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軍
重慶市第七中學校
習題教學是開發(fā)學生智力,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教學中習題課到底怎么上才有效呢,本文結合實踐,秉持一課有一得的理念,將習題課堂按照一個中心,四周發(fā)散的主線來將日常我們習題課堂的教學組織方式進行以下總結。
物理的教學離不開各種物理思維方法的應用,而這些思維方法本身也是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一種拓展,對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有著很大的作用。高中階段經(jīng)常用到各種物理方法,這些方法的合理運用不僅僅可以使看似復雜的題目簡單化,還能讓學生體會到物理思維的奧妙,喚起學生對自我思維訓練的重視。
例如:針對整體法與隔離法的應用,是我們動力學中的一個重點內容。我們可以將運用到整體與隔離的相關題目進行組合給學生以真切的體會。
(1)質量分別為m、m的木塊并排放置,用力F去推 m,使兩個木塊一起向右運動,求兩木塊間的彈力(如圖1)。
(2)質量分別為 m、m的木塊重疊放置,用力 F去推 m,使兩個木塊一起向右運動,求兩木塊間的摩擦力(如圖2)。
(3)質量分別為m、m兩個小木塊用輕繩連接,繩跨過位于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頂端的輕滑輪,滑輪與轉軸之間的摩擦不計,斜面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此時,m懸空,m在斜面上,求兩木塊之間繩的彈力T(如圖3)。
(4)質量為m的斜面ABC靜置于粗糙水平地面上,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動摩擦因數(shù)μ。一質量為m的木塊靜止斜面上,求地面對斜面的摩擦力(如圖4)。
通過對這些方法的專題練習,不僅可以讓學生簡化對物理模型的理解,還對學生的思維拓展有著很強的啟發(fā)作用,拓寬學生思維寬度,促進學生自主訓練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
物理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物理的知識離不開情景模型,將物理習題融入情景中,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物理知識變得形象,而且能夠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練習起來,培養(yǎng)學生學以致用的精神。我們常常在某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加入情景來和學生一起討論。但對情景本身卻缺乏一個整體性的認識。同樣一個情景,在不同的知識背景下,學生就沒辦法理解遷移了。這也是學生分析能力亟待加強的表現(xiàn)。以情景為中心將前后知識聯(lián)系起來,不僅僅喚起了學生的學科整體性的意識,更讓學生強化了對情景的深入研究的能力。
例如:小木塊和斜面的組合,高中物理最常見的組合,也是能夠把前后知識串聯(lián)起來的情景模型
(1)斜面固定,一個小木塊以初速度2v,滑上斜面,已知再次落到底端似的速度為v,求斜面與木塊之間的動摩擦因數(shù)。(如圖 5)。
(2)質量為m的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質量為m的小木塊與斜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現(xiàn)用恒力F推斜面,要使小木塊與斜面保持相對靜止,水平面光滑,求恒力F的范圍(如圖6)。
(3)光滑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斜面的水平長度為L,質量為m的小木塊從斜面頂端滑到斜面底端,求此過程中斜面所走過的位移(如圖7)。
(4)質量為m的斜面與水平面的夾角為θ,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小木塊帶電量為+Q,且與斜面的動摩擦因數(shù)為μ,現(xiàn)在空間內加一個水平方向的電場,請求出電場場強的范圍(如圖8)。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同學和教師)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和工具,自主的進行意義建構而獲得。通過對情景模型的不斷深化拓展,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關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經(jīng)驗,更能讓學生通過自主建構,培養(yǎng)學生對情景深入研究的能力,促進學生對原始物理問題解決能力的發(fā)展,促進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升。
習題教學在兼顧習題選擇的梯度性,多樣性,拓展性等原則的同時,要注重將已經(jīng)選出來的習題進行相應的拓展設計,讓學生在習題課堂中能夠對自身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做出努力,提升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