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金梅,崔秀卿,時 巖,張秋紅
(河北省保定市第二醫(yī)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糖尿病是常見內分泌系統(tǒng)疾病,其中70%以上患者會并發(fā)冠心病,但早期癥狀不典型,可增加患者病死率[1]。目前,臨床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多以調節(jié)血糖、降脂、抗凝和抗血小板等常規(guī)基礎治療為主,但無法有效延緩疾病進展,治療效果不甚理想[2]。中醫(yī)藥治療本病遵循辨證論治和整體觀念,針對本病氣虛血瘀熱毒的基本病機,施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之治法,能明顯增強機體臟腑功能,改善臨床癥狀,提高生活質量[3]。本研究觀察了益氣活血解毒湯聯(lián)合前列腺素E1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療效及對血液流變學、血清淀粉樣蛋白A(A-SA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影響,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4月—2017年3月我院診治的11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均符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4]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和《缺血性心臟病的命名及診斷標準》[5]中冠心病的診斷標準;中醫(yī)辨證分型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6]中氣虛血瘀熱毒型標準,主癥見心悸怔忡、倦怠乏力、胸痛胸悶;次癥見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口渴喜飲、自汗、盜汗;舌質暗或紫暗,或伴有瘀點與瘀斑,苔黃厚或薄,脈細或細數(shù)或結代。患者年齡40~80歲;穩(wěn)定型勞累性心絞痛Ⅰ級和Ⅱ級,每周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2次;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更年期癥候群、胃食管反流和甲狀腺功能亢進等造成胸部疼痛者,哺乳或妊娠期婦女,合并重度心肺功能不全和重度高血壓、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和嚴重心律失常者,合并急慢性感染、糖尿病酮癥酸中毒和惡性腫瘤者,過敏體質及對本研究藥物成分過敏者。隨機將118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分為2組:對照組52例,男29例,女23例;年齡42~80(68.79±7.54)歲;病程3~21(13.28±2.06)年;心絞痛分級Ⅰ級19例,Ⅱ級33例。研究組52例,男31例,女21例;年齡41~79(67.94±7.38)歲;病程4~23(13.66±2.12)年;心絞痛分級Ⅰ級17例,Ⅱ級3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均行西醫(yī)常規(guī)治療,包括控制飲食、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調節(jié)血糖、降壓、硝酸酯類藥物、抗小板聚集和調脂藥物等。對照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前列腺素E1(廈門星鯊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5021389,規(guī)格:100 μg/支)100 μg加入500 mL生理鹽水中緩慢靜脈滴注,持續(xù)治療2周。研究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給予益氣活血解毒湯治療,處方:元胡30 g、野葛根30 g、黃芪30 g、川芎15 g、麥冬15 g、白芍12 g、桂枝12 g、梔子12 g、黃芩12 g、黃連12 g、五味子9 g、甘草9 g、水蛭6 g、三七粉3 g,每天1劑,水煎分早晚2次溫服,持續(xù)治療2周。
1.3觀察指標 ①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相關標準[5],比較2組治療后臨床療效。顯效:主癥消失或基本消失,次癥顯著改善,心電圖恢復至正常,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70%;有效:主癥與次癥均明顯好轉,心電圖有所改善,但未恢復正常,其中平坦T波變?yōu)橹绷ⅲ饕獙?lián)倒置T波變淺≥25%,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無效:主癥與次癥均無明顯變化,心電圖無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30%;加重:主癥與次癥加重,心電圖顯示平坦T波變?yōu)榈怪茫騎波加深,S—T段壓低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升高<30%。治療總有效=顯效+有效。②采集2組治療前后外周血,應用普利生LBY-N6全自動血液流變儀檢測全血黏度(高切和低切)、血漿黏度、血沉和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應用雙抗體夾心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血清A-SAA、Hcy水平。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前,2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血沉和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和血沉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0.05),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均較治療前顯著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和血沉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2組血清A-SAA、Hcy水平比較 治療前,2組血清A-SAA、Hcy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治療后,2組血清A-SAA、Hcy水平均較治療前顯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組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見表3。
表2 2組治療前后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3 2組治療前后血清A-SAA、Hcy水平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發(fā)生多是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血糖長期升高與脂質代謝紊亂,造成血液流變學異常,包括血液黏度增大、紅細胞變形能力降低等,減緩血液流動速度,加重組織器官缺血與缺氧,從而誘發(fā)糖尿病血管并發(fā)癥[7]。研究表明,在2型糖尿病、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和肥胖等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增高疾病狀態(tài)下,機體血清A-SAA水平隨著心血管疾病危險性增加而明顯升高,A-SAA作為新的促炎性脂肪細胞因子,可由脂肪細胞分泌產(chǎn)生,進而誘導分泌白細胞介素-6(IL-6)、IL-8和內皮細胞黏附因子等多種促炎因子,導致炎癥反應在脂肪局部產(chǎn)生,同時促發(fā)全身系統(tǒng)性慢性低度炎癥,加快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病情進展[8]。Hcy是一種含硫基的氨基酸,在機體出現(xiàn)胰島素相對缺乏或抵抗時,會造成Hcy代謝障礙,聚積于體內,在到達血液循環(huán)后而引發(fā)高Hcy血癥,進而導致骨架蛋白含量改變,損傷內皮細胞功能,參與早期動脈粥樣硬化發(fā)生和發(fā)展[9]。前列腺素E1不僅能通過興奮腺苷酸環(huán)化酶來提升心肌細胞內cAMP含量,從而發(fā)揮擴張冠狀動脈作用,還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細胞漿內鈣離子濃度,預防動脈血管痙攣,減少心肌耗氧量,穩(wěn)定心肌細胞溶酶體膜,起到保護心肌作用[10]。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屬于中醫(yī) “消渴”“心痛”“胸痹”等范疇,在《靈樞·本臟》中提到“心脆則善病消癉熱中”以及《傷寒論》中曾載“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胸,心中痛熱”,均指出糖尿病與冠心病關系密切,隨著糖尿病病情遷延可并發(fā)冠心病[11]?,F(xiàn)代中醫(yī)認為,本病發(fā)生多與年老體虛、稟賦不足、情志失調、飲食不節(jié)以及病后失于調攝有關,消渴本有腎虛之候,病情日久遷延發(fā)展,造成氣陰兩虛,氣虛則無力化血,陰虛而燥熱內生,出現(xiàn)瘀血、少津,導致心脈瘀阻,心脈不通,不通則痛,同時氣陰兩虛可引發(fā)火熱之邪蘊結,加重損傷心絡,發(fā)為胸痹[12]。本病病位在心、脾與腎,病性本虛標實,本虛為氣陰兩虛,標實為血瘀、熱毒,故在臨床治療中應以益氣養(yǎng)陰、活血祛瘀、清熱解毒為基本治療原則。本研究所用益氣活血解毒湯方中黃芪益氣固表、托瘡生肌、斂汗固脫、利水消腫,是為君藥;麥冬安神除煩、清心熱、滋心陰,白芍補血斂陰,桂枝溫通經(jīng)脈、助陽化氣,五味子益氣生津、補腎寧心安神,共為臣藥;元胡活血行氣止痛,野葛根生津止渴,川芎行氣止痛、活血化瘀,水蛭破血逐瘀消癥,三七粉祛瘀止痛、活血止血,合為佐藥;梔子瀉火除煩、涼血解毒、清熱利濕,黃芩、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亦為佐藥;甘草清熱解毒、補脾益氣、調和諸藥,故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益氣養(yǎng)陰、活血祛瘀、清熱解毒之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黃芪中所含黃酮、多糖、甙等多種化學成分不僅具有調控血壓和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抗血栓形成的作用,還能提高機體免疫力,擴張冠狀動脈血管,減輕心臟負荷,增強心肌收縮力,保護心肌[13];五味子中木脂素成分能通過抑制炎性反應來預防心肌細胞損傷,從而改善心肌功能,同時可調控血壓,其所含五味子乙素能有效減少糖異生,增加肝糖原合成量,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含量降低[14];元胡能增強心肌耐缺氧量,擴張冠狀動脈,并可改善受損的心肌細胞和組織,其所含乙素左旋體能通過抑制鈣離子通道開放和降低兒茶酚胺水平來舒張血管,發(fā)揮降低血壓作用[15]。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黏度、血沉和血清A-SAA、Hcy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紅細胞變形指數(shù)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益氣活血解毒湯聯(lián)合前列腺素E1治療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能明顯提高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同時能明顯改善血液流變學指標,降低血清A-SAA、Hcy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