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理解作者的基本觀點。
過程與方法:揣摩文中所舉事例,體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利用所學知識指導學生進行課外文字鑒賞;培養(yǎng)學生閱讀、寫作的嚴謹態(tài)度。
二、教學重點:理清全文的脈絡結構,體會咬文嚼字的重要性
三、教學難點:提高學生學習文藝評論的興趣,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四、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五、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感悟漢語的獨特神韻和深厚意蘊。選擇這篇文章目的在于使學生能夠體會斟酌文字與精微準確地傳情達意之間的重要關系,從而自覺養(yǎng)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確嚴謹的語文學習習慣。
六、教學內容
(一)激趣導入
1.新課導入:明朝時有一位京官姓錢名宰,有天上早朝時可能遲到了,挨了批評,心想,在皇帝眼皮底下為官真累,回家后發(fā)牢騷寫了一首詩:
四鼓鐘聲起穿衣, 午門朝見尚嫌遲。
何時得遂田園樂, 睡到人間飯熟時。
本是在家發(fā)發(fā)牢騷,沒想到這事傳到皇上的耳朵里,皇上不高興了,于是,第二天上早朝時,在處理完公務后,皇上特意說起了這件事,皇上說:“錢愛卿,聽說你昨天寫了一首詩,詩寫得不錯,但如果改動一個字,這詩就更好了?!贝蠹覄觿幽X筋,猜猜皇帝改了哪個字?
皇上說:“將‘嫌字改成‘憂字就更好了。”
問題一:同學們說一說,“嫌”改為“憂”,有何變化?
“嫌”字明顯有發(fā)牢騷之意,我起這么早來上早朝,皇上你還嫌我來遲了;換成“憂“字境界全變,起這么早上朝都擔憂來晚了,簡直是一位勤勤懇懇、兢兢業(yè)業(yè)的公仆了。
可見,一字之易,境界全變,所用詞語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同,所以我們在說話寫文章的時候要字斟句酌,用朱光潛先生的話說,就是要“咬文嚼字”。
2.介紹作者:朱光潛(1897~1986),現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筆名孟實,安徽省桐城縣人。朱光潛早年曾在桐城派古文學私塾中讀書,舊學功底很深。他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第一部系統(tǒng)論述西方美學歷史的著作,其美學理論在當代美學流派中自成一派,影響很大。主要著作有《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談修養(yǎng)》《詩論》等。
(二)整體感知
1.問題二:刪掉例子來讀文章,找出其中旗幟鮮明表達作者主張的句子。注意文中總結性的段落,找出與觀點呼應的句子。
2.巧用關聯詞語,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從而把握行文思路。
問題三:你能否根據文體特點,為這幾句話加上一些關聯詞語,從而概括出文章的主要思想,并且借此理清行文思路。
(三)新課研讀
1.問題四:再讀課文,看看作者例舉了哪些事例,給每個事例加一個小標題
2.示范探究郭老改字的示例
問題五:第一組例子,關于“你是”“你這”“你有”,朗讀體會有怎樣的不同?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不論“是”怎么好,“這”字表現力都好一些。雖然只改變了一個字,但是句式已經變化;而且“你這……”“你這……”表示堅決的判斷、極端的憎惡、強烈的情感,“你是”不帶情感判斷。
3.學生分組探究其他幾個事例
把學生分為四組,老師提示探究的問題,要求學生圍繞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得出結論,并談談由此獲得的啟示,然后每組選派一名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以下為預設要點。
⑴李廣射虎組。
問題六:對《史記》李廣射虎一段的改寫,作者是否贊成王若虛拿走“三塊石頭”?為什么?
我們能理解作者的觀點,但必須補充一些“情境”材料,因為這里不可以僅用“意味”“情感”來解釋。李廣射“虎”,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之中的,這種情境造就了他的“激變能力”以千鈞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沒鏃”,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記“終不能復入石矣”。因此這段內容,只可保留原貌,不可刻意簡潔的。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繁簡不同,不同意味。
啟示:文字是否精煉,不是以字數多少為標準,應該以能否準確表現事物特點、準確表情達意為根本。司馬遷的文字確實做到了劉勰所說的“字不得減”,王若虛的刪改使原文的“味”全沒了。古人有“用墨如潑”與“惜墨如金”兩種用筆的方法,所以什么時候“潑”,什么時候“惜”,寫作時可要斟酌一番。
⑵賈島吟詩組。
問題七:“僧推月下門”一句的推敲,“推敲”了一千多年了,還有味道嗎?世人與作者就“推敲”的用法是否一致?你從中得到怎樣的啟示?
作者發(fā)常人所未發(fā),不走舊路,不恭維定論,獨抒新見,分析了“推”的妙處。他認為哪一種境界是詩人當時所要說的而且與全詩調和的就用哪一個字。用“推”或用“敲”表達各自不同的意境。
推——步月歸寺——冷寂場合;敲——月夜訪友——熱鬧場合。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教師小結:以上部分舉了三個例子分別說明句式不同、繁簡不同、字眼不同,意味和意境也不同,從而證明分論點一:文字與情感有密切的關系。
⑶蘇軾寫詩組。
問題八:對《惠山烹小龍團》三、四兩句的剖析讓你產生怎樣的聯想?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蘇軾的《惠山烹小龍團》中,“天上小團月”其實就是“小龍團”茶。正是因為蘇軾善用字的聯想意義,把“明月照著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點共同的清沁肺腑”的感覺聯起來,從而使詩句在不即不離、若隱若現之中,顯得豐富,比直接說更有韻味。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兩句詩想象當時那種場景:夜晚,月影朦朧,在山間泉水旁,詩人和好友在那品茶、賞月,十分之怡然自樂。這就是點鐵成金。
結論:善用聯想,豐富意蘊。
⑷套板反應組。
問題九:產生“套板反應”的弊端表現在哪些方面?對你有怎樣的啟示?
明確:①和創(chuàng)作的動機是仇敵。②引不起新鮮而真切的情趣。善用:意蘊豐富、點鐵成金(正面)。濫用:套板反應、毫無新意(反面)。
結論:遠離套板,陳言務去。
啟示: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要有獨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創(chuàng)新,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