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瑞美
(山東省曹縣普連集中心衛(wèi)生院口腔科,山東 菏澤 274417)
牙周炎是導致成年人失牙最常見的原因之一。相關的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因牙周炎失牙的患者約占所有失牙患者的40%。有研究表明,使用種植體對牙周炎失牙患者進行缺牙修復,其種植體的存留率為90%,其種植牙的修復保留期在10年以上。吳瓊等[1]的研究表明,部分牙周炎失牙患者在接受種植體修復治療后,易發(fā)生種植體周圍炎、種植失敗、感染及軟組織缺損等術后并發(fā)癥。本次研究主要探討用“錐形鎖柱”種植體對不同類型的牙周炎失牙患者進行缺牙修復的效果。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2016年1月至2017年2月期間山東省曹縣普連集中心衛(wèi)生院口腔科收治的96例牙周炎失牙患者。按照患者失牙的原因,將這96例患者分為慢性牙周炎組和侵襲性牙周炎組,每組各有48例患者。在慢性牙周炎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6例,女性22例;其年齡為29~81歲,平均年齡為(61.3±0.7)歲。在侵襲性牙周炎組的48例患者中,有男性24例,女性24例;其年齡為31~82歲,平均年齡為(62.6±0.4)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相比,P>0.05,具有可比性。
1)對患者進行牙周檢查與治療。⑴在患者接受種植體植入前,對其進行規(guī)范化的牙周檢查。⑵告知患者保持口腔衛(wèi)生。⑶拔掉患者無保留價值的患牙。⑷對患者全口牙周進行潔治術及拋光處理,必要時需對其牙周進行刮治。⑸在治療后的6~8周,對患者的牙周狀況進行評估,確定是否可為其植入種植體。2)對患者進行種植體植入及修復。⑴由牙周專科醫(yī)師對患者進行種植體植入手術。⑵使用閉口法獲得患者牙齒的修復印模,在體外對牙模的修復基臺進行粘接。⑶由修復醫(yī)師為患者有針對性地制作就位器,用敲擊法將就位器置入其牙齒缺失處。⑷在種植體被成功植入后,用X線機為患者拍攝根尖片。3)對患者的種植體進行復查。⑴在術后的1個月時,使用William牙周探針對患者種植體的周圍組織進行探診,即以20~25 N的力量實施提插式探診,并在其每顆牙的頰舌側近中、中央和遠中共計留3個位點,然后記錄其PD(牙周探診深度)值和平均PD值。⑵在術后1年時,觀察患者的種植體是否喪失;對其種植體的周圍組織進行探診,即用William牙周探針以20~25N的力量實施提插式探診,觀察其口腔內(nèi)牙周種植位點的最高深度及每顆種植體周圍6個位點的最大探診深度;將William牙周探針輕輕地探入其牙周袋內(nèi),取出探針后觀察其是否有出血的情況,詳細記錄其每顆牙的頰側及舌側出血的情況。
觀察兩組患者種植體的存留率及對其種植體周圍組織進行探查的結果。
將本次研究中的數(shù)據(jù)錄入到SPSS17.0軟件中進行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術后1年,慢性牙周炎組患者的種植體均完好留存,其存留率及累計存留率均為100%;在侵襲性牙周炎組患者中,有1例患者后牙區(qū)中有1枚種植體在術后9個月時脫落,其種植體的存留率為97.92%,其累計存留率為95.83%。術后1年,兩組患者種植體的存留率及累計存留率均較高,二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術后1年時兩組患者種植體的最深PD(牙周探診深度)值和平均PD值均高于完成手術時其種植體的最深PD值和平均PD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慢性牙周炎組患者種植體的平均PD值高于侵襲性牙周炎組患者種植體的平均PD值,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表1。
表1 對兩組患者種植體周圍組織進行探查結果的比較(±s )
表1 對兩組患者種植體周圍組織進行探查結果的比較(±s )
組別 例數(shù) 最深PD(mm) 平均PD(mm)完成修復 復查 完成修復 復查慢性牙周炎組 48 3.48±0.77 3.91±1.41 2.76±0.79 2.99±1.17侵襲性牙周炎組 48 3.46±0.81 3.82±1.34 2.72±0.83 2.85±1.02 t值 2.056 4.228 1.254 5.016 P值 0.000 0.000 0.001 0.000
魏洪武等[2]的研究表明,與非牙周炎失牙患者相比,牙周炎失牙患者使用種植體進行缺牙修復后其種植體的存留率沒有顯著的差異。有研究表明,牙周炎失牙患者在接受牙周炎系統(tǒng)化治療后,其種植體的短期療效比較穩(wěn)定,但其種植體的中遠期療效尚不確定。 李艷霞等[3]的研究表明,“錐形鎖柱”的內(nèi)連接設計可有效地縮短失牙患者種植體與基臺連接部之間的微間隙,其不僅可減少致病微生物通過微間隙滲漏侵入至其種植體周圍組織的可能性,還可避免因粘接劑過多滲出至其種植體周圍組織所引起的持續(xù)性炎癥的發(fā)生。本次研究的結果顯示,術后1年,兩組患者種植體的存留率及累計存留率均較高,二者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1年時兩組患者種植體的最深PD(牙周探診深度)值和平均PD值均高于完成手術時其種植體的最深PD值和平均PD值;慢性牙周炎組患者種植體的平均PD值高于侵襲性牙周炎組患者種植體的平均PD值。此研究結果與鄭志平[4]的研究結果相符。
綜上所述,用“錐形鎖柱”種植體對慢性牙周炎失牙患者和侵襲性牙周炎失牙患者進行缺牙修復均具有很好的效果。但是,與侵襲性牙周炎失牙患者相比,慢性牙周炎失牙患者使用此法進行治療后其種植體的穩(wěn)定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