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偉峰
摘要:電視新聞訪談如何才能扣人心弦,這是我這幾年做新聞訪談節(jié)目一直在思考的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在確定主題的前提下,怎樣通過訪談人物的故事和情感表達,來增加節(jié)目的粘度和感染力。由本人作為主創(chuàng)人員之一的《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訪徒步重走長征路第一人羅開富》就是始終圍繞“不忘初心”這條主線,通過紅軍在長征途中與沿途百姓之間建立起的軍民魚水之情,以及作為《經(jīng)濟日報》記者的羅開富與一路相伴的向?qū)еg留下的深厚感情,這兩種情感的穿插運用,從而讓整檔節(jié)目在情感的一次次碰撞中跌宕起伏、感人至深、發(fā)人深省。該節(jié)目也因此獲得了中國新聞獎電視訪談二等獎。
關鍵詞:電視新聞;新聞訪談;節(jié)目;情感;故事
一、如何獲取感人至深的情感故事
我們常說,人是新聞報道中最生動、最活躍的元素,而有人就必然有故事、有情節(jié),但不是每一個故事、每一個細節(jié)都能為節(jié)目所用,也許,在采訪溝通中,主人公會拋出很多的故事,在聆聽中,也會一次次地打動我們,但這些故事往往都比較凌亂,我們一定要耐心地當那個傾聽者,這也正是記者的基本功,通過聆聽、記錄,我們才能獲取節(jié)目中所需的第一手素材,也就是說,我們掌握的素材越多,我們選擇的余地更大,在最后搭建節(jié)目框架時,我們越能把握主動權。
二、如何選取符合主題的人物故事
1934年10月10日晚6點12分開始,羅開富從江西瑞金出發(fā),按照原時間節(jié)點,沿著紅軍長征走過的路徑,開啟了徒步重走長征路的漫漫征程,歷時368天。在這368天的日日夜夜里,發(fā)生了許許多多讓羅老終生難忘的事,他堅持每天寫一篇報道在《經(jīng)濟日報》上刊發(fā),后來這些報道被他改編成了《紅軍長征追蹤》一書。而書中記錄的那些故事,每一個都十分感人,但新聞訪談節(jié)目的時間有限,如何選取其中能為我所用的故事成為了節(jié)目成敗的關鍵。
節(jié)目組在一次次的研討,一次次的頭腦風暴后,我們確定把“不忘初心,砥礪前行”作為節(jié)目的主題,那何為共產(chǎn)黨的“初心”?33年前,羅開富決定重走長征路,就是為了探尋共產(chǎn)黨人的初心。那就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自建黨之初就樹立的奮斗精神和赤子之心,就是堅定信念、不畏艱難的精神。主題明確了,但要取舍這么多感人的故事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終我們確定從兩條時間線上去選取故事,一條是羅開富采訪過程中的被采訪人,也就是長征沿途百姓回憶當年的故事,通過這些故事的講述,把人們重新帶入到那難忘的烽火歲月,從而鋪存出一幅幅波瀾壯闊的史詩般的畫卷。而另一條時間線就是羅開富50年后重走長征路的368天歷程,講述他一路走來的艱辛與磨難,與沿途百姓和2800多名向?qū)Ы⒌纳詈袂檎x和生死感情。
有了這兩條串起人物故事的脈絡,照理說,節(jié)目可以開拍了。但大家始終覺得缺少點什么?如果僅僅是一問一答式的訪談,主人公再有激情、再有表達力也是蒼白的。于是,我們決定把故事里的人物引入到節(jié)目中來,其中,在羅老的《紅軍長征追蹤》一書中有兩個人讓我們印象深刻,他們曾經(jīng)都是羅老的向?qū)?,一個叫張金發(fā),是江西于都縣祁祿山鎮(zhèn)井前村村民,他第一個在羅老的采訪本上寫下“中國公民張金發(fā)”的人,另一個叫丹泊,是四川阿壩州的一名記者,也是羅老的向?qū)е?,爬雪山、過草地,他陪伴羅老走完了長征路上最危險的那段路。那么,這兩個人到底是否真實存在,能不能找到,經(jīng)過多方聯(lián)系,丹泊首先被我們聯(lián)系上了,而張金發(fā)由于沒有聯(lián)系方式,遲遲未果,最后經(jīng)過與當?shù)嘏沙鏊?lián)系,確認井前村確實有一個叫張金發(fā)的人,于是,我們節(jié)目組派出兩路記者趕往江西于都和四川阿壩進行實地采訪。而為了給羅老一個驚喜,這兩路記者的采訪,我們都沒有預先告訴羅老,這也為訪談現(xiàn)場激發(fā)出羅老的真情實感埋下了一個大大的伏筆。
三、如何將情感故事植入節(jié)目中
人物故事可以預設,但要想在節(jié)目中生動地表達出來,就要看節(jié)目策劃方案是否精準到位和主持人的現(xiàn)場訪談駕馭能力。從前往北京拜訪羅老,到節(jié)目正式錄制,只有短短的十多天時間,期間還要前往江西和四川采訪,可謂是時間緊、任務重。為了完成這個看似艱難地任務,我們幾乎天天碰頭商量,然后修改節(jié)目架構,在一次次的修改中,節(jié)目的架構也逐漸地清晰起來。
首先,我們必須要講述羅開富自己的故事。他一路走來,經(jīng)歷了無數(shù)的磨難,從一個148斤的壯漢一度減到了98斤,羅開富又是憑借著怎么樣的意志堅持了下來。訪談中,羅老還講述了重走長征途中三次流淚的故事,第一次是在烏江邊,他因為腿骨折、發(fā)高燒,擔心自己的身體無法堅持走下去,流了淚;第二次是在走出那段沼澤地之后,想到自己沒能帶出一根紅軍的遺骨而自責,流了淚;第三次是在完成草地穿越之后,黨中央發(fā)來賀電,這讓他留下了感動的淚水。在聆聽了羅老感人至深的講述時,現(xiàn)場好多人都為之動容。而羅老的三次流淚為什么能打動人心?作為成長于和平年代的我們來說,對于紅軍長征只能從書本或者電影電視中去了解,但是對理想的堅持和對信仰的追求從來都沒有過刻骨銘心的感受,而面對一位老人近似哽咽的講述,我們的心靈可以說是真正地受到了一次洗禮。
其次,我們必須要講述長征沿途百姓與紅軍之間的魚水之情。節(jié)目一開始,我們就講述了“半條被子”的故事,對于現(xiàn)在的我們來說,半條被子不算什么,但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三位紅軍姑娘才只有一條御寒的被子,卻在借宿后剪下半條送給村民,半條被子雖小,但故事的意義卻是非常之大。它在告訴我們,共產(chǎn)黨領導的紅軍是人民的軍隊,無論前路多么艱險,人民的軍隊始終與百姓同甘苦,心連心。
節(jié)目還選取了“鹽巴的故事”,講述的是紅軍在遵義會議前夜渡烏江的事,當時,敵人為了防止紅軍渡過烏江,將沿途百姓的船全部沉入了江里,紅一方面軍二師四團的團長耿飚和政委楊成武兩位將軍就帶著偵察兵去江邊找老鄉(xiāng),讓他們幫助把沉船打撈起來,那天正好下著雪,看到兩位老鄉(xiāng)衣著單薄,就把身上的棉襖脫下來給他們披上,還把隨身帶著的鹽巴送給了他們。其中一位老鄉(xiāng)叫周世昌,后來被羅開富尋訪到了,他說,把比金子還貴的鹽巴給他們,這一定是一個好兵,于是,老鄉(xiāng)們把沉船打撈起來,這為決定紅軍命運的遵義會議的召開贏得了時間。然而,五十年后,烏江上九個渡口都沒有建起一座橋,有個渡輪還四不開:枯水不開、漲水不開,夜里不開,壞了不開。
這篇報道見報后,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三年后,時任全國人大副委員長耿飚在一次會議上見到正在采訪的羅開富時,把他叫過去,因為當時會議馬上就要開了,邊上的陳慕華副委員長就問:“干嘛這么著急”,耿飚當時告訴陳慕華:“老百姓的事能不急嗎”?因為他要告訴羅開富記者:“烏江江界河渡口的橋快建好了?!彼裕暱倳浽诩o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說:“一個不記得老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中國共產(chǎn)黨之所以能從最艱難的歲月中走過來,正是因為有著我們黨和老百姓之間那份心心相連的感情。
第三,我們必須要講述的是羅開富與沿途向?qū)еg的患難與共之情。紅軍長征兩萬五千里,為了躲避敵人的窮追猛打,走的大都是小路,其艱難程度可想而知。而羅開富當時走的就是紅軍長征的原路,經(jīng)常要翻山越嶺,風雨無阻。很多時候要與向?qū)б黄鸾?jīng)歷生死的考驗,特別是在途徑草地的腹心地帶時,羅開富和九名向?qū)б欢壬硐菡訚刹铧c兒出不來,最終,壯族同胞丹泊抓住牦牛尾巴爬上了岸,然后把其他人一個個救了上來。所以,羅老說他與丹泊共同經(jīng)歷了生死的考驗。通過這些故事的講述,就是要告訴當代人,紅軍長征那么艱難都走過來了,我們還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還有什么可以抱怨。
如何讓節(jié)目更加出彩,讓節(jié)目在結尾再次達到高潮。節(jié)目組可謂是煞費苦心,就在節(jié)目錄制的前一天晚上,我們決定把張金發(fā)從江西請到節(jié)目現(xiàn)場來,于是,我們玩起了1000多公里的心跳。由于路途遙遠,張金發(fā)也終于在晚上九點趕到。由于預先沒有告知羅老,當張金發(fā)出現(xiàn)在他面前時,他內(nèi)心珍藏了三十多年的那份患難與共的情誼一下被激發(fā)出來了,當兩位老者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時,我們懸著的心終于落了地,感覺到那近二十天的星夜兼程也是值得的。
最后,我想引用業(yè)內(nèi)的一句話:好記者要用心講述好故事,用情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