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東,周文秀,周 凡,曹培衛(wèi)
(1. 湖北省武漢市紅十字會醫(yī)院,湖北 武漢 430015;2. 江蘇省徐州市中心醫(yī)院,江蘇 徐州 221009)
急性腦梗死是一類因局部動脈供血不足而導致神經(jīng)組織缺氧缺血、水腫甚至壞死的神經(jīng)內(nèi)科急重癥,具有起病急、進展快、病情復雜及致死致殘率高等特點,其病死率僅次于心肌梗死和癌癥[1]。醫(yī)學界認為急性腦梗死臨床治療主要原則為早期快速修復神經(jīng)元功能、降低致殘率及改善日常生活質(zhì)量[2]。目前西醫(yī)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多采用抗凝、抗血小板、降低纖溶活性及溶栓等,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梗死面積擴大,但常規(guī)抗凝或抗血小板方案個體間療效差異較大,而溶栓治療易受時間窗限制,難以在最佳治療時機完成干預[3]。祖國傳統(tǒng)醫(yī)學將急性腦梗死歸于“中風”范疇,而隨著中醫(yī)藥基礎及臨床研究不斷深入,補腎活血類中藥在拮抗血小板聚集、增加局部血流灌注量及改善遠期預后方面作用已獲得廣泛認可[4]。2015年3月—2017年3月,筆者觀察了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聯(lián)合西醫(yī)治療急性腦梗死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武漢市紅十字會醫(yī)院上述時期收治的急性腦梗死患者100例,均符合《內(nèi)科學》[5]和《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相關診斷標準,年齡18~75歲,發(fā)病至就診時間<72 h;排除合并顱內(nèi)出血及腦腫瘤者,高血壓或高血糖難以控制,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過敏體質(zhì)者,嚴重肝腎功能障礙者及臨床資料不全者。將患者隨機分為2組:對照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齡37~74(58.41±6.85)歲;病程6~70(14.69±3.88)h;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12例,高血脂癥10例,2型糖尿病8例。觀察組50例,男26例,女24例;年齡35~72(58.80±6.91)歲;病程7~68(14.85±3.92)h;合并原發(fā)性高血壓13例,高血脂癥8例,2型糖尿病7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治療:①持續(xù)氧療、降低顱內(nèi)壓、維持水電解質(zhì)平衡紊亂及營養(yǎng)支持;②依達拉奉(西安利君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20042,規(guī)格20 mL:30 mg)30 mg/次靜脈滴注,2次/d;③瑞舒伐他汀(南京正大天晴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80669,規(guī)格5 mg)10 mg/次口服,1次/d;④阿司匹林(陜西白鹿制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61023177,規(guī)格25 mg)100 mg/次口服,1次/d;⑤氯吡格雷(深圳信立泰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生產(chǎn),規(guī)格25 mg,國藥準字H20000542)75 mg/次口服,1次/d;⑥中分子羥乙基淀粉氯化鈉注射液(北京費森尤斯卡比醫(yī)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03246)500 mL/次靜脈滴注,1次/d。觀察組則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丹參川芎嗪注射液(貴州拜特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52020959,規(guī)格5 mL)10 mL加入生理鹽水250 mL中靜脈滴注,1次/d。2組治療時間均為14 d。
1.3觀察指標 ①主要證候評分: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7]對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語蹇澀、乏力短氣、舌淡苔薄及脈細弱評分進行計算,分值越高提示癥狀體征越嚴重。②神經(jīng)功能損傷程度:采用CSS評分[8]進行評價。③肢體功能恢復程度:采用FMI評分進行評價[8]。④血液流變學指標:采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紅細胞壓積、血小板聚集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⑤TXB2和6-Keto-PGF1α: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TXB2和6-Keto-PGF1α水平。⑥臨床療效:參考文獻[7]制定評定標準?;救篊SS評分減分率>90%;顯效:CSS評分減分率為>50%~90%;有效:CSS評分減分率為21%~50%;無效:未達上述標準。⑦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記錄患者治療過程中腹痛、食欲減退、便秘及皮膚過敏發(fā)生情況。
2.12組治療前后主要證候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半身不遂、口舌斜、言語蹇澀、乏力短氣、舌淡苔薄及脈細弱評分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治療前后主要證候評分比較分)
組別n乏力短氣治療前治療后舌淡苔薄治療前治療后脈細弱治療前治療后對照組504.07±0.831.27±0.34①3.86±0.921.26±0.36①3.93±0.811.24±0.35①觀察組503.98±0.800.72±0.16①②3.74±0.890.73±0.18①②4.00±0.840.69±0.16①②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治療前后CSS評分和FMI評分比較 2組治療后CSS評分顯著降低(P均<0.05),F(xiàn)MI評分顯著提高(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CS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而FMI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CSS評分和FMI評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2組治療后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細胞比容、血小板聚集率及纖維蛋白原水平均顯著降低(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以上指標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2.42組治療前后TXB2和6-Keto-PGF1α水平比較 2組治療后TXB2水平顯著降低(P均<0.05),6-Keto-PGF1α水平顯著提高(P均<0.05),且觀察組治療后TXB2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而6-Keto-PGF1α水平顯著高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4。
2.52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2.6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已有研究證實,腦組織局部供血動脈病變導致血流灌注量降低甚至中斷是急性腦梗死發(fā)生關鍵原因,其中吸煙、酗酒、肥胖及糖尿病被認為是急性腦梗死誘發(fā)主要獨立危險因素[9]。目前醫(yī)學界對于急性腦梗死發(fā)病機制尚未徹底闡明,大部分學者認為血液流變學指標、TXB2及6-Keto-PGF1α水平異常廣泛參與到病情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10];其中血液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TXB2和6-Keto-PGF1α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6 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黏稠度增加是引起腦組織缺血關鍵因素,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原交聯(lián)均可引起血栓形成,故血小板聚集率和纖維蛋白原水平上升均可增加急性腦梗死發(fā)生風險[11]。TXB2和6-Keto-PGF1α均屬于血小板分解形成的不穩(wěn)定型代謝產(chǎn)物,可有效反映血小板聚集狀態(tài);在腦組織處于缺氧缺血狀態(tài)時,血漿 TXB2和6-Keto-PGF1α水平異常是導致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始動因素[12]。故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至關重要。其中氯吡格雷屬于噻吩并吡啶類衍生物,其主要作用機制為選擇性拮抗二磷酸腺苷與相關血小板受體結合能力,阻斷后續(xù)介導糖蛋白復合物活化進程,從而發(fā)揮高效抗血小板作用;同時其還能夠影響其他激動劑誘導血小板聚集環(huán)節(jié),進一步降低局部血栓形成幾率[13]。
中醫(yī)認為火盛為中風致病之根本,而風生于熱,故風邪為標實所在;病者因過食肥厚,濕熱內(nèi)盛,痰濁阻絡,痰瘀互結,氣機升降失序而發(fā)為本病[14]?!端貑枴吩唬骸白渲心烁侮柹蠑_,氣升火升,痰濁挾胸,壅阻氣道,以致蒙蔽靈竅”;故中醫(yī)治療急性腦梗死當以祛瘀活血、化痰通絡為主。本研究所用丹參川芎嗪注射液為純中成藥針劑,其主要活性成分為丹參總酚酸和鹽酸川芎嗪;其中丹參行血通絡、涼血安神,而川芎則祛風燥濕、活血止痛。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顯示,水溶性丹參總酚酸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加快纖維蛋白溶解及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狀態(tài)[15-16];川芎嗪能夠顯著擴張微動脈、增加血流速度及拮抗血小板聚集[17];同時丹參川芎嗪注射液還具有保護紅細胞變形性,維持血漿TXB2和6-Keto-PGF1α水平動態(tài)平衡及降低血栓形成風險等作用[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