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于永軍(山東濟南)
河南省林縣有座山峰叫金香垴。
相傳,許久以前山峰下面有座寺院。寺內(nèi)有銅香爐、鐵香爐、石香爐、玉香爐,還有花紋絢麗的金香爐。銅、鐵、石和玉香爐就擺在寺殿上,香客進寺即可見到;唯有那個金香爐,誰也沒有見過,據(jù)說只有寺內(nèi)歷代住持知道放在哪里。
有一年,一位進京趕考的舉子路過此地,天色已晚,就在寺內(nèi)借宿了一夜。第二天上路后,發(fā)現(xiàn)不慎帶出了寺內(nèi)的一根鋪草。于是舉子急忙返回寺里,專程送還。舉子“寸草不沾”,真乃君子也!住持深受感動,佩服至極,遂邀請舉子到后院設齋招待。為了表示敬佩之情,秘密讓舉子一飽眼福,看了一把金香爐。
是夜,舉子又在寺內(nèi)住下。翌日清晨,老和尚備下飯菜,去請舉子用飯,不料已人走屋空。情知大事不妙,急忙跑去看金香爐,金香爐早已不翼而飛……
金香爐的故事是否真實,這里無須去究。但它卻留下了一個警人醒世的啟示:“寸草不愛愛黃金,薄禮面前難識君?!眳^(qū)區(qū)小物什面前,發(fā)現(xiàn)不了一個人的真實面目。以此為鏡子,打量名利場上的眾生相尤其那些受禮受賄的貪官,會發(fā)現(xiàn)諸多類舉子一般的真人表演——
“人鬼兩面”型。臺上道貌岸然,臺下貪贓枉法;人前正襟危坐,人后驕奢淫逸;明明想大撈一把,卻裝成分文不要的樣子;腦袋里想的是以權(quán)謀私、升官發(fā)財,嘴上卻高調(diào)當“人民公仆”;實則利欲熏心、毫無底線,口頭上卻是克己奉公、廉潔自律;小圈子里放浪形骸、百無禁忌,公共場合儼然正人君子。典型如濟南市委原書記王敏,張口“廉潔”、閉口“清正”,恨不得在自己的額頭上也刻上“清官”二字;實際上早已陷入“物質(zhì)生活享樂化、精神生活頹廢化、家庭生活逐利化”的泥沼。
“暗渡陳倉”型。表面上,拒賄斥賄大義凜然,“無欲則剛”;而內(nèi)心里或是因賄物不對心思,或是因送禮不對火候。安徽省定遠縣巨貪、原縣委書記陳兆豐,常用“拒賄”之舉賺“廉名”。東窗事發(fā)后人們才徹底認清了真面目,其拒賄原來基于“三不收準則”:“辦不到或沒法辦的事情不收,領(lǐng)導或熟人托辦的事情不收,嘴巴不嚴的人不收?!币簿褪钦f,除了三種不收情形外,其他所有的錢都是可以收的!因此他成了巨貪。
“丟卒保車”型。明里看,上交了“廉政金”,退還了賄物;實際上抱的是“千金散盡還復來”的心態(tài),算得是“今朝失阿丑,明日得泰山”的小九九。徐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丁維和特愛“雅賄”,四個“寶箱”里,放滿了書畫、鉆石、翡翠、黃金、玉石、手表等賄物,估價六七百萬元,每每把玩愛不釋手。就這樣的一個“貪墨”,竟然還主動地退還過一幅張大千的書畫作品,示人以“無欲則剛”的印象。當他被逮后,交待了背后的“秘密”:“張大千的畫很貴重……我擔心出事,就把畫還他了。”
《呂氏春秋》有云:“饑馬盈廄漠然,未見芻也;饑狗盈窖漠然,未見骨也。見骨與芻,動不可禁?!边@個觀點,適可廣用于解讀官場、名利場上的眾生相。歸究至收受賄賂,不管是“欲抱琵琶半遮面”、半推半就,還是“看客下菜碟”、有所收有所不收,包括“收”“交”配合、“丟卒保車”,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對“骨與芻”的認識問題。因此無論賄物被視為“寸草”,表現(xiàn)出恬然寡欲、清高自律,還是當賄物被視為“金香爐”,表現(xiàn)出志在必得、不擇手段,都是一個必然。在腐敗問題上,只是個量和手段的不同,并沒有質(zhì)的區(qū)別。所以,縱然主體人百般妙計,卻終究逃脫不了“伸手必被捉”的下場。
可悲的是,大凡“寸草不愛愛黃金”者,往往都容易過高估計自己的意志,自以為“小心駛得萬年船”。殊不知,“欲壑難填”,收受賄賂這條腐敗泥船,上去容易下來難,一旦心閘被打開了缺口,就再也無法堵住。最終結(jié)果,都是“聰明反被聰明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