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強
(鄧州市人民醫(yī)院骨三科,河南 鄧州 474150)
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及后外側植骨在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治療中的應用較為廣泛[1],然而有關兩種植骨方案對其臨床療效及椎體矯正效果的影響尚存在一定爭議。因而筆者于本文展開臨床對照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以2013-05-2015-05我院收治的78例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患者為對象,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39例,對照組男、女各20、19例,年齡 18-60歲,平均(45.21±5.07)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傷、重物砸傷各10、11、18例;骨折類型:T11、T12、L1、L2各 5、15、11、8 例。研究組男、女各21、18 例,年齡 20-58 歲,平均(44.98±4.99)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高處墜落傷、重物砸傷各12、10、17例;骨折類型:T11、T12、L1、L2各 6、15、12、6 例。兩組患者上述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相較,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俯臥位,氣管插管全麻術成功后,將傷椎及上下各一傷椎暴露,分別于上、下椎體的兩側椎弓根擰入螺釘,并安裝連接棒,進行撐開復位。經X線檢查復位情況,對于神經壓迫者,在突入椎管骨塊前方椎體嵌入L形骨塊擊平器進行復位,以解除脊髓壓迫。①對照組實施后外側植骨術治療,減壓后及時清掃橫突外表小關節(jié)和肌肉周圍關節(jié)囊,并給予自體骨行后外側植骨。②研究組采用椎弓根行椎體內植骨,在椎體鉆孔時沿著傷椎兩側將椎弓根鉆孔形成骨道,取患者自體骨,通過植骨漏斗制作自體骨成骨粒,植入椎體內部,打壓夯實。
①比較兩組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及住院時間。②術后兩組椎體矯正效果[椎體間隙高度、椎體壓縮率、Cobb角。③術后兩組視覺模擬評分(VAS)變化。④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
選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和處理,計數(shù)資料采取率(%)表示,計量資料(±s)表示,組間對比進行x2檢驗和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研究組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均顯著少于對照組,住院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s)
組別 手術切口(cm)術中出血量(mL)術后引流量(mL) 住院時間(d)研究組(n=39) 63.30±8.90 96.49±21.28 15.59±5.28 9.59±1.48對照組(n=39) 75.10±9.19 123.50±31.89 23.52±7.39 12.09±1.79
2.2 椎體矯正效果 與術前相較,術后7 d、術后2年兩組椎體間隙高度明顯升高,椎體壓縮率、Cobb角明顯降低(P<0.05);但與術后7 d相較,術后2年對照組的椎體間隙高度、椎體壓縮率、Cobb角均有明顯的矯正度丟失現(xiàn)象,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研究組則未見明顯矯正丟失現(xiàn)象(P>0.05)。見表2。
表2 術后兩組椎體矯正效果比較(±s,n=39)
表2 術后兩組椎體矯正效果比較(±s,n=39)
注:與同組術前相較,均①P<0.05;術后2年與對照組相較,均②P<0.05。
組別 時間 椎間隙高度百分比(%)椎體壓縮率(%) Cobb 角(°)研究組術前 37.48±5.52 48.23±10.36 20.33±4.76術后 7d 98.79±6.51① 3.80±1.40① 5.10±1.10①術后 2 年 96.15±8.59①② 8.90±2.51①② 6.10±1.76①②對照組術前 37.46±5.60 47.98±10.40 21.08±4.92術后 7d 97.75±6.07① 3.98±1.55① 6.18±1.20①術后 2 年 82.54±6.81① 11.94±3.88① 10.54±2.56①
2.3 VAS評分變化 術前兩組VAS評分相較無明顯差異(P>0.05);術后兩組VAS評分明顯降低,且研究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2.4 并發(fā)癥比較 術后研究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術后兩組VAS評分變化(±s,n=39)
表3 術后兩組VAS評分變化(±s,n=39)
注:與同組術前相較,均①P<0.05;術后與對照組相較,均②P<0.05。
組別 術前 術后1個月 術后2個月 術后3個月研究組 5.24±1.16 2.92±0.70①② 2.04±0.46①② 1.12±0.40①②對照組 5.19±1.18 3.11±0.85① 2.91±0.68① 2.01±0.58①
表4 術后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例數(shù)(%)]
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的治療以固定、脊柱復位和手術減壓以及確保患者術后正常生活能力等為主要目標。長期臨床實踐表明,由于暴力作用導致椎體皮質骨斷裂及移位,最終松質骨出現(xiàn)壓縮,雖椎體的椎弓根釘復位作用通過前后縱韌帶和椎間盤纖維環(huán)的牽拉幫助斷裂皮質骨復位,然而松質骨因無法重新膨脹而出現(xiàn)復位的傷椎空殼[2]。因此,常規(guī)椎弓根固定系統(tǒng)僅對椎體爆裂性骨折起到短暫的撐開和維持作用,較難使傷椎骨缺損自行愈合。早期曾娘華[3]等學者研究表明,后外側植骨融合術對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后路固定術后椎體矯正的保持具有積極臨床意義;而王明遠[4]研究中指出經椎弓根椎體內植骨治療脊柱胸腰段爆裂骨折較后外側植骨術的臨床療效更為顯著,更適于臨床推廣應用。
筆者分別選用后外側植骨術和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治療胸腰段脊柱爆裂性骨折,結果顯示,研究組手術切口、術中出血量、術后引流量明顯少于對照組,而住院時間明顯縮短、且近期疼痛VAS評分也顯著低于對照組,雖與術前相較,術后7 d、術后2年兩組椎體間隙高度明顯升高,椎體壓縮率、Cobb角明顯降低,但與術后7 d相較,對照組術后2年均有不同程度的矯正度明顯丟失,而研究組的矯正效果保持更穩(wěn)定,此外研究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低,初步證實了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在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治療中具有手術效果、椎體矯正效果更佳、并發(fā)癥更少的優(yōu)勢,與既往文獻報告相符[5]。對照組采用的后外側植骨準備植骨床時間較長,并且需更多自體骨增加術中出血量和引流量及延長了住院時間,且手術切口較大[6];而研究組采用的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治療,其內固定機制主要在于幫助塌陷椎板復位,并為復位后骨缺損填充椎體,從而有效預防椎間盤髓核組織再次塌陷,而其治療機制更加符合脊柱前中柱結構的重建的要求[7],因此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療中的應用更具優(yōu)勢。
綜上,椎弓根椎體內植骨術在胸腰段爆裂性骨折患者治療中較后外側植骨融合術的臨床效果更佳,適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