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剛
摘 要:榆尺蠖是是植物生長中最常見到的一種害蟲,其主要以植物的幼芽和幼葉為食物,對植物的正常生長有著嚴重的影響。一旦在植物中發(fā)現(xiàn)榆尺蠖,輕則導致植物發(fā)育矮小,重則會直接造成植物的死亡。針對這一情況,下文作者對榆尺蠖生物學特征及其防治措施進行說明和闡述,以供參考。
關(guān)鍵詞:榆尺蠖;生物學特征;防治措施
一、榆尺蠖的定義
榆尺蠖又名春尺蠖,是鱗翅目尺蛾科生物的一種,這種害蟲在我國存在范圍較廣,且不受區(qū)域的限制,其外形近似于毛毛蟲,但身體多刺,對楊樹、柳樹以及果樹等的威脅較為嚴重。這種害蟲在春季時會進行幼蟲的孵化,其在生長過程中,大多都是以植物的幼芽為食,長得稍大一些后,其會以植物的葉片為食物,繼續(xù)生長和繁殖,嚴重時其會將整株植物的葉片全部啃食干凈,影響植株的正常生長,甚至導致植株的死亡。在2000年左右,通榆縣就曾發(fā)生過一次大規(guī)模的榆尺蠖災(zāi)害,使得該區(qū)內(nèi)大面積的黃榆林遭到破壞,造成了嚴重的生態(tài)失衡現(xiàn)象。而為了有效的降低該蟲害的影響,就要對榆尺蠖的生物學特征進行充分的了解和和掌握,從而有針對性的利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將蟲害的威脅進行控制,保證林木的正常生長。
二、榆尺蠖的形態(tài)特征
1.成蟲。榆尺蠖通體為灰褐色。其中雌性成蟲的身體長9到16毫米,無翅,觸角呈絲狀,且在其背部會有著密密麻麻的黑刺成排排列,刺尖相對比較圓滑頓挫,臀板凸起并附有黑刺;而雄性的成蟲正常情況下要比雌性的身體長1到2公分,如果在翅展狀態(tài)下,其身體的長度可到近30毫米左右,其觸角呈羽狀。雄性成蟲的前翅是灰褐色或者黑褐色的,有三條褐色的波狀橫紋。
2.卵。蟲卵的長度不足1毫米,成橢圓形,其顏色會隨著不同時期而有所改變,在初期時是灰綠色,之后逐漸的過度到黃褐色,在孵化之前會變成黑紫色,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澤,同時在蟲卵上會看到比較整齊的刻紋。
3.幼蟲。比較老熟的幼蟲其身體長度可達到20到40毫米左右,且在其生長的過程中,身體的顏色會由黃綠色逐漸的變成灰褐色,在幼蟲腹部的兩側(cè)會長出一個類似于瘤狀的凸起,腹線多為白色、氣門是淡黃色。幼蟲在爬行覓食過程中,是以弓字形前進的,覓食時,后腳會努力的抓住樹葉,利用千足和口進行活動。
4.蛹。蛹的長度相差較大,8毫米到20毫米的都有,其通體成棕褐色,臀棘呈刺狀,還會存在兩個分叉。
三、榆尺蠖的生活習性
榆尺蠖在每個區(qū)域內(nèi)每年都會繁殖一次,其蛹會埋在土層里,次年三月隨著地表溫度不斷的升高,其成蟲將會開始羽化出土,一般情況下,雄性的成蟲會比雌性成蟲造出土一兩天,且夜間出土的數(shù)量要明顯的高于白天的數(shù)量。通過實際的觀察可以看出,榆尺蠖成蟲出土的時間大多會持續(xù)20天左右,尤其是在三月中旬這段時間內(nèi),其出土的數(shù)量最多。這些剛剛出土的成蟲,白天并不會有很多的動作,基本上就是在枯葉或者雜草中靜伏,而其中比較成熟的成蟲還會選擇在開裂的樹皮縫或者干裂的樹枝中隱藏。
在出土后的一個星期內(nèi),榆尺蠖便開始產(chǎn)卵,不過其產(chǎn)卵的時間也不會在白天,大多都是在黃昏時刻。通常情況下,雌性榆尺蠖的一次產(chǎn)卵的數(shù)量可以達到百粒不等,呈塊狀排列分布,初期卵的顏色為淡黃色,之后逐漸的會變成乳白色、灰褐色,在孵化之前會變成天藍色。其產(chǎn)卵時間可達半個月之久。筆者通過對榆尺蠖產(chǎn)卵情況的觀察和分析得知,如果外界的溫度達到6攝氏度左右,那么雌性成蟲的產(chǎn)卵時間為3月中旬的三天內(nèi),其產(chǎn)卵量在總產(chǎn)卵量的六成以上。如果溫度過低,其產(chǎn)卵時間將會不斷的被延長。
榆尺蠖的蟲卵其孵化的時間大多是在每年的三月底或者4月中旬左右,孵化的時間大約為10天。其孵化率也會隨著當年氣候的變化而有著一定的改變。在孵化過程中,如果發(fā)現(xiàn)其中存在干癟狀的蟲卵,則表示里面的蟲體已經(jīng)死亡,無法進行有效的孵化。
對于孵化出來的幼蟲,其會自行爬到樹枝的小枝頂部進行幼芽的取食,由于剛孵化出來的幼蟲其自身的耐饑能力比較薄弱,如果2天內(nèi)還未有充足的食物補給,將很難維持其生命。榆尺蠖的幼蟲成長分為5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生長時間大多都在一星期左右。初期階段的幼蟲其食量并不大,而隨著不斷的長大,相應(yīng)的食量也在不斷的增加,而5齡左右的榆尺蠖是危害最為嚴重的階段,這個時間內(nèi),其食量劇增,對植物的影響最大。
榆尺蠖的幼蟲在樹上覓食時,一旦受到驚嚇,會吐絲下垂,利用風力的作用不斷的飄向另一棵樹內(nèi)繼續(xù)覓食。該種害蟲在進入夏季后,老熟幼蟲就會回歸到土層中,直到來年的春季再出來。此外,幼蟲在入土之前,還會分泌一種液體,使周圍的土層硬化,從而形成一個堅固的結(jié)構(gòu),方便自己的掩埋。根據(jù)實際的觀察數(shù)據(jù)顯示,蛹在土層內(nèi)通常會圍繞植物周邊進行分布,其深度可以達到30厘米左右,且在其越冬的時間內(nèi),其死亡率相對較低。
四、榆尺蠖危害的防治措施
1.提升林間撫育的力度。在榆尺蠖越冬過程中,可以采用機械撫育的方式,將深埋在土層中的蛹暴露到土層上,利用低溫或者干燥的環(huán)境使榆尺蠖死亡,從而有效的緩解次年其對植物的危害。
2.黑光誘殺。該種方式實在4月上旬期間內(nèi),在林間懸掛黑光燈,對成蟲進行誘殺,降低成蟲的成活幾率。
3.束草誘殺。該方式也是在4月上旬階段中,主要是在根部樹干位置纏繞草繩,將成蟲引誘出來進行潛伏產(chǎn)卵,之后再將草繩解下焚燒,達到滅蟲的效果。
4.阻隔捕殺。其主要是利用塑料薄膜支撐起長短相同的寬長條,之后將其纏繞在樹干的周圍做成裙子狀,從而有效的阻隔成蟲上樹產(chǎn)卵,之后再人為對樹下的成蟲進行捕殺。
5.無公害化學防治。顧名思義,其是通過化學藥物的噴灑來達到防治蟲害的效果。其在噴灑過程中,如果遇到榆尺蠖的初發(fā)期,則要加大化學藥劑的藥量,以減少病蟲害對植物的威脅。
五、結(jié)語
榆尺蠖對于植物生長的危害較為嚴重,是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shè)中必須重點關(guān)注的蟲害問題之一。在治理過程中,要對蟲害的生物習性進行充分的了解,這樣才能選擇有效的防治措施,確保植物的正常生長。
參考文獻:
[1]苗鳳才.榆尺蠖生物學特性及防治技術(shù)[J].吉林林業(yè)科技,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