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帥
摘 要:“君子”一詞,始建于先秦典籍,發(fā)展于孔子,在《論語》一書中,“君子”一詞共出現(xiàn)107次之多,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范式。千百年來,君子人格已成為中華民族萬千仁人志士畢生追求的理想人格目標(biāo)?!妒酚洝芬粫耐辛颂饭木永硐搿9苤?,恰是司馬遷心中君子賢相的典范。本文以《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的事跡為突破口,探討太史公心中君子儒相的特征。
關(guān)鍵詞:《史記》;君子觀;管仲
管仲,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經(jīng)濟(jì)家之一,相齊四十年,輔佐齊桓公改革內(nèi)政、振興經(jīng)濟(jì)、富國強(qiáng)兵,建立了一統(tǒng)天下的大業(yè),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對后世有著廣泛而又深遠(yuǎn)的影響?!妒酚洝菲呤袀鳎豆荜塘袀鳌窞榈诙?,管仲之地位,在太史公心中可見一斑。管仲才華出眾,位尊權(quán)高,政績斐然,為齊國的繁盛強(qiáng)大做出了空前絕后的突出貢獻(xiàn)。管仲是太史公所欽慕的“倜儻非常之人”,本文以管仲為例,探討太史公心目中“君子”的形象。
一、“君子”釋義
“君子”一詞,廣見于先秦典籍?!兑捉?jīng)》《詩經(jīng)》《尚書》等已經(jīng)廣泛使用“君子”一詞。最初的君子,主要意思是“君”。主要是從政治角度立論的。“君”,從尹,從口?!耙?,表示治事,“口”,表示發(fā)布命令。合起來的意思是:發(fā)號施令,治理國家?!对娊?jīng)·谷風(fēng)之什·大東》:“君子所履,小人所視?!笨追f達(dá)《詩經(jīng)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引其道,小人則供其役?!薄洞呵镒髠鳌は骞拍辍罚骸熬觿谛模∪藙诹?,先王之制也?!贝颂幘?、小人,仍著眼于地位而非道德品質(zhì)。最初是貴族在位者的專稱,與士以下的庶民百姓的“小人”相對稱。后來“君子”逐漸從身份地位上的概念演變?yōu)榈赖缕焚|(zhì)的內(nèi)涵,成為代表個(gè)人品格高下的名詞。如“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君子”一詞正式被作為一種理想的人格范式提出來的人,當(dāng)屬孔子,而“君子”之風(fēng)也隨之被孔子所大力倡導(dǎo)。這從儒家經(jīng)典中可以得到有力的證明。如《尚書》中出現(xiàn)七次,《周易》中出現(xiàn)十九次,《詩經(jīng)》中出現(xiàn)一百八十次,《論語》一書中,“君子”一詞也出現(xiàn)107次之多,而孔子對于君子的論述,不僅限于“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圣人”等,都與“君子”相關(guān)??鬃訉Α熬印钡娜烁窬辰缫?guī)定得非常高,僅次于可望而不可即的圣人?!笆ト?,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君子者,斯可矣?!彪m然孔子也講圣人,但是在孔子看來,圣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而君子卻是人們可以通過不斷加強(qiáng)修養(yǎng)而無限接近的理想化人格。
探討《史記》中的君子觀,首先還要從太史公的《報(bào)任安書》說起。他說:“修身者,智之府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與者,義之符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笨梢姡谔饭男闹?,君子要“修身、愛施、正取、知恥、立名?!敝挥芯邆淞诉@幾種品質(zhì),方能位列君子之林。
在《史記·管晏列傳》中,管仲恰是太史公心目中君子的典范。
二、《史記》中以管晏為例的君子范式
(一)修身立志,知恥后勇——君子的人格和品格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也,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大凡成就大事者,均要經(jīng)歷一段郁郁不得志的時(shí)期。他們在逆境中成長,強(qiáng)大起來,建立功名,名流萬世。
司馬遷心目中的君子,既要有高潔的人格,有善于加強(qiáng)自我修養(yǎng)的自覺,更要有知恥后勇、忍辱奮發(fā)的精神。俗話說“大丈夫能忍天下之不能忍,故能為天下之不能為之事?!惫苤僭谏砭右沃埃瑯咏?jīng)歷過一段異常艱難的時(shí)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shí)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shí)也。”借管仲之口,我們可知管仲在發(fā)跡前曾遭遇過各種各樣的挫折。不僅貧困潦倒,還曾因?yàn)槭谭罟蛹m而被囚禁。盡管遭受了種種挫折、但他依然能夠不屈不撓地堅(jiān)持對理想與人生價(jià)值的追求,困頓的經(jīng)歷不僅沒有擊垮他,反而磨煉了他的意志,激發(fā)了他的斗志,使他能夠更加堅(jiān)韌不拔、鍥而不舍地追求自己的理想。
(二)愛施以仁——君子的智慧和修養(yǎng)
1.知人善任,任人唯賢
《刺客列傳》中豫讓曾感慨:“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并以“伏劍自殺”的自我了結(jié)方式親身踐行了這句箴言。《范雎蔡澤列傳》引侯嬴語:“人固未易知。知人亦未易也?!?。士只有遇見知己,才有用武之地。恰如千里馬之遇伯樂,才能放聲嘶鳴??梢姟安畼贰睂Α扒Ю锺R”的重要性。但古語有云:“千里馬常有,而伯樂卻不常有。”自古有才之士被埋沒,一腔熱血難以揮灑,終成千古悲劇之例比比皆是,因此,知人善任也成為太史公理想中君子的品質(zhì)。自身的遭際,更令太史公對先賢傳聞中的“伯樂”更加傾慕?!豆荜塘袀鳌分袑苤偃斡萌瞬诺氖论E沒有提及,但從管仲對鮑叔感遇之恩的大段論述,可見他對鮑叔的感激之情。鮑叔認(rèn)準(zhǔn)管仲是人才,對管仲能夠揚(yáng)長弊短、知人善任,為管仲后來治理國家鋪平了道路。而管仲能將這種知人善任的品質(zhì)推己及人,在成為“萬人之上”的宰相后,他同樣能夠任人唯賢,提拔人才。管仲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提出了“任其所長,不任其所短”的人才原則,即揚(yáng)長避短、用其長處而不求全責(zé)備。在管仲的舉薦下都能各盡其才,在適合的職位發(fā)揮自己的才能。這種人才戰(zhàn)略很快就收到了成效,“五年,諸侯附?!?/p>
2.知恩圖報(bào),善待朋友
鮑叔牙對朋友有恩有義,管仲對鮑叔牙更有仁有愛?!妒酚洝す荜塘袀鳌份d:“鮑叔既進(jìn)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惫苤賹︴U叔牙之仁愛表現(xiàn)為他身為齊相,使鮑叔牙及其家族長期成為齊國的重臣。鮑叔的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往往都成為有名的大夫,這種十幾代人顯貴于朝的情況在封建社會是不多見的。《韓詩外傳》中還記載了一則感人的小故事:昔鮑叔有疾,管仲為之不食、不納漿;寧戚患之,管仲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士為知己者死,馬為知己者良;鮑子死,天下莫吾知,安用水漿?雖為之死,亦何傷哉!”鮑叔病重,管仲為之茶飯不思、憂愁至極,甚至情愿追隨鮑叔而去,可見管仲對鮑叔牙之真情摯意。
(三)對祖國深沉的愛
《管子·大匡》載:齊僖公生公子諸兒、公子糾、公子小白。齊僖公使鮑叔牙輔佐公子小白,使管仲、召忽輔佐公子糾。鮑叔牙以為公子小白繼國無望,稱疾不出。管仲、鮑叔牙、召忽三友于是聚集在一起探討了當(dāng)時(shí)國家的形勢,并且對如何盡忠主上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召忽認(rèn)為:“百歲之后,吾君下世,犯吾君命,而廢吾所立,奪吾糾也,雖得天下、吾不生也?!惫苤賱t說:“夷吾之為君臣也,將承君命,奉社稷,以持宗廟,豈死一糾哉?夷吾之所死者,社稷破,宗廟滅,祭祀絕,則夷吾死之;非此三者,則夷吾生。夷吾生則齊國利,吾死則齊國不利?!闭俸稣J(rèn)為盡忠是“委質(zhì)為臣”,為公子糾一人而生而死;但管仲則認(rèn)為盡忠不是愚忠,不是對公子糾一人負(fù)責(zé),而應(yīng)該是以齊國社稷為重,與齊國的興衰同生同亡,可見管仲“唯社稷論”的觀點(diǎn)。正是基于這樣開闊的人生抱負(fù),管仲才有“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的博大胸襟,才能忍受種種恥辱,以齊國安危和大局為重,最終助桓公成就霸業(yè)。
(四)正取義予,建功立名——君子的終極境界
太史公將管仲置于極重要之位置,原因在于管仲作為政治家,以追求國富民強(qiáng)為己任,行大義而不拘小節(jié)。管仲任相為齊,不僅達(dá)成了人生抱負(fù),自我價(jià)值也得到了實(shí)現(xiàn)與肯定,達(dá)到了建功立名的最高境界?!肮苤俑粩M于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財(cái)富堪比公室,他有三座供游賞之用的高臺樓宇,又有供放置酒器之用的桌臺,而按《禮》規(guī)定,這些是諸侯才能擁有的東西,但齊國人并不認(rèn)為他奢侈。說明齊國人包括桓公在內(nèi),都認(rèn)為這些是管仲應(yīng)得的。
管仲最終依靠自己的曠世之才,為自己爭取了應(yīng)得的利益,也助齊桓公確立了稱霸中原的事業(yè),建立了萬古流芳的美名,達(dá)到了太史公所說的君子的極致境界。金景芳先生說:“齊桓公被稱為五霸之首。這有兩重含義,一是說他最先稱霸;二是說他的霸業(yè)最為顯赫。”桓公的千秋偉業(yè)離不開管仲的英明輔佐,甚至于這種影響一直延伸到桓公去世后的春秋戰(zhàn)國時(shí)代。太史公說:“齊中衰,管子修之,設(shè)輕重九府,則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歸,位在陪臣,富於列國之君;是以齊富彊至於威、宣也?!笨梢姽苤僦绊?。
參考文獻(xiàn):
[1][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2]周振甫譯注.詩經(jīng)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306.
[3]中國孔學(xué)史.羅安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93.
[4]李夢生撰.左傳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75.
[5]李民,王健撰.尚書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313.
[6]楊伯峻譯注.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73.
[7]鐘基,李先銀,王身鋼譯注.古文觀止[M]北京:中華書局, 2011:353.
[8](春秋)管仲著,劉柯,李克和譯注.管子譯注[M] 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2003:210.
[9]馬骕著.二十五別史[M]濟(jì)南:齊魯書社, 2000:907.
[10](漢)劉向編著.說苑譯注[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216.
[11]金景芳著.中國奴隸社會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