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鵬,陳小平,何 衛(wèi)
?
【編者按】2018年9月,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迎來了建所60周年。回望甲子,科研所始終牢記使命,砥礪前行,以國民體質監(jiān)測和健身方法研究、優(yōu)秀運動員競技能力研究、體育政策研究、體育工程技術研究等領域為主要方向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為我國群眾體育、競技體育和體育產(chǎn)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及提高國際競爭力提供科技支持和服務。風雨六十載,科研所精準把握國際體育科學前沿領域和體育事業(yè)發(fā)展中的重大科技問題,堅持秉承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開放的學術思想、科學的研究方法展開各項研究工作,推動了一項項重大原創(chuàng)性成果的產(chǎn)生,引領了我國體育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為慶賀國家體育總局科研所建所60周年,本刊將科研所優(yōu)秀研究人員的最新原創(chuàng)研究成果選編刊登,以饗讀者。
我國冬季項目實現(xiàn)“全面參賽”的策略研究——基于對2018年平昌冬奧會的調查
李海鵬,陳小平,何 衛(wèi)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 北京 100061
目前,在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的背景下,如何快速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已成為我國體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通過對2018年平昌冬奧會我國未參賽項目的類型、能量代謝和場地特征等分析發(fā)現(xiàn):我國未參賽項目以速度、耐力等體能類為主,技術動作具有反復性、固定性和連貫性的特點。據(jù)此提出如下對策:1)我國未參賽項目應根據(jù)項目主要特征明確各自發(fā)展目標和實施路徑;2)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打造國際化訓練平臺;3)探索我國冬季項目發(fā)展的新模式,加強跨項目選材和體能康復團隊建設等。
冬季項目;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科技助力
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國體育健兒共收獲1枚金牌、6枚銀牌、2枚銅牌。但是,越野滑雪、冬季兩項、高山滑雪等基礎大項總體落后的狀況無明顯改善,距離國際水準依然有較大差距[5],102個競賽小項中我國代表團只參加了其中53項比賽,剩余49項未取得參賽資格,可見,實現(xiàn)2022年北京冬奧會“全面參賽”的目標仍任重道遠[1]。
競賽小項的全面覆蓋和參賽人數(shù)的全面增加是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的兩個基本維度。競賽小項全面覆蓋的內涵實際是通過科技助力等途徑提高運動員競技能力,達到我國冬季項目整體水平提高的目標;參賽人數(shù)全面增加的內涵實際是對人才培養(yǎng)質量和培養(yǎng)模式的具體要求。本研究對我國未取得2018年平昌冬奧會參賽資格的競賽小項進行特征和原因分析,查找共性問題,發(fā)現(xiàn)備戰(zhàn)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精準發(fā)力”的合理化建議。同時,對國外冬季項目發(fā)展的先進經(jīng)驗進行梳理和回顧,提煉精華、查找規(guī)律,以“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高點定位、惡補短板”為基本思路,以期為中國代表團實現(xiàn)2022年北京冬奧會“全面參賽”目標建言獻策。
2018年平昌冬奧會在項目設置上共設15個大項,102個競賽小項。我國體育代表團參加了其中的12個大項和53個競賽小項,冰球、雪橇、北歐兩項等3個大項和49個競賽小項均未參賽,參賽率為51.9%。由圖1可見,中國隊在運動員總參賽人數(shù)上與本屆比賽獎牌榜前13名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與德國、加拿大等冬季項目綜合實力較強的國家存在較大差距,我國參賽女性運動員人數(shù)多于男性。由表1可見,我國未參賽的49個競賽小項中,冰上項目13項,占未參賽項目的26.5%,雪上項目36項,占未參賽項目的73.5%,雪上項目明顯多于冰上項目;個人項目34項,集體項目15項;男子項目30項,占未參賽項目的61.3%,女子16項,占未參賽項目的32.6%,男女混合項目3項,占未參賽項目的6.1%。綜上所述,我國冬季項目具有總參賽人數(shù)相對冬季項目發(fā)達國家較少,未參賽項目以男子個人項目居多,雪上項目明顯多于冰上項目的趨勢,我國冬季項目“冰強雪弱”的基本形勢沒有發(fā)生變化。本文中“未參賽項目”特指未取得2018年平昌冬奧會比賽資格的競賽小項。
通過項目類型分析可以提煉運動項目間的不同屬性,清晰地把握項目發(fā)展的系統(tǒng)性和聯(lián)系性,科學地掌握備戰(zhàn)和訓練方向。本研究主要從項目特點和動作結構特點對2018年平昌冬奧會我國未參賽項目的類型進行分析(表1)。
2.1.1 項目特點
速度性項目19項、耐力性項目17項、技巧性項目10項、集體球類項目2項、精準性項目1項。由圖2可見,未參賽項目中速度、耐力性項目共有36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74%,技巧性項目有10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20%,集體球類項目2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4%,精準性項目1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2%。以上數(shù)據(jù)一方面說明我國冬季項目中以速度和耐力素質為代表的體能類項目整體發(fā)展水平不高,需要重點發(fā)展和突破;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在奧運備戰(zhàn)中對體能要素的重視不夠,應高度重視以速度和耐力為代表的體能在運動員競技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圖1 中國與2018年冬奧會獎牌榜前3名國家參賽運動員數(shù)量對比柱狀圖
Figure 1. Comparison of Participants between China and the Top 3 Countries in the 2018 Olympic Winter Games
數(shù)據(jù)來源:國際奧委會官方網(wǎng)站。
此外,還應重視具有相同項目特征的優(yōu)勢項目對未參賽項目的促進作用,通過歷屆冬奧會我國獲獎牌情況可以看出(表2),我國技巧類項目中自由式滑雪與單板滑雪在跳躍、轉體、翻騰等空中技巧方面具有一定相似性,可以相互學習借鑒,甚至可以與跳水、體操等夏季優(yōu)勢項目進行跨界交流與合作,共同提高運動能力;短道速滑與速度滑冰同屬速度性項目,在訓練經(jīng)驗和參賽準備等方面可以互相借鑒,共同發(fā)展。
2.1.2 動作結構特征
動作結構特征是按照人體運動的形式和生物力學特點總結出的具有一定共性規(guī)律的特征[8]。分析未參賽項目的動作結構特征可以促進相關技能的學習遷移,在2022年北京冬奧備戰(zhàn)周期中不斷發(fā)展和優(yōu)化技術動作,提高運動表現(xiàn)。由表3可見,在我國未參賽的49個競賽小項中,周期性動作結構項目14項,非周期性動作結構35項。其中,周期性動作結構主要由速度滑冰(4項)、越野滑雪(2項)和高山滑雪(8項)組成,而這類項目在項目特征分析中全部為體能類速度、耐力性項目,這從動作結構的角度再次證明體能在我國冬季項目備戰(zhàn)中的重要地位,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必須提高體能類項目的參賽率。
表1 2018年平昌冬奧會我國未參賽項目統(tǒng)計與分類
表2 1980—2018年我國冬奧會獲獎牌項目
表3 我國未參賽項目的動作結構分類
周期性項目的技術動作具有反復性和連貫性特點,在力學特征和空間特征上具有相似性和固定性,因此,技術訓練易于集中安排和快速提高,在保證技術動作優(yōu)化的同時提高體能即可短時間內快速提高運動成績。例如,越野滑雪運動員對傳統(tǒng)式、蹬冰式等滑雪技術動作進行全面診斷和優(yōu)化后,通過加強有氧耐力、速度耐力等體能訓練即可快速提高運動能力。非周期性項目中跳臺滑雪、自由式滑雪等項目的動作結構同樣具有一定固定性和連貫性特點,要求運動員完整地再現(xiàn)訓練中多次重復練習的動作組合,因此,與周期性項目相似,在保證技術動作穩(wěn)定、優(yōu)化的同時提高體能即可相對快速地提高運動成績。
綜上所述,我國未參賽項目以體能類項目為主,速度和耐力性項目尤為突出;技術動作具有反復性、連貫性和固定組合性的特點。在保證技術動作優(yōu)化的同時通過科學、合理的體能訓練可以實現(xiàn)短時間內快速提高運動能力的目標。值得注意的是,該類項目由于技術動作相對固定,易于短時間內獲得技術提高,非常適合跨界跨項選材運動員的培養(yǎng)。
結合我國未參賽項目的運動強度和運動持續(xù)時間等因素,對未參賽項目的主要能量供應特征進行分類,發(fā)現(xiàn)以磷酸原、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為主的速度類項目共29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59.2%,主要包括跳臺滑雪、高山滑雪、雪車等項目;有氧供能系統(tǒng)為主的耐力性項目14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28.6%,主要包括速度滑冰、越野滑雪和冬季兩項等項目;以冰球、北歐兩項為代表的全面供能項目6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12.2%。以磷酸原、糖酵解供能系統(tǒng)為主的無氧供能系統(tǒng)具有動員快、供能時間短的特點,在項目特征上以短時間、速度型項目為主,該類項目在我國未參賽項目中占比相對較高。
在運動訓練實踐過程中,以速度滑冰、越野滑雪為代表的我國長距離體能類項目,對能量代謝特征的理解存在一定偏差,使得計劃制定和負荷設計等源頭問題上出現(xiàn)錯誤,運動成績難以提高。這也是我國速度滑冰、越野滑雪等長距離基礎大項缺乏國際競爭力的根源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冰球作為冬奧會唯一的集體球類項目,具有能量代謝系統(tǒng)綜合、對抗性強、參賽人數(shù)多的特征,同時具有一定教育價值和社會影響力[14]。重視冰球項目的發(fā)展不僅有利于“全面參賽”目標的實現(xiàn),更是實現(xiàn)“三億人上冰雪”目標的重要途徑。
由表1可見,我國未參賽項目中高山滑雪、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雪橇和雪車等項目共計26個競賽小項,占全部未參賽項目的53%。上述項目均屬競速類項目,比賽成績取決于耗時多少,運動員在賽道上進行滑行或回轉時,對賽道弧度、彎道設計以及傾斜角度的把握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比賽的最終成績[15]。因此,場地因素影響著我國半數(shù)以上的未參賽項目發(fā)展。以韓國鋼架雪車運動員尹誠彬為例,他在2014年索契冬奧會鋼架雪車比賽中以3 min 49.57 s的成績獲得第16名,而4年后作為東道主,他以3 min 20.55 s的成績獲得該項目比賽金牌[2]。一方面說明尹誠彬競技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其在場地熟悉程度上的東道主優(yōu)勢。
反觀我國冬季項目場地設施的建設與發(fā)展,目前尚屬初級發(fā)展階段。以高山滑雪項目為例,目前,我國擁有亞布力滑雪場、北大湖滑雪場、長白山滑雪場、金廠滑雪場等10余處大型滑雪場地。截止到2015年,全國滑雪場總數(shù)達568家,相比2014年新增加了108家,增幅為23.48%;相比2010年增加了298家,增幅為110.37%[7]。雖然滑雪場地眾多,但是,一方面,由于建設符合國際比賽標準的高山滑雪場需要數(shù)以億計的前期投資和龐大的后期養(yǎng)護費用;另一方面,高山滑雪對積雪期、雪質、風速、溫度、海拔等自然條件要求極高,導致目前我國符合國際標準的高山滑雪比賽場地并不多。
國際標準比賽場地的匱乏導致我國鮮有國際水準的大型滑雪賽事,運動員也就很難在高標準、高難度的場地中訓練和比賽,這嚴重制約了我國高山滑雪項目的發(fā)展和運動員能力的提高。同樣問題也存在于單板滑雪、雪車、雪橇等項目中,這已逐漸成為困擾我國冬季項目發(fā)展的共性問題。作為2022年冬奧會的東道主,我們應充分利用東道主優(yōu)勢,發(fā)揮高山滑雪、雪車等競速類項目成績受場地熟悉程度影響的有利條件,提前做好場地規(guī)劃,重點培養(yǎng)發(fā)展。
在冬奧會進入“北京時間”的背景下,我國冬季項目整體發(fā)展水平不高,部分基礎大項總體落后的狀況無明顯改善,距離國際水準依然有較大差距已經(jīng)成為不爭的事實。如何在短時間內快速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實現(xiàn)“全面參賽”的目標成為體育界關注的熱點問題。本研究以未參賽項目的類型、能量代謝、場地等因素分析為基礎,結合冬奧會強國項目發(fā)展的共性規(guī)律,提出如下應對策略。
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首先要定位并分析我國自身發(fā)展的不足,然后根據(jù)自身不足查找相關國際先進經(jīng)驗,提出相應科技精準助力方向?;趯?018年平昌冬奧會我國未參賽項目的分類和原因分析,本研究將我國49個未參賽項目分為體能類、技巧類、場地類和集體類4個類別(表4),對照優(yōu)勢國家近3屆奧運會的成績統(tǒng)計(表5),提出適合不同類別的科技助力方向。
表4 我國冬奧會未參賽項目的發(fā)展目標和實施路徑
3.1.1 體能類項目
體能類項目(速度滑冰、越野滑雪、北歐兩項等)以周期性技術動作為主,對速度、耐力等體能素質要求較高,因此,適合賽艇、自行車、田徑中長跑等體能類項目通過跨項的方式增加人才儲備,打通人才培養(yǎng)壁壘,提高人才使用效率。通過表5可見,該類項目挪威、荷蘭等國具有一定優(yōu)勢,應重點引進上述國家的高水平外教進行技術診斷與指導,快速提高我國運動員的科學化訓練水平,達到短時間內提高運動能力,增加參賽人數(shù),越野滑雪登上領獎臺的發(fā)展目標。
3.1.2 技巧類項目
技巧類項目(自由式滑雪、單板滑雪等)對靈敏和柔韌素質要求較高,注重身體協(xié)調性。因此,適合借鑒體操、跳水、武術等同類型優(yōu)勢項目的發(fā)展經(jīng)驗,充分利用我國運動員靈敏和協(xié)調性強的身體條件優(yōu)勢,輔助跨界跨項選材、技術診斷與優(yōu)化等手段快速提高運動能力。結合表5所示,加強對加拿大、美國等該類項目優(yōu)勢國家的人才引進力度,聘請高水平教練員和技術編排專家,幫助提高訓練質量和動作難度,加強自身競爭力,實現(xiàn)雪上技巧類項目重點突破的發(fā)展目標。
3.1.3 場地類項目
場地類項目(雪車、跳臺滑雪等)具有運動成績受場地影響的明顯特征,越熟悉賽道越容易取得好成績,我國作為東道主應把握機會,加快相關場館和賽道建設,提高運動員對場地的熟悉程度,加強訓練針對性。此外,該類項目對運動員的速度和爆發(fā)力要求較高,因此,適合從田徑短跑、跳躍等項目中跨項目選材,同時鼓勵部分運動員赴德國、挪威、奧地利等國(表5)訓練和比賽,加大領滑機器人、模擬訓練室等訓練輔助器材的研發(fā),達到快速、高效提高該類項目運動水平的目標。
3.1.4 集體類項目
表5 2010-2018年3屆冬奧會我國未參賽項目獎牌情況統(tǒng)計
注:數(shù)據(jù)來源于國際奧委會官網(wǎng);“未參賽項目”特指未取得2018年平昌冬奧會比賽資格的競賽小項;“—”指該屆冬奧會未設此項比賽。
集體類項目(男子冰壺、冰球等)具有策略性強,參賽人數(shù)多,競技能力結構復雜的特征。我國男子冰壺曾獲2014年索契冬奧會第4名,已經(jīng)具備一定競爭力。因此,應該以技術優(yōu)化和戰(zhàn)術訓練為核心,加強心理訓練,引進瑞典、加拿大等優(yōu)勢國家(表5)的教練員和科研團隊,大膽嘗試新的訓練方式和方法,綜合提高競技能力。冰球項目作為冬奧會唯一集體球類項目,具有對抗激烈,觀賞性強的特點,目前在我國開展水平較低。因此,應重視向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表5)全面學習,充分利用冰球職業(yè)聯(lián)賽對國家隊的促進作用,注重冰球科技助力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加強科學化監(jiān)控設備和訓練裝備的引進,提高我國在科學化訓練方面的硬件水平,為冰球項目的長期發(fā)展打好基礎。
目前,我國冬季項目的發(fā)展存在優(yōu)勢項目少而不尖,潛優(yōu)勢項目停滯不前,落后項目發(fā)展緩慢的局面。想要從根本上改變這一現(xiàn)狀,必須要在國際合作上下功夫,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原則和理念,最大程度地發(fā)揮器材裝備和技術診斷對運動成績的提高作用,整合國際訓練資源和科技力量,打造國際化訓練平臺。
荷蘭作為冬季運動強國,在短道速滑的器材裝備等方面擁有豐富經(jīng)驗。2018年平昌冬奧會中,荷蘭代表團共獲得8枚金牌,其中有7枚來自速度滑冰。在女子1 000 m比賽中,荷蘭運動員特莫斯以1 min 13.56 s的成績打破沉寂16年的世界紀錄奪得金牌[3]。荷蘭速度滑冰的成功除運動員本身的技術、體能和天賦之外,器材和裝備對運動成績的影響也十分重要。
荷蘭速度滑冰最重要的裝備便是冰刀鞋,荷蘭語稱為Schaatsen或Noren。通用冰刀鞋一般為連體結構,即冰刀與冰鞋底部相連為整體[21],而荷蘭運動生物力學專家Gerrit Jan研發(fā)的“Klap-schaatsen”在外形上冰刀前部與冰鞋連接而后部分離(圖2),使冰鞋與冰刀二點固定改為單點鉸鏈式固定,在滑行過程中,冰鞋以鉸鏈點為軸,根部可離開冰刀管[9,25]?!癒lap”冰鞋最大的特點是刀刃與冰面保持更長時間接觸,符合人體運動時肌肉能量的傳遞和運動力學特征,加之對制作工藝和材料的嚴格要求,可以提高運動員在比賽中的滑行速度[20]。1998年在荷蘭女子速滑隊首次應用便取得優(yōu)異成績,該冰鞋的出現(xiàn)使得速度滑冰男子1 500 m的平均速度從45 km/h提高到52 km/h,其他距離的速度也有類似的提高[10]。
在現(xiàn)代跳臺滑雪比賽中,大多數(shù)運動員在飛行階段會選擇“V”型技術動作,即運動員在空中飛行時雪板向左右兩側“V”字形分開,使其可以獲得更多垂直方向的空氣阻力,讓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延長,在著陸前的加速下降過程中還會平飛一段距離,產(chǎn)生所謂的“第二次飛行”的效果[22]?!癡”型技術動作的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運動成績,而且還增加了運動員落地的安全性[26]。更有價值的是,該技術經(jīng)歷了艱辛的變革歷程和無數(shù)次科學實驗,可以給我們帶來諸多啟發(fā)。
圖2 普通冰刀鞋(左)與Klap冰刀鞋(右)示意圖
Figure 2. Ordinary Skate Shoes (Left) and KlapSkate Shoes (Right)
圖3 跳臺滑雪飛行階段的技術動作演變示意圖
Figure 3. The Evolution of Technical Movements in Ski Jumping Stage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便產(chǎn)生了跳臺滑雪的“Kongsberger”技術(圖3),它以力學為出發(fā)點,讓運動員的上半身在臀部彎曲,手臂伸展在前面,而滑雪板則是平行的,以此降低阻力以盡可能獲得更大的下滑和騰空速度,這項技術將跳臺滑雪的成績從45 m提高達到100 m。1949年,Erich Windisch在流體力學的基礎上對跳臺滑雪技術進行了改進,他經(jīng)過多次實驗后發(fā)現(xiàn),將飛行時的手臂位置改為向后移動至臀部附近,可以減少更多空氣阻力,人們將此技術稱之為“Windisch”。1950年,Andreas Dascher根據(jù)空氣動力學原理再次對飛行技術動作進行了修改,創(chuàng)造了新的“Dascher”技術,這種技術要求運動員上半身直立,使得飛行距離更遠,同時也成為了跳臺滑雪的標準。1969年,波蘭運動員Miroslaw Graf首次使用了具有劃時代意義的“V”型技術動作,雖然當時被認為是另類動作,但還是有科學家對該技術的受力特性、氣體的流動規(guī)律和伴隨發(fā)生的物理化學變化進行了研究??茖W家們經(jīng)過風洞試驗發(fā)現(xiàn),“V”型技術動作會使運動員在飛行過程中獲得更多垂直方向的空氣阻力,讓飛行距離和飛行時間延長,比平行跳躍技術的運動成績提高了10%~28%,而且該技術使得落地更加平穩(wěn)、安全,隨后,該技術于1990年被認可為有效動作并一直沿用至今[11,19]。
歷史無數(shù)次證明,科技創(chuàng)新在哪里興起,發(fā)展動力就在哪里迸發(fā)。無論是荷蘭冰刀的改進還是跳臺滑雪“V”型技術動作的優(yōu)化,都有力地證實了科技創(chuàng)新對運動成績的積極作用,科技創(chuàng)新必須要有國際視野。因此,下一步我國應加大“走出去和引進來”國際化交流的力度,與國外高水平體育科研院所建立戰(zhàn)略性合作,采用“柔性引進”等多種方式組建國際專家團隊,打造國際化訓練平臺。尤其對于我國未參賽項目中部分與世界水平差距較大的冬季運動項目,特別是部分尚未開展或基礎薄弱的項目,應進一步加大國際合作的力度,引進高水平科技團隊,以科技助力來盡快提升運動水平。
在世界各國紛紛開始以提高運動表現(xiàn)為目的,以體育器材研發(fā)和智能化場館建設為手段的形勢下,我國應順應時代發(fā)展潮流,借鑒挪威、英國等國的精英體育發(fā)展模式,對未參賽項目進行重點幫扶,探索建立適合我國冬季項目發(fā)展的新模式。
2018年平昌冬奧會,挪威代表團以14金、14銀、11銅獲得金牌榜和獎牌榜的第1名[6],挪威作為一個僅擁有500萬人口的國家,在近兩屆冬奧會中共獲得了25枚金牌、65枚獎牌的好成績。挪威在冬季項目中的成功一方面得益于其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另一方面,可以歸因于1989年挪威奧林匹克精英學院的成立(Olympiatoppen,OT)[23]。作為一個中央?yún)f(xié)調機構,挪威奧林匹克精英學院(OT)是挪威奧林匹克委員會、挪威殘疾人奧林匹克委員會以及挪威體育聯(lián)合會的一部分,主要針對挪威高水平精英運動員進行各項科技助力保障和資源整合工作。該機構的主要職責包括:1)為所有運動項目的精英運動員頒發(fā)獎金并提供經(jīng)濟保障;2)為所有國家隊提供醫(yī)療和康復技術支持;3)提供裝備精良的國家訓練中心供運動員進行科學化訓練。
由圖4可見,該機構主要由5個業(yè)務部門和2個職能部門組成,職能部門主要負責日常運營、經(jīng)濟保障和賽事組織;業(yè)務部門主要負責本國全部國家隊的運動表現(xiàn)提升和醫(yī)療保障工作,涉及運動醫(yī)學、運動訓練學、運動生理學、運動心理學等領域,同時將冬季項目與夏季項目分開,分別配備體能、技戰(zhàn)術和團隊項目教練員進行技術指導和支持,有重點的進行市場開發(fā)和運營。其中,運動表現(xiàn)中心以國家訓練中心為實踐基地,集中了挪威頂級訓練學專家、生理學專家、運動心理學以及營養(yǎng)學專家等,目的是整合最佳資源,利用系統(tǒng)的組織模式為本國運動員提供跨專業(yè)、多學科的科技支持和訓練保障,提高運動表現(xiàn)。
圖4 挪威奧林匹克精英學院組織架構和職責示意圖
Figure 4. The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Norwegian Olympic Elite Academy
資料來源:挪威奧委會官網(wǎng)。
挪威奧林匹克精英學院的發(fā)展模式以科研保障平臺為基本形式,有效地配置了醫(yī)療健康、運動訓練、市場開發(fā)和綜合管理等多方面資源,使得挪威競技體育參賽水平全面提高并快速發(fā)展[12]。不僅如此,這種針對精英體育的發(fā)展模式同時具有一定相似性和全球化發(fā)展趨勢。
Oakley等[24]對英國、法國、西班牙、美國、加拿大以及澳大利亞6個國家的國家級精英體育發(fā)展模式進行了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各國已經(jīng)開始相互模仿對方較為成功的精英運動員培養(yǎng)、管理、運行模式,并且嘗試在此基礎上對模式的構架和運行方式等方面進行一定改進和優(yōu)化,使之更加適合本國運動員的發(fā)展。在德國,Doge[17]收集并分析了美國、俄羅斯、法國等8個國家的精英體育發(fā)展模式,從制度保障、成功路徑、科技研發(fā)等角度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西方各國的精英體育發(fā)展和競爭“同構化”現(xiàn)象十分明顯,精英體育發(fā)展過程中不同國家和區(qū)域間在組成類型、數(shù)量比例、空間分布、關聯(lián)方式等方面的演進變化正逐步趨于一致,結構差異正在縮小,精英體育發(fā)展模式的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
黎涌明等[4]對英國競技體育的發(fā)展模式和體系特征進行了研究,指出英國政府通過借鑒澳大利亞競技體育上的成功經(jīng)驗,對本國精英體育的發(fā)展模式重新進行了頂層設計,通過成立英格蘭體科所,制定科學選材模式,整合資源資助運動員等多種方式促進了英國競技體育的復興,為我國奧運戰(zhàn)略的完善和備戰(zhàn)2020年東京奧運會和2022年北京冬奧會提供了參考。
以上研究不僅證實了精英體育的發(fā)展模式在全球范圍內具有廣泛適用性,而且指出各國間以科學訓練提高運動表現(xiàn)為目的,以體育器材研發(fā)和智能化場館建設為手段的發(fā)展趨勢業(yè)已成型。根據(jù)對挪威、英國等國的精英體育發(fā)展模式的研究可以得出,精英體育的發(fā)展首先要做好系統(tǒng)頂層規(guī)劃,繼而嚴格按照體系設計進行系統(tǒng)發(fā)展,對訓練、場地、科研、資金等各要素之間的資源整合能力要求較高,對政府部門的統(tǒng)籌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zhàn)。而我國恰好具有2008年北京奧運會主辦經(jīng)驗和2022年北京冬奧運會申辦經(jīng)歷,在整合資源和協(xié)調管理方面具有一定成熟經(jīng)驗可循,不僅如此,我國還擁有完備的體育管理體系和龐大的學校和訓練基地網(wǎng)絡,可以充分整合諸多現(xiàn)有資源。
因此,應探索建立一種適合我國國情的冬季項目發(fā)展新模式,提高對訓練、場地、科研、資金等各要素之間的資源整合能力,對訓練、醫(yī)療、營養(yǎng)、康復等環(huán)節(jié)進行集中培訓和統(tǒng)籌監(jiān)管。針對當前備戰(zhàn)過程中反映較多的體能、康復等共性問題進行集中解決,對器材研發(fā)、場館改造等個性問題邀請國際相關領域專家進行一對一解決,利用該發(fā)展模式實現(xiàn)我國冬季項目的資源共享,重點提高我國未參賽項目的科技幫扶力度,追求效益最大化。
冬季項目的全面發(fā)展必須依靠良好的人才培養(yǎng)環(huán)境和源源不斷的人才輸送。作為人才輸送和培養(yǎng)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運動員選材顯得尤為重要。在競技體育中,國家往往花費大量財力和精力培養(yǎng)運動員,據(jù)Hogan等統(tǒng)計,培養(yǎng)一名奧運會金牌運動員的花費約為3 700萬美元[18]。即便如此,許多運動員也因為無法達到奧運會水平而早早退役,這就提出了關于如何最有效的使用人才,如何為運動員提供更全面的指導和幫助的現(xiàn)實問題。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澳大利亞和英國相繼提出了跨界跨項選材計劃(Talent Transfer, TT)[13,16,27]。該計劃的核心是讓運動員在從事本專項訓練的同時,可以選擇性接受其他生物學特征相近的運動專項的訓練,以擴展運動員的發(fā)展方向,提高運動員的成材率,解決人才的識別和流動問題。Bullock等[13]在都靈冬奧會備戰(zhàn)周期中,對澳大利亞女子鋼架雪車運動員進行了跨項目選材研究,在14個月的時間內他們對67名來自短跑、體操等項目的運動員進行了 30 m沖刺速度的測試和篩選,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人才識別和流動后確定了10名運動員進入鋼架雪車隊,之后進行為期5個月的技術和專項訓練,經(jīng)過層層選拔后產(chǎn)生了2名最終代表澳大利亞國家隊參加都靈冬奧會的運動員。
英國在2007年啟動了“大個子”計劃,該計劃以賽艇、手球、排球3個運動項目為目標,通過電視宣傳等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招募運動員,在3 010名報名者中進行層層選拔和測試。最終經(jīng)過人才的識別和流動等過程,56%的跨項目運動員在1年內達到或超過了傳統(tǒng)選材的運動員。其中,從事過田徑、游泳等項目的運動員Helen Glover在進行賽艇跨項目訓練后2年便獲得賽艇世界錦標賽亞軍,3年后獲得賽艇世界杯冠軍,4年后獲得倫敦奧運會賽艇金牌[28]。
伊辛巴耶娃在15歲時還是一名藝術體操運動員,經(jīng)過跨項后她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兩次奪得撐桿跳高金牌;加拿大自行車運動員克拉拉·修斯曾獲得1996年亞特蘭大奧運會兩枚銅牌,之后跨項目到速度滑冰,獲得2002年鹽湖城冬奧會短道速滑銅牌,2006年都靈冬奧會1金、1銀的好成績;英國賽艇選手麗貝卡·羅梅羅曾獲2004年雅典奧運會賽艇銀牌,但在25歲的時候她跨項目至場地自行車,并在2年內成為場地自行車世界冠軍,3年內成為了奧運會冠軍。
綜上所述,澳大利亞、英國等提出的跨界跨項選材重視人才識別和流動性,強調人才培養(yǎng)的多樣化,是對以往選材方法和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革新,為運動員培養(yǎng)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在奧運會和冬奧會賽場上收獲了成功。我國目前面臨冬季項目后備人才緊缺的現(xiàn)狀,實施跨界跨項選材有助于充分挖掘每名運動員的潛能,打通人才培養(yǎng)壁壘,提高人才培養(yǎng)和使用效率,是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的重要手段。
重視“選”的同時還應重視“練”,當前運動訓練的目標和任務已不是單純的提升運動能力,而是提升運動能力、預防運動損傷和快速重返賽場等多重任務。近年來,世界體育強國都加強了對體能和康復訓練的重視程度,體能與康復已成為推動競技運動訓練科學化發(fā)展的重要引擎。
通過對未參賽項目的類型分析以及現(xiàn)階段各級國家隊的現(xiàn)實需求不難看出,體能與康復訓練已經(jīng)成為我國冬季項目發(fā)展的明顯短板,為此,進一步加強我國冬季項目,特別是未參賽項目的體能和康復訓練是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的重要手段。
鑒于當前體能和康復訓練的發(fā)展國外仍然處于領先的狀況,建議實施以國際化體能和康復專家為龍頭,以我國體能與康復人才為主體的2018奧運體能與康復核心團隊的組建計劃。該計劃將組建以3級“同心圓”為主體的復合型國際訓練團隊,核心部分為10~15名國外體能、康復專家級教練;第2級為20名國內體能、康復教練員,他們共同組成覆蓋整個國家隊的體能、康復“核心團隊”,該團隊將親自承擔優(yōu)勢和潛優(yōu)勢項目的體能和康復訓練,同時也兼負對其他項目體能與康復的指導工作;第3級則是一般項目國家隊的體能、康復國內教練員,他們將肩負其他所有項目的體能、康復訓練任務,同時接受核心團隊的指導。
2022年北京冬奧會已經(jīng)進入“北京時間”,我國冬季項目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zhàn),實現(xiàn)“全面參賽”目標既是對我國競技體育提出的具體要求,又是實現(xiàn)我國冬季項目普及和開展的重要手段。在諸多困難的嚴峻形勢面前,更應大力倡導和推進“科技助力”,提高金牌后的科技含量。必須認識到,科學的訓練才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失誤、增強效率,如果說競技訓練也有“捷徑”的話,它就是科技助力,這在備戰(zhàn)訓練時間緊迫、形勢嚴峻和任務重大的當下尤為重要。
[1] 國家體育總局.第23屆冬奧會中國體育代表團總結大會在京舉行[EB/OL]. http://www.sport.gov.cn/n316/n337/c849289/content.html.
[2] 國際奧委會官方網(wǎng)站.Sochi2014 Skeleton Individual Men [EB/OL]. https://www.olympic.org/sochi-2014/skeleton/individual-men.
[3] 國際奧委會官方網(wǎng)站.Competition-Schedule [EB/OL].https://www.pyeongchang2018.com/en/game-time/results/OWG2018/en/general/competition-schedule.html.
[4] 黎涌明, 陳小平. 英國競技體育復興的體系特征及對我國奧運戰(zhàn)略的啟示[J].體育科學, 2017, 37(5):3-10.
[5] 馬毅,呂晶紅.我國備戰(zhàn)2022年冬奧會重點項目后備人才培養(yǎng)問題探究[J].體育科學,2016,36(4):3-10.
[6] 平昌冬奧會官方網(wǎng)站.Medal Standings[EB/OL]. https://www.pyeongchang2018.com/cn/game-time/results/OWG2018/en/general/medal-standings.html.
[7] 孫承華,伍斌,魏慶華,等.冰雪藍皮書:中國滑雪產(chǎn)業(yè)發(fā)展報告(2016) [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8] 田麥久.運動訓練學[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
[9] 維基百科.Clap Skate [EB/OL].https://en.wikipedia.org/wiki/Clap_skate.
[10] 維基百科.Gerrit Jan Van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Gerrit_Jan_van_Ingen_Schenau.
[11] 維基百科. Ski Jumping Techniiques [EB/OL].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ki_jumping_techniques#cite_note-heritage2011-2.
[12] AUGESTAD P,BERGSGARD N A, HANSEN A.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of an elite sport organization in Norway: the case of Olympiatoppen[J]. Sociol Sport J, 2006, 23(3):293-313.
[13] BULLOCK N,GULBIN J P,MARTIN D T,.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liberate programming in skeleton: ice novice to Winter Olympian in 14 months[J]. J Sports Sci, 2009, 27(4):397-404.
[14] CINVENT J,CROSSMAN J. Patriots at play: analysis of newspa-per coverage of the gold medal contenders in men's and women's ice hockey at the 2010 winter Olympic games[J]. Development, 2012,130(13):2867-2879.
[15] COLYER S L,STOKES K A, BILZON J L,. Physical predictors of elite skeleton start performance[J]. 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17, 12(1):81-89.
[16] COLLINS R,COLLINS D, MACANAMARA A,. Change of plans: an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and underlying mechani-sms of successful talent transfer[J]. J Sports Sci, 2014, 32(17):1621.
[17] DOGE H. A comparison of competitive sport systems[J].New Stud Athletics,2002,17:37-49.
[18] HOGAN K,NORTON K. The price of Olympic gold[J].J Sci Med Sport, 2000,(2):203-218.
[19] ITO S,SEO K,ASAI T.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ski jumping styles [M]//The Engineering of Sport 7.Springer Paris, 2009:9,140.
[20] JOS J. World records: how much athlete? How much technology? [J]. Int J Sports Physiol Perform, 2010, 5(2):262.
[21] KANJILAL K, MONDOL S S.A review of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s of biomechanics in sports[J]. Mech Mech Eng, 2017, 17(1):8-15.
[22] MULLER E,SCHWAMEDER H. Biomechanical aspects of new techniques in alpine skiing and ski-jumping[J]. J Sports Sci, 2003, 21(9):679.
[23] Olympiatoppen-Organization[EB/OL]. http://www.olympiatoppen.no/om_olympiatoppen/organisasjon.html.
[24] OAKLEY B, GREEN M. The production of Olympic champions: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elite sport development system[J]. Eur J Sport Manag, 2001, 8:83-105.
[25] STEFANYSHYN D J, WANNOP J W. Biomechanics research and sport equipment development [J]. Sports Eng, 2015, 18(4):191-202.
[26] TROY F. Alpine skiing technology: Faster, higher, stronger[J]. Sports Technol, 2009, 2(1-2):5-6.
[27] WILLIANS A,REILLY T.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occer[J]. J Sports Sci, 2000,18:657-667.
[28] VAEYENS R,WARR C R,PHILIPPAERTS R,. Talent identification and promotion programes of Olympic athletes[J]. J Sports Sci, 2009, 27(13): 1367-1380.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China Full Participation in Winter Olympic Games—Based on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LI Hai-peng, CHEN Xiao-ping, HE Wei
China Institute of Sport Science, Beijing 100061,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Winter Olympic Games entering “Beijing Time”, how to improve the athletes' competitive ability and realize the goal of "full participation" has become a hot issue in China's sports circl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energy metabolism and site features of the no entries in the 2018 Pyeongchang Winter Olympics, this study found that the no entries in China were dominated by physical abilities such as speed and endurance, and the technical skill were repetitive, fixed and consistent.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development goals and implementation paths of no entries should be defined according to the main features of the sports. We should draw on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to build an international training platform; explore the new mode of winter sports development in China, and strengthen talent transfer and physical rehabilitation team building.
1002-9826(2018)05-0003-10
10.16470/j.csst.201805001
G86
A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科學研究所基本科研業(yè)務費資助項目(基本16-38, 基本17-30)。
李海鵬,男,在讀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運動訓練,E-mail:lihaipeng@cis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