵,有違博物館文物英譯工作的目的。
面對上述差異,作為我國博物館文化的傳遞者—譯者是堅持國內(nèi)博物館的普遍翻譯方法,還是采用以西方博物館英文本為基礎(chǔ)的西式譯法,亦或結(jié)合兩者?譯者該如何選擇?是否有相關(guān)的理論支撐呢?
二、目的論
人的活動都是有目的的,我們有必要廓清博物館英譯的目的和理解翻譯目的論。中國博物館英譯要以走出去為目的決定了其翻譯策略、技巧和方法要接受目的論的指導。弗米爾認為,翻譯是一種轉(zhuǎn)換。任何翻譯行為,包括翻譯都是一種行為,而行為都有目的。因此,弗米爾將自己創(chuàng)立的理論稱為“翻譯目的論”?!澳康恼摗敝?,決定翻譯目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是“受眾”。他們往往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交際需求不同,對譯文的期待不同。
“功能”,意為“目的”,該詞來源于希臘。對整個翻譯行為起決定作用的的首要準則是“目的”,即功能(Nord,2001)。目的論有三個基本準則:目的、連貫以及忠誠法則。目的論認為,任何一種翻譯,目的準則都是其首要準則。也就是說,一種翻譯行為由行為目的決定,即目的決定手段。連貫準則應該要符合篇內(nèi)一致的標準,即譯文能被接受者所理解,成為接受者環(huán)境的一部分。忠誠準則也是目的論中的一個重要準則,也可以稱之為篇際一致,即原語文本與目的語文本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
伴隨著國力的上升,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著日益重要的角色,越來越多的外國友人渴望了解中國。如何讓中國文化走出去也自然地被提了出來。博物館文物英譯也是以走出去為目的,并服務(wù)于中國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二者是相互促進的關(guān)系。既然我國博物館文物文本英譯旨在“走出去”,那么譯者應該接受目的論的指導。
三、歷史文物文本英譯方法
1.增譯文物基本信息。通常情況下,博物館管理方會向文博英譯工作者解釋文物英譯的原因、文物英譯的接受者、英文本使用環(huán)境、文物英譯應具有的功能等,這些構(gòu)成了翻譯要求。然而,對譯者而言,他并非只能被動地接受所有的翻譯要求。文博譯者作為文物翻譯工作的主要參與者,他可以參與決定譯文的目的。文物的基本信息在翻譯過程中應被完整地傳遞,這樣讀者才能對文物的基本表象有所認知,繼而才能更好地領(lǐng)悟文物的內(nèi)涵價值。針對我國博物館文本英譯信息有缺的情況,筆者建議采用以西方觀眾為目標受眾、滿足他們閱讀需求的增譯策略。
(金沙):玉琮。
(改譯):Jade Cong.
An important ritual/burial jade
為了讓目的語讀者了解玉琮的功能信息,滿足他們的閱讀需求,筆者增譯了其功能信息,同時還加了修飾詞 “important”,讓目的語讀者也能感受到我們的自豪之情。我國博物館文化要想更好地走出去,文物文本英譯需要盡可能全面地提供信息,讓目的語更多地了解文物相關(guān)信息。
2.增譯文物文化內(nèi)涵。譯者應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文化人,除了通曉兩種語言,他還須了解語言中的社會文化。翻譯之難,在于如何將一種語言中的文化因素準確傳達到另一種語言中。對于文物而言,其歷史文化價值也是其魅力之所在,外國游客來我國博物館參觀也是被我國獨特的歷史文化所吸引。因此,文物英譯工作要準確完整地傳遞其中的文化內(nèi)涵。直譯是指對原語的完整再現(xiàn),它可以盡可能地保留原語中的文化因素。在文物翻譯中,單純地直譯有時會讓國外游客不解其意,因此有必要加上注釋。
(故博):同治款黃地粉彩描金五蝠捧壽紋碗。
(改譯):Cup with Gilded Decoration of Five Bats (Luck) Surrounding Shou(Longevity) Character.
In Famille Rose on Yellow Ground, with Tongzhi mark.
上述文物文本中“蝠”給西方游客帶去的是不好的聯(lián)想意義。因此,建議采用增補文化內(nèi)涵的翻譯策略?!膀稹奔粗浮案!?,將其中蘊含的美好祝愿表達出來。
四、結(jié)語
目的論認為,決定翻譯過程的是整體翻譯行為的目的。當下中國歷史博物館英譯的目的就是歷史文物所凝聚的中國歷史文化走出去。這樣,目的論就成為博物館英譯方法選擇的理論依據(jù)。雖然我們不能絕對地說,不管好翻譯還是歹翻譯,只要能讓中國博物館歷史文物所代表的中國文化走出去就是好翻譯。在既不違背譯者職業(yè)道德又有利于國家民族利益的情況下,筆者認為這種說法還是合理的。不過,只有充分地尊重和服務(wù)中國博物館歷史文物英譯的目標讀者,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化走出去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劉慶元.文物翻譯的“達”與“信”[J].中國科技翻譯,2005(2): 41.
[2]張美芳,王克非,(德)諾德(Nord,C).譯有所為—功能翻譯理論闡釋[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