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花,丁新紅*
(江蘇省無錫市第二人民醫(yī)院血液科,江蘇 無錫 214000)
重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1](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 Injection,特比澳)是刺激巨核細胞生成和分化的內源性細胞因子,可升高血小板數(shù)目。臨床應用于血小板低于50×109/L的患者。該藥品療效顯著,但皮下注射時會發(fā)生局部疼痛、皮下血腫,增加患者的痛苦。筆者對皮下注射特比澳的方法進行了改進,取得了良好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選擇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科住院接受特比澳治療的患者127例,男70例,女57例,年齡27-68歲,原發(fā)病種類(按臨床診斷或病理結果)包括血小板減少癥,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排除注射血小板生成素低于7d者。所有患者按照日逢單逢雙分為對照組(n=68)和實驗組(n=59),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經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行常規(guī)皮下注射法。注射部位:上臂或腹壁。操作者左手繃緊患者皮膚,右手持注射器以食指固定針栓,針頭斜面向上與皮膚呈30°-40°,快速刺入針頭的1/2-2/3,消瘦患者注射時捏起注射部位皮膚。抽吸無回血,即可推注藥液。注射完畢,用消毒棉簽輕按針刺處,快速拔針,終末處置用物。注意事項:穿刺及拔針時快,推注藥液時慢。
1.2.2 實驗組行改良式皮下注射法。注射部位為腹壁:患者取平臥屈膝位,注射點在左右腹壁的前外側或后外側皮下組織內[2](臍周5cm以外),由患者捏起注射部位皮膚形成褶皺10s,護士右手持注射器以食指固定針栓,垂直刺入皮下組織,回抽無回血,左手緩慢推注藥液,右手食指固定針栓并緩慢轉動針筒,注射完畢后停留10s再拔針,用棉球按壓穿刺點20min左右,不可揉搓。注意事項;注射由經過專業(yè)培訓的N1-N3級護士進行,注射時回抽無回血后先緩慢推注0.2ml后再轉動針尖,針尖順時針或逆時針方向緩慢轉動,1ml藥液以4點方位、總量的1/4緩慢推注,注射同時邊詢問患者的感受,以此來控制調節(jié)推注藥液的速度。兩組患者均連續(xù)治療7d,1次/d。
(1)采用NRS疼痛評估法統(tǒng)計兩組患者護理后的NRS評分。(2)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應用SPSS 11.5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疼痛評分及護理滿意度比較(±s)
組別 NRS評分 護理滿意度(%)對照組(n=68) 4.11±1.35 86.39±5.23試驗組(n=59) 1.86±0.99 94.44±2.31 t 10.554 -10.914 p p<0.01 p<0.01
隨人民生活水平和醫(yī)療護理技術的提高,患者對于舒適護理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疼痛護理被提升到護理發(fā)展的前沿,筆者認為減輕注射引起的疼痛也是提高患者舒適度,滿意度的重要舉措,因此,針對血液科病人皮下注射特比澳的方法進行了探討。
有研究表明旋轉式皮下注射方法[3]有利于藥物的擴散與吸收,減輕藥物的刺激,避免局部腫脹及疼痛不適;高潔[4]等用捏起腹壁皮膚形成褶皺垂直進針緩慢推注40s、停留5-6秒迅速拔針的方法可明顯降低皮下出血發(fā)生率;宋小波[5]皮下注射完畢后需在針眼處用手壓住棉球做大面積按壓20-30min,道明了注射要領。筆者在研究時發(fā)現(xiàn)不管哪種注射方法,患者局部皮膚都有不同程度的皮下出血,這可能與護士操作不規(guī)范有關,鑒于特比澳適用于血小板低的患者,因此不排除因血小板低而引起的皮下出血,對于既能減輕疼痛,又可減少皮下出血的注射方法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