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夫子學堂”熱鬧非凡,茶小妹拉著茶老載歌載舞,還不忘把自己的那幫小姐妹也拉上,她們一會兒來一個“反手彈琵琶”,一會兒又來一個“飛天”,一會又再加“胡旋”或“胡騰”,把敦煌舞蹈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呵呵,大家可都是受魯小班的影響,最近他最迷“絲綢之路”上的“敦煌文化”,到哪都不忘跟大家講述一番,這不,他往講臺上一站,扯著嚷門大叫:“大家肅靜,上期的敦煌文化我相信大家都沒看過癮,現(xiàn)在我要接著給大家介紹更多有趣的敦煌知識啦,精彩不容錯過哦!”
敦煌莫高窟中與音樂題材相關的洞窟多達240個,那些飛天或菩薩手中有很多似曾相識卻叫不上名的精美樂器。這些音樂壁畫不僅是樂人們在當時的真實寫照,也是解開我國古代音樂史之謎的一把鑰匙。
琵 琶
琵琶僅在莫高窟中所繪制的數量就多達700余件。飛天、藥叉、菩薩等各類樂伎橫抱琵琶演奏的畫面散落在洞窟的各個角落。
歷史上的所謂琵琶,并不僅指具有梨形共鳴箱的曲項琵琶,而是多種彈撥樂器。大約在秦朝,開始流傳著一種圓形的、帶有長柄的樂器。因為彈奏時主要用兩種方法:向前彈出去叫“批”,向后挑起來叫“把”,所以人們就叫它“批把”。后來,為了與當時的琴、瑟等樂器在書寫上統(tǒng)一起來,便改稱琵琶。
到了南北朝時,從西域傳來了一種梨形音箱、曲頸、四條弦的樂器,有人就把它和中國的琵琶結合起來,改制成新式琵琶。
五 弦
五弦又稱五弦直項琵琶,起源于印度,經由絲綢之路的天山北麓傳入中國。曾一度盛行于唐代,入宋以后逐漸走向消亡。遺憾的是這件樂器在我國并沒有得到傳承?,F(xiàn)今世上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直項琵琶“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留存在日本正倉院。
阮 咸
漢武帝元鼎二年(公元前115年)。張騫出使烏孫國(今烏孜別克民族),烏孫王獵驕靡與漢通婚,烏孫公主出嫁前,漢武帝命懂得音樂的工匠參考琴、箏、筑、臥箜篌等創(chuàng)制了一種能在馬上彈奏的樂器,圓形音箱、直柄、十二柱、四弦,這種樂器便是阮,當時稱“秦琵琶”。相傳西晉有一個叫阮咸的善彈此樂器,因而得名“阮咸”。在敦煌北魏壁畫上,可以見到它的造型。
箜 篌
箜篌(kōnɡ hóu)是中國古老的彈撥樂器,歷史悠久。據考證,流傳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在中國盛唐時期,箜篌先后傳入日本、朝鮮等鄰國。在日本東良大寺的寺院中,至今還保存著兩架唐代箜篌殘品。但是,這件古老的樂器,從十四紀后期便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了,之后被宋代的月琴所取代。而它曾經輝煌的歷史也只能被定格在一幅幅敦煌壁畫之中。
琴
飛天抱著的并非是一塊搓衣板哦,那是琴?!扒佟痹诠糯€有“綠綺”“絲桐”等別稱。雖說“伏羲制琴””神農制琴”“舜作五弦琴”的傳說不可信,但它的歷史確是相當悠久。琴最早見于《詩經》,“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都反映了琴和人民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可見,三千多年前,琴已經流行。后來,由于文人中彈琴的風氣很盛,并逐漸形成古代文人必備“琴、棋、書、畫”修養(yǎng)的傳統(tǒng)。
古箏
古箏是中國獨特的、重要的民族樂器之一。戰(zhàn)國時期盛行于“秦”地,有說法為,箏是戰(zhàn)國時的一種兵器,用于豎著揮起打敵人,還有一句古話叫“箏橫為樂,立地成兵”。后來在上面加上琴弦,撥動時發(fā)現(xiàn)悅耳動聽,于是發(fā)展成樂器。隨著時間的推移,兵器也越來越輕便,箏這種體形龐大、質量不輕的兵器就被遺棄了。所以眼下人們見到的箏都是以樂器的形式出現(xiàn)的,形態(tài)優(yōu)美,并附有裝飾。
塤
這件樂器在敦煌僅此一例。圖中,樂伎雙手持塤(xūn),音孔數量不詳。
塤是中國最古老的吹奏樂器之一,大約有七千年的歷史。相傳塤起源于一種叫做“石流星”的狩獵工具。古時候,人們常常用繩子系上一個石球或者泥球,投出去擊打鳥獸。有的球體中間是空的,掄起來一兜風能發(fā)出聲音。后來人們覺得挺好玩,就拿來吹,于是這種“石流星”就慢慢地演變成了塤。
海螺(法螺)
這件吹奏類樂器比較不好認,別以為菩薩在啃桃子或地瓜,那是海螺,也稱法螺,或貝,用同名軟體動物“法螺”的貝殼制成,源于印度。在《妙法蓮華經》中有這樣的記載“今佛世尊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笨梢娝兄鴺菲骱头鸾谭ㄆ鞯摹半p重身份”。
腰鼓和羯鼓
隨著西域諸國集聚大唐,我國對外來樂器的使用在此時達到了歷史高峰,尤其是印度傳來的打擊樂器。而這些腰鼓、羯鼓、答臘鼓等也都在莫高窟里留下了歷史的印跡。在下面這幅經變樂隊圖中,前兩位樂伎正在演奏腰鼓。第三位樂伎演奏的則為羯鼓。
唐朝時,很多人喜愛且擅長羯鼓,唐玄宗便是其中之一。他常說:“羯鼓是八音的領袖,其他樂器不可與之相比?!辈⒆鞴那肚镲L高》,每當秋高氣爽,即奏此曲。
當時的宰相宋璟深愛聲樂,尤其擅長敲擊羯鼓,他對玄宗說:“擊鼓時,如果能夠做到‘頭如青山峰,手如白雨點,便是擊羯鼓的能手?!笔钦f擊鼓時頭穩(wěn)定不動,而下手急促,就像急雨一樣。音樂家李龜年也善擊羯鼓,一次,唐玄宗問他打斷了多少根鼓杖,李龜年說:“臣已打折了五十支鼓杖?!碧菩谡f:“你不算特殊,我已經打折了三立柜了?!?/p>
笙
左圖中位于第一排的兩位樂伎,左側吹奏的是笙(shēnɡ)。笙是中國傳統(tǒng)古老的吹奏樂器,它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并且對西洋樂器的發(fā)展曾經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笙最早就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波斯,1777年法國傳教士阿米奧又將笙傳到歐洲。
篳 篥
第一排右側吹奏的是篳篥(bì lì)。它是由古代龜茲人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名稱也是從古龜茲語的譯音而來。最初的篳篥是由羊角或牛角制作而成,傳入中原后,才改用竹制,體身也由彎變直。
豎笛和橫笛
第二排,左、右兩側樂伎分別吹奏豎笛和橫笛。
橫笛相傳是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以后輸入長安。宋朝以后,成為伴奏戲曲的重要樂器。通常與橫笛相對出現(xiàn)的還有豎笛。
角
除此之外,這張壁畫里面還有角,是一種較為原始的樂器。時常出現(xiàn)在兩軍交戰(zhàn)的影像中,主要用于號召軍隊,振奮士氣。由于音色過于粗獷,單一,因此,并不適用于樂隊中。
排 簫
第三排左側樂伎吹奏的則是排簫。它是一種竹制編管類樂器。在敦煌壁畫中,形制紛繁多樣。
相傳大約在7000多年前的一天,一些原始的中國人經過竹林時發(fā)現(xiàn)了一根被風吹斷的半截竹子,在風中搖曳,同時發(fā)出美妙聲音。其中一個人砍了一根竹管,把它握在手中,另一只手捂住竹管的底部,然后吹這支竹管,竟然發(fā)出了美妙的樂音。這時其他的人紛紛行動起來,他們砍了長短不同、粗細不等的竹管,做成了一個個獨立的不同的音管,這就是最早的“單管排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