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很多地方方言中有“拉黑?!薄把b蒜”兩個俗語詞?!袄谂!笔琴€博或買賣過程中的一種欺詐行為,“裝蒜”指裝糊涂或裝腔作勢。關(guān)于二者的來源和理據(jù),已有學者做過解釋,但結(jié)論不能令人信服。筆者認為,“拉黑?!庇谩袄薄昂凇倍謥肀硎酒墼p,“?!敝皇菫榱松鷦有蜗蠖拥馁e語;“裝蒜”是“裝酸”的諧音。二者均是詞語生動化的結(jié)果,也反映了社會文化。
拉黑牛是賭博或買賣過程中的一種欺詐行為。“拉黑牛的”,指欺詐過程中充當虛假身份的人,相當于“托兒”。而具體欺詐方式又是多樣的,如故意聊天、充當買者或賭博者等。
“拉黑?!币辉~在晉方言中常見。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以下簡稱《方言》)第3280頁:“拉黑牛的:在賭博或交易過程中,假裝賭博者或買貨人,以誘騙他人上當。晉語。山西忻州?!?/p>
曲彥斌《中國隱語行話大辭典》第352頁:“山西太原地區(qū)市井謂數(shù)人合伙騙取他人財物?!?/p>
曲彥斌《俚語隱語行話詞典》第235頁:“山西太原犯罪團伙指故意與事主聊天,以引開注意力,同伙則乘機行竊?!?/p>
呂佩浩、陳建文《漢語非本義詞典》第513頁:“隱語。詐騙團伙中有的裝成顧客,有的裝作賣主,合伙欺騙事主。詐騙者稱這種詐騙手法為拉黑牛。流行于山西、北京等地?!?/p>
以上解釋都沒有問題。那么,這種欺詐行為為何叫作“拉黑?!蹦??
有人認為“?!睘椤芭ぁ钡囊糇?。如劉瑞明認為“拉黑?!笔恰昂诶ぁ钡闹C音變序,暗中為貨主拉扭買貨者?!芭ぃ敢晃抖喾嚼?,由不買變?yōu)橘I?!保ā躲y川方言諧音趣難詞解讀》,《寧夏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
這個說法有較大缺陷。首先,黑拉扭為何要變序,作者沒有提及;其次,拉黑牛是通過“托兒”進行的賭博、交易誘騙欺詐行為,非明目張膽的搶劫?!芭ぁ庇忻黠@的強迫性,是強買強賣的搶劫。作者釋扭為“一味而多方拉他,由不買變?yōu)橘I”,非也。扭并無拉客的意思,而“一味而多方”則體現(xiàn)了作者在欺詐和搶劫二義之間游移不定,故折中釋之,“多方”體現(xiàn)了欺詐行為,“一味”則又有強迫意味,弄得不倫不類。
張文林認為“拉黑?!笔墙璐煸~,即用具體事物代指抽象的犯罪行為。(《犯罪隱語語匯研究》,新疆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年,22頁)這種說法有一定合理性,但亦不能得其要領(lǐng)。
拉黑牛的欺詐行為,當與“?!北緹o關(guān)系,其意義由拉、黑兩個語素義體現(xiàn),“拉黑?!笔瞧渖鷦踊问健?/p>
首先,“拉”有拉客、招攬顧客義,比如拉生意、拉客戶、拉贊助等。
其次,“黑”有秘密、非法義,可指賭博或交易中的欺詐行為。那么“拉”和“黑”組合,表示為了欺騙而拉客,或以一種欺騙的行為拉客。人們?yōu)榱诵蜗蟮孛枋鲞@種欺詐行為,通過聯(lián)想,把它和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行為聯(lián)系起來,于是便產(chǎn)生了“拉黑牛”這樣一個動賓結(jié)構(gòu),讓“拉”“黑”結(jié)合起來。
“拉黑?!币辉~的出現(xiàn),有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言語習慣。山西畜牧業(yè)較發(fā)達,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牛、馬、驢、騾、羊的協(xié)助,長此以往,這些名稱進入日常生活語言,山西方言中存在許多帶牛的語詞也便不足為奇了。
張光明認為,山西牛文化十分豐富,山西方言中有很多帶有牛的語詞,如拉黑牛。(《山西的牛文化》,《語文研究》2001年第4期)楊靜認為山西畜牧業(yè)發(fā)達,習慣養(yǎng)大牲畜,人們與大牲畜之間感情深厚,致使其語言中多帶有大牲畜的語詞,比如很多含牛的語詞。(《山西方言中的大牲畜文化語詞》,《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又有“拉毛驢”,即招攬生意?!斗窖浴返?272頁:“拉毛驢:舊指招攬生意。晉語。山西忻州?!庇值?278頁:“拉毛驢的:舊時指招攬生意的人。晉語。山西忻州?!闭袛埳猓蠢櫩?,同拉毛驢也沒有關(guān)系,只是給拉加了一個常見的賓語,使之形象化。又有牽狗、拉韁繩頭子等說法。不同的是,拉毛驢、牽狗、拉韁繩頭子都是指正常的拉顧客,拉黑牛則是指用欺詐行為拉顧客。
裝蒜也可以說成裝洋蒜,指裝糊涂或裝腔作勢。最早在清代小說中已存在,如:
這里家人也有抱怨花蝶的,說他無緣無故,不知那里的邪氣,也有說給他們添差使,還要充二號主子,盡裝蒜;又有可憐道士的,自午間揉搓到這時,渾身打了個稀爛,也不知是那葫蘆藥。(《三俠五義》六十七回)
這里是說花蝶裝腔作勢。
“裝蒜”一詞在現(xiàn)代很多方言中都存在。李榮《現(xiàn)代漢語方言大詞典》(以下簡稱《現(xiàn)漢方言》)第5024頁:“裝蒜:濟南,洛陽。裝腔作勢,做出令人厭惡的姿態(tài)。例:別理他,這人老裝蒜。你別裝蒜,你這一套我很清楚。洛陽也叫裝糊涂?!?/p>
《方言》第6329頁:“裝蒜:不知羞恥。膠遼官話。”如遼寧丹東寬甸,1915年《寬甸縣志略·風俗略》:“臭美、裝蒜,均指人不知羞恥。”又《鳳城縣志》卷十六“土語之譬語”:“裝蒜:臨事若不自覺,以此語譏之?!?/p>
又有裝洋蒜,溫端政《中國俗語大辭典》第1230頁中“裝洋蒜:比喻假裝糊涂或故作姿態(tài)”的引例:
好哇,跑到這兒裝洋蒜來啦。劊子手等急了,惱怒了,動手了。(楊沫:《青春之歌》)
你們倆裝他媽的什么洋蒜,剝皮不認得你們的骨頭?(曲波:《林海雪原》)
《方言》第6331頁:“裝洋蒜:1.裝糊涂;裝傻。2.架子大。晉語?!庇秩纭冬F(xiàn)漢方言》第5023頁:“裝洋蒜:哈爾濱,銀川,烏魯木齊,太原,忻州。裝糊涂;裝腔作勢(詈詞)。這個事情你比誰心里都清楚,少在那達裝洋蒜?!?/p>
按,裝蒜即裝酸,蒜、酸音同。裝酸,裝腔作勢義,《方言》6329頁:“裝酸:拿喬。中原官話,安徽阜陽。”裝即假裝義。酸亦有假裝義,裝酸同義連文。
酸有“假裝”義,方言多見?!斗窖浴返?759頁:“酸:裝腔作勢的樣子,膠遼官話。山東臨朐。1935年《臨朐縣志》:‘酸,俗謂人裝腔作勢也?!瘯x語,山西忻州。外人酸得很,誰也叫不動他?!薄冬F(xiàn)漢方言》第5103頁:“酸:忻州。牛氣,自高自大的神氣。外人可酸哩,你叫他,他也不來。”酸有傲慢自大義,與拿腔作勢義可通。北京官話中有酸狂,傲慢義。酸蛋,傲慢的人。酸味兒,即為顯示身份地位而裝腔作勢的言行。酸文假醋,言假正經(jīng),裝模作樣。(《方言》6760~6762頁)老舍《正紅旗下》:“定大爺不耍官腔,這叫二哥高興。定大爺沒有三四品員的酸味兒?!?/p>
酸有假裝義,醋是酸的,所以又有裝作醋,《方言》第6330頁:“裝作醋:裝傻;裝蒜。中原官話。”
裝蒜即裝酸,那么裝洋蒜也就是裝洋酸?!斗窖浴返?331頁“裝洋蒜”條:“又作裝洋酸,晉語,內(nèi)蒙古臨河。蘭銀官話。例:裝啥洋酸呢,這個事情你又不是不知道?!蹦敲矗b洋酸之“洋”所從何來?按,洋即佯,假裝義。裝佯同義連文,本為假裝義,如:
(婦人)說道:你這廝!頭里那等頭睜睜,股睜睜,把人奈何昏昏的,這咱你推風癥裝佯死兒。(《金瓶梅詞話》)
裝佯死即言假裝死。
我吃完晚飯,我一條長蟲把彭大人背在北新莊北村外山坡無人之處,我把長蟲往他口內(nèi)一放,鉆入肚腹之內(nèi),他不必想活。我回來裝佯不知就是。跟欽差的人找著死尸,他也不知是誰害的。(貪夢道人:《彭公案》)
裝佯不知,即假裝不知道?,F(xiàn)代南京方言仍有此用法,《現(xiàn)漢方言》第5022頁:“南京。假裝,后面帶動詞而不帶名詞。例:想叫老王出來挑頭,他裝佯生病,不肯干。你裝佯找東西進去看一下子?!?/p>
又指裝糊涂、裝腔作勢,方言多見。《方言》第6328頁:“裝佯:假作不知道;裝腔作勢;弄虛作假。”如晉語、吳語:
趙得勝見他咭咭哼哼裝佯,伸手就給了個耳光。(西戎等:《呂梁英雄傳》)
現(xiàn)在這模樣,簡直是裝佯,侮辱了孩子。(魯迅:《朝花夕拾·二十四孝圖》)
在北京官話、江淮官話、西南官話、湘語、閩語中皆有。冀魯官話、閩語中又作裝樣。
《現(xiàn)漢方言》第5022~5023頁:“裝佯:揚州,武漢。裝作不知道?!庇帧澳暇Qb糊涂,裝無能。例:你做了哪些事情都講出來,不要裝佯。叫他去玩他很來勁,一叫他干活他就裝佯?!庇钟小把b佯氣相(武漢)”“裝佯實相(績溪)”,也是指裝糊涂,裝模作樣。
可見,裝佯、裝酸皆為同義并列結(jié)構(gòu)的動詞,不具有生動性。而表達同樣意義的動詞性俗語詞,往往帶有賓語,具有生動性、描述性。賓語多為生活中常見的事物,具有形象性,但很多都缺乏理據(jù)性。這是由普通詞語演化為俗語詞的一種現(xiàn)象。因此,裝酸就采用同音字替代,形成了述賓結(jié)構(gòu)的俗語詞裝蒜;裝佯則加賓語,成為裝洋蒜。
除了裝洋蒜,裝佯還可以加其他賓語,如湘語有“裝佯天綠”“裝佯媽綠”“裝佯意子”,皆裝傻義。(《方言》6332頁)湖南話中又有裝洋銃,裝糊涂義,如:
沒有那么便宜,你別裝洋銃,洪門里面有鐵一樣的律條呢。(李岸:《結(jié)冰的心》)
俗語詞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創(chuàng)造并流傳開來的,形成方式多樣。如以上“裝佯”可以加不同的賓語形成俗語詞。當然,“佯”也可以通過諧音變成賓語,即“裝羊”,如吳語中有“裝胡羊”一語,《方言》第6330頁:“裝胡羊:裝糊涂;裝樣子??陬^答應實際不辦事?!比纾?/p>
上海人對于那些應該答應人辦事而不給人去辦理的現(xiàn)象叫做裝胡羊。(丘堯梓:《裝胡羊》)
你不要瞎三話四裝胡羊。(越劇:《一日千里》)
又作裝湖羊,《現(xiàn)漢方言》第5024頁:“裝湖羊:上海。即裝佯。裝模作樣,裝糊涂。羊諧佯,湖羊是綿羊。”長沙話又有“裝綿羊頭”,也是裝佯(羊)的擴展形式。
又如裝酸一詞,演變?yōu)檠b蒜,又出現(xiàn)了“裝大瓣蒜”。《方言》第6332頁:“裝大瓣蒜:裝糊涂。裝模作樣。東北官話。遼寧義縣。1928年《義縣志》:‘裝大瓣蒜,謂色莊者?!?/p>
綜上,動詞與幾個俗語詞之間的演變關(guān)系可圖示如下:
上文提到,普通動詞演變?yōu)槭鲑e結(jié)構(gòu)的俗語詞,往往加一個形象的賓語,賓語不表意,有時會帶有色彩意義。裝酸演變?yōu)檠b蒜,酸、蒜同音,只是演變的條件。裝蒜系列的俗語詞皆有貶義色彩,裝蒜的產(chǎn)生,與蒜的貶義色彩相關(guān)。在漢語中,蒜常常用來比喻不好的人,比如“我懶得搭理你們這幾頭爛蒜”“那幾頭蒜都不是什么好鳥”。蔥也類此,如“你算哪根蔥”。這是俗語詞形成過程中折射出來的語言習慣和文化背景。正是有了這些文化因素,俗語詞才更具有生命力。
關(guān)于裝蒜的理據(jù),有人做過探討。王艾錄認為,裝蒜的理據(jù)是歇后語“水仙不開花——裝蒜”(《漢語理據(jù)詞典》)。黎良軍認為這是顛倒了因果,“應該是先有裝蒜,然后才可能產(chǎn)生水仙不開花——裝蒜,而絕不可能相反。《理據(jù)》所言,只是歇后語水仙不開花——裝蒜的理據(jù)而已,裝蒜的理據(jù)則只字未及”(《加強理據(jù)研究,探討詞內(nèi)世界——〈漢語理據(jù)詞典〉指瑕》,《辭書研究》2000年第4期),這是對的。
但黎文認為,“蒜是一種傳統(tǒng)的葷菜,因借裝蒜指裝葷。葷、昏音同,裝葷諧音裝昏。昏,糊涂也”,這個說法有問題。首先,裝蒜有裝糊涂義,又有裝腔作勢義。而裝昏(葷)僅言裝糊涂。其次,裝蒜是晚近才出現(xiàn)的俗語,而蔥姜蒜之類作為葷菜,則是宋代之前的事情。宋代之后,蒜作為葷菜,只在道教中存在。宋人羅愿《爾雅翼·釋草五》:“戎菽,胡豆也,與冬蔥皆得之山戎。古者此等通名葷菜。西方則以大蒜、小蒜、興渠、慈蔥、蔥,列為五葷。以為熟之則發(fā),生增恚,皆有損于性情,故絕而不食……今道家亦有五葷,乃謂韭、蒜、蕓薹、胡荽、薤也?!崩缑鞔澜?jīng)《天皇至道太清玉冊》:“一切菜,皆可食,但不宜栽蔥蒜薤萎,謂之五葷菜,修道之士,不可食?!弊詈?,裝蒜系列俗語詞之賓語,如蒜、洋銃、胡羊、綿羊頭等,皆為酸或佯的諧音字,酸、佯是動詞,假裝義。又有裝洋蒜作裝洋酸,是酸、蒜諧音的反映。而葷諧昏音,昏為賓語,與裝蒜系列俗語詞不同。
“拉黑?!奔捌湟饬x相近的系列詞語,用的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牛、毛驢、狗、韁繩等,“裝蒜”系列詞語則涉及蒜、蔥、羊、洋胰子等,都是用生活中的常見事物,表達特定含義。這是詞語生動化的表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詞義背后的生活基礎(chǔ)和豐厚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