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聚焦語文核心素養(yǎng)和《小石潭記》教學內容兩個關鍵問題,挖掘二者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從中以發(fā)掘語用體驗資源為基礎,鍛煉學生寫作思維能力,引導他們理解鑒賞冷峭孤絕之美,最終到達對道德智慧的領悟。
關鍵詞:語文核心素養(yǎng) 小石潭記 教學內容
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區(qū)別于其他學科的關鍵所在,主要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方面。這四個方面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深蘊于語文教材文本中,需要教師去發(fā)掘利用的。本文以柳宗元的游記名篇《小石潭記》為解讀對象,立足語文核心素養(yǎng)理論,對其教學內容,略申管見。
一.《小石潭記》中的語用體驗教學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開篇闡明:“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币虼伺囵B(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至關重要。在語文核心素養(yǎng)中,語言建構與運用被列為第一項,具體表現為特定語境下語言的使用,也就是“語用”。而“語用教學的核心是語用體驗”,“語文教學的體驗性是指親自參加語用體驗后而獲得一種真切的感受?!痹谡n堂中采用語用教學中的體驗性原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品味語言,領會文章的內涵?!缎∈队洝分芯唧w感知的語言文字給予讀者語用體驗,其中最關鍵就是視覺體驗。而“視覺體驗包括靜態(tài)和動態(tài),顯著的有色彩、形狀、運動。”下面,我們據此來發(fā)掘《小石潭記》中的語用體驗資源。
1.形狀語用體驗
形狀所賦予的形象,更是語用體驗的魅力所在。柳宗元對小石潭的外貌運用了形狀描寫的手法。如:“為坻,為嶼,為嵁,為巖”、“斗折蛇行”、“其岸勢犬牙差互”,小石潭成為坻、嶼、嵁、巖各種不同的形狀,溪岸像北斗七星一樣曲折,像蛇爬行一樣彎曲?!氨扔骱拖笳髦饕峭ㄟ^形狀的關聯(lián)而形成的語用技巧。”通過用北斗星和蛇這兩個熟悉的形狀關聯(lián)陌生的溪岸,正好可以加深讀者感知體驗。
2.運動語用體驗
在《小石潭記》中,作者的游蹤是:“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潭西南而望”——“坐潭上”——“乃記之而去”。作者采用了移步換景的手法,在移動變換中帶領我們去領略各種不同的景致,富有極強的動態(tài)畫面感?!疤吨恤~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動,俶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弊髡咧苯影宴R頭對準潭中魚,描寫其動靜狀態(tài),間接凸顯潭水的清澈透明,以靜襯動,寫出潭中小魚自由歡快的狀態(tài)。
據此,在《小石潭記》的課堂教學中不妨設計以下環(huán)節(jié):
1.品味語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缎∈队洝返恼Z言具有寫意性,寥寥數語形簡而意豐。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品味作者語言的寫意性,通過聯(lián)想彌補文章的留白,從而進行情境教學。
2.分析語言,把握景與情的聯(lián)系。《小石潭記》中描寫景物的語言形象生動,仔細品味這些語言,感受小石潭不一樣的美,體會作者不一般的情感。
二.《小石潭記》中的寫作思維教學
寫作思維形式特殊,即用形象思維來完成對世界的描述,并呈現給讀者以語言符號。形象思維方法是指直接將眼睛看到的圖畫、耳朵聽到的聲音、皮膚碰到的觸覺等感知形象記憶在頭腦中的一種方法。山水游記以觀察景物為先,而觀察這一行為往往通過形象思維方式來完成?!缎∈队洝分小奥勊?,如鳴佩環(huán),心樂之”,用玉佩撞擊發(fā)出的聲音來比喻流水聲,這一聽覺上具體形象的描寫給予讀者一種清幽、愉悅、放松的感受。寫完水聲,作者開始寫潭水,“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度碎g詞話》有云:“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薄扒濉币鉃榍宄?,“冽”意為寒冷,但更側重于寫水的寒冷之意。由此可知,作者的內心如這潭水一般寒冷。我們不難發(fā)現潭水實為作者內心的外化物,其外在形象的背后,是他對人生的心理體驗。“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如此描寫溪岸,令人心生詫異。但反觀柳宗元的人生經歷,我們得知曲折蜿蜒的溪岸正是他人生命運的象征。這一系列借助具體形象展開的表述是文學創(chuàng)作中主要的思維方式,運用典型化和想象的手法,塑造藝術形象,表達作者的情感。在寫作教學思維訓練中,教師要注重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指導學生善于從具體形象中獲取真實體驗,使文章充滿真情實感。
據此,可以嘗試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進行寫作思維訓練:
1.《小石潭記》中有兩條貫穿全文的線索。一條是寫景線索,即作者的游蹤。另一條是情感線索,即作者的情感變化。二者存在聯(lián)系嗎?這樣的構思有什么好處?
2.我們說到小石潭就想到柳宗元。典型的藝術形象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生命線,學習本文后要嘗試從具體形象中獲得真實感知,創(chuàng)造出屬于自己的典型形象。
三.《小石潭記》中的審美鑒賞教學
“審美性”是語文固有屬性。而《小石潭記》有著獨特的審美價值——冷峭孤絕之美,如何引導學生理解這種美,也是文本教學解讀中應該予以認真思考的問題。
柳宗元在長期受貶永州期間,現實的生活閱歷與個人的心理變化在其創(chuàng)作生涯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留下了山水游記中的傳世佳作——《永州八記》?!缎∈队洝纷鳛槠渲幸黄?,擁有獨特且適合初中生學習的典范價值。文章簡潔易懂,學生在理解表層文意上看似并無太大問題,然而對于深層次文本內涵的理解和美的感悟卻需要老師的點撥引導。
初讀文本,我們感受到小石潭的幽美。從聞水聲之樂和觀魚游之樂,得知作者在此地暫且獲得了心靈慰藉。但文章第三段發(fā)生情感轉折,景物也隨之發(fā)生變化,變成了“斗折蛇行”和“犬牙差互”。此處是文本內涵的重心所在。由此可知,寫景散文中景物與作者的心情密不可分,境由心生便是如此。“人生本質上是孤獨的,并且無法與他人真正徹底地溝通?!彪m有親朋好友陪游的作者,仍覺“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再者明明小石潭很美,但他還是要匆匆記之而去,貌似毫無留戀之情。這一矛盾的發(fā)現,有助于我們深刻地理解文本內涵。究其原因,我們要做到“知人論世”。結合時代背景和作者性格,我們知道柳宗元因現實生活而心理受到重創(chuàng),缺失性的情感體驗激發(fā)了他的創(chuàng)作動機,并導致他產生了一種特有的審美心理,形成了冷峭孤絕的審美風格。同時期的《江雪》很顯然就是這種不帶有人間煙火氣的風格。不過因詩的本質特征即“詩言志”的要求,詩歌展現的是作者的人格理想。而散文則是記錄真實的情感體驗,故在小石潭美景背后仍彌漫著作者揮之不去的凄冷孤絕,心情抑郁的文人敏感的神經被觸及,產生了一種內心掙扎迷惘、復雜矛盾的心態(tài)。但他并沒有真正放棄對人生理想的追求,渴望趕緊離去回到現實生活中。
對上述具有獨特性的審美意蘊開掘,不妨作如下問題的設計:如果說《小石潭記》主要是寫景,寄情山水,那么最后一段是否可刪去?作者游覽同一個石潭,為什么心情前后會有巨大的變化和差距?
四.《小石潭記》中的文化傳承教學
《論語·雍也篇》云:“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君子比德于山水?!比寮野烟煜氯f物都看作有善惡的道德屬性,可以導向道德的思考,這種天人合一思想落實到山水審美觀賞上,就是“比德觀”。欲明乎此,山水游記教學中就不應忽視景物與人物的對應關系,由具體意象的分析到達道德智慧的領悟。
憂愁和快樂是人生心理體驗的一種。對此,古人的憂樂觀形形色色、不盡相同。柳宗元自幼好佛,但并不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博采眾長,融儒釋道為一體,過著亦儒亦佛的生活。他的《小石潭記》內含著作者的這種思想傾向,其中的感情變化可總結為“憂——樂——憂”。第一個“憂”是作者政治失意、生活窘迫給予他重大打擊。無奈之下伐竹取道,尋幽探訪山水聊以慰藉?!皹贰眲t表現在作者以老莊思想觀照山水,聞水聲而樂,觀魚游而樂,以道家哲學反觀自身,暫時平復了內心、消除了郁結。但好景不長,樂去憂來,冷清的小石潭帶給作者無盡的悲涼感。我們聯(lián)系到作者生平,知道出生世代為官家族中的柳宗元心懷宏愿,想要在政治事業(yè)上有一番作為,卻不能如愿。由此可知,這便是作者憂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對于此,儒家的安貧樂道和道家的超越憂樂,我們或許可以辯證來看,既需做到不以物喜,又需做到不以己悲。我想這才是古人想要教會我們的處世、處己的智慧吧。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以道德智慧為核心,古人經常用比德的手法含蓄地表達自己的理想?;谖谋?,可采用問題探討的方法來開展教學。問題設計:有人認為小石潭就是柳宗元的化身,對此看法你怎么認為?如認同,可在文章中找找依據。
基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語文課堂中應緊緊圍繞語言、思維、審美、文化四個方面展開教學,教學內容是語文課程的價值追求。《小石潭記》作為山水游記名篇,在以往教學內容開發(fā)中有些局限,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無法真正得到全面發(fā)展。本文對此問題談些淺薄的看法希望能起拋磚引玉的作用。
參考文獻
①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第4-5頁.
②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第2頁.
③王元華.語用學視野下的語文教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第54頁、110頁、114頁、115頁.
④劉勰.文心雕龍[M].北京:中華書局,2014.
⑤黃健.文學與人生八講[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第16頁.
⑥段建軍, 李偉.新編寫作思維學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
⑦肖群忠.中國道德智慧五十講[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⑧孫紹振.可欣賞而不可久居——《小石潭記》的詩意境界和散文現實的矛盾[J].語文建設,2007年第9期.
⑨張矛.從《小石潭記》看柳宗元的個體生命[J].語文學習,2013年第7期.
(作者介紹:韓曉萌,寶雞文理學院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2017級語文教育學科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