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治田,李華瑞,劉 峰,孟曉敏
(陜西省榆林市第二醫(yī)院,陜西 榆林 719000)
鼻衄即鼻出血,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病。老年人處于特殊的生理周期中,受到慢性疾病如高血壓及血管硬化等因素影響,使得鼻衄的發(fā)病率較高,出血位置多在鼻腔的中后段[1]。鼻衄的臨床治療以先止血再辨證治療為原則,特別是老年人群止血后才能進一步對發(fā)病原因等進行對癥支持治療[2]。筆者觀察了自擬中藥聯(lián)合鼻內鏡手術治療老年鼻衄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6月診治的150例老年鼻衄患者,均符合《中醫(yī)耳鼻咽喉科學》中關于鼻衄的診斷標準[3],患者皆因熱傷血脈或氣不攝血而致鼻出血癥狀。排除嚴重肝腎疾病者,凝血功能異常者,惡性腫瘤患者,對本次實驗所用藥物過敏者及其他影響本次實驗結果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每組75例。觀察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56~80(68.16±10.33)歲;鼻出血位于鼻中隔喉部38例,鼻咽部14例,中鼻道12例,下鼻道9例,鼻咽靜脈叢2例;單側出血65例,雙側出血10例。觀察組男40例,女35例;年齡56~80(68.16±10.33)歲;鼻出血位于鼻中隔喉部36例,鼻咽部15例,中鼻道11例,下鼻道8例,鼻咽靜脈叢5例;單側出血64例,雙側出血11例。2組患者性別、年齡及鼻出血位置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上述患者入組前由本人或親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入組病例符合實驗要求。
1.2治療方法 2組均采用鼻內鏡電凝手術方法治療:患者取平臥體位,頭部墊高,應用鼻內鏡確定出血位置,采用雙極電凝器對出血點實施電凝止血治療。對照組術后僅給予對癥支持治療,包括術后用海綿填塞鼻腔,術后48 h觀察是否再出血,無出血取出海綿,對患者的原發(fā)病給予積極對癥治療。觀察組術后在對癥支持治療同時聯(lián)合口服自擬中藥湯劑治療,組方:炙甘草5 g、蒲黃10 g、白芷10 g、白茅根25 g、大薊25 g、麥冬18 g、黃芪15 g、蒲公英12 g、牛膝12 g、麥冬20 g、牡丹皮20 g,1劑/d,水煎分早晚2次服,共治療30 d。
1.3觀察指標 觀察2組治療前及治療7 d后血漿纖維蛋白原(Fib)、凝血酶時間(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以及凝血酶原時間(PT)變化情況,評估2組術后30 d臨床治療效果,統(tǒng)計2組復發(fā)情況。
1.4療效評價標準 依據(jù)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頒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的相關標準評估臨床治療效果。痊愈:治療后無鼻衄發(fā)生,鼻腔中出血位置潰瘍、糜爛消失;有效:治療后鼻衄次數(shù)減少,單次出血量減少, 鼻腔中出血位置潰瘍、糜爛好轉;無效:治療后鼻衄次數(shù)無變化,單次出血量無變化或增多, 鼻腔中出血位置潰瘍、糜爛無變化。痊愈+有效計為總有效。
1.5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2組治療前后血液相關指標比較 2組治療前Fib水平及TT、APTT、PT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觀察組治療后上述指標均明顯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P均<0.05),對照組上述指標均無明顯變化(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血液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nAPTT/s治療前治療后PT/s治療前治療后觀察組7529.05±1.8921.41±1.09①②15.62±0.4611.44±0.31①②對照組7529.13±1.7828.32±1.3115.48±0.4214.89±0.39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鼻衄復發(fā)情況比較 觀察組術后2個月復發(fā)4例(5.63%),對照組復發(fā)13例(24.53%),觀察組復發(fā)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
鼻出血屬于耳鼻喉科常見病癥,出血位置通常在鼻中隔的前下部區(qū)域或下鼻道后部;上述兩個多發(fā)區(qū)域均密布黏膜下血管吻合網(wǎng),受到外界刺激或自身血壓等影響,易導致出血[5]。老年鼻衄患者出血位置多出現(xiàn)在鼻后部,出血時血液向前鼻孔與后咽部流淌,出現(xiàn)吐血現(xiàn)象,單側出血者遠多于雙側出血者。老年鼻衄患者發(fā)病多由于基礎疾病及自身血管日益硬化造成,發(fā)病多呈現(xiàn)間歇性、反復性,重癥者可誘發(fā)失血性休克等危及患者生命事件發(fā)生,故對于該病的治療,應首先快速確定出血位置,必要時采用影像學等技術,盡早發(fā)現(xiàn)鼻腔內出血點[6]。
目前臨床上治療鼻部出血的方法較多,填塞海綿壓迫止血法較常見,但對于鼻腔中特殊位置,如頂部、中鼻道及下鼻道的填塞往往不到位,無法針對性壓迫止血;另老年鼻衄患者自身免疫及凝血功能不及正常人群,填塞海綿止血可能無法完全止血,且可能對鼻腔黏膜造成損傷。隨著內鏡技術及設備的臨床應用日益廣泛,鼻內鏡用于鼻衄的出血越來越多,鼻內鏡下可快速準確找到出血點位置,直視下操作,止血快速準確且無鼻黏膜損傷[7]。但西醫(yī)治療鼻衄多單純以止血方法來控制病情,雖可在短時間起到止血效果,但復發(fā)率較高。鼻衄的反復發(fā)作對患者身心均會造成影響,特別是老年人群的凝血功能較差,止血不及時甚至會造成大量失血引發(fā)休克、死亡等不良事件發(fā)生[8]。
鼻衄屬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血證”范疇,致病因素主要為熱毒上蒸、迫血妄行,或虛火上炎,或氣血虧虛,氣不攝血,血液上行于清道,而成衄血[9]。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熱量等食物大量攝入,煙酒、辛辣刺激食物等均可引起體內熱毒集聚、胃火上襲導致鼻腔出血[10];另老年人群機體凝血功能及血管彈性均出現(xiàn)減退現(xiàn)象,多數(shù)老年人患有“三高”疾病,社會壓力及家庭矛盾亦常引起情緒激動,肝火氣盛,氣血上襲,導致鼻衄現(xiàn)象頻發(fā)[11]?,F(xiàn)代中醫(yī)學研究認為,鼻衄的辨證治療主要應從止血固精、辨因澄源、陰陽調和3個方面開展[12]。針對老年鼻衄患者,治宜涼血止血、清肺養(yǎng)陰[13]。本研究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采用自擬中藥方劑治療,方中大薊、白茅根為君藥,具涼血止血、疏風清熱之功;黃芩、麥冬涼血活絡,清肺瀉火;牡丹皮、生地黃清肺降火,養(yǎng)陰清肺;牛膝引藥下行;蒲黃散瘀止血,調陰補陽;白芷、蒲公英鎮(zhèn)痛解毒,清熱降火;甘草清熱瀉火,調和諸藥。全方共奏涼血止血、清肺養(yǎng)陰、疏風解熱、清肝降火之功效。且白茅根、大薊聯(lián)合使用可顯著降低患者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黃芩、麥冬可改善人體的凝血功能,縮短TT、APTT和PT[14-15]。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Fib水平及TT、APTT、PT均顯著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鼻衄復發(fā)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明鼻內鏡下電凝聯(lián)合自擬中藥治療老年鼻衄療效確切,解決了西醫(yī)僅治標、易復發(fā)的難點,通過調節(jié)人體內環(huán)境,標本兼治,可以有效改善機體凝血功能,值得臨床研究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