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妮娜
摘 要:糾正冤假錯案是目前我國司法領域一個較為重要的議題,刑事再審制度是糾正冤假錯案的唯一途徑,刑事再審的啟動主要依賴于申訴;構建完善的刑事再審程序,對我國刑事訴訟制度的完善有著重要意義;刑事再審申訴可按照案件類型的不同劃分為聽證式與書面式審查;構建中國特色的刑事申訴制度應當在理論原則、適用類型與聽證程序等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式審查
中圖分類號:D9 文獻標識碼: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28.065
1 刑事再審申訴聽證的概念
刑事再審申訴是申請再審的一種重要途徑。在申訴復查過程中,法院對申訴案件進行審查并決定是否再審,這種再審的啟動模式也是司法實踐中較多的一種形式。在當下,法院對再審申訴的申請基本上是以書面、封閉式的審查展開,這種審查模式在實踐中造成了一系列問題。
聽證,是法院決定案件是否應當進入再審程序的一種訴訟活動。所謂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就是將公正公開的聽證運用到復查過程中,使該制度具有公開性﹑簡便性﹑中立性以及實用性??偟貋碚f,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就是指針對申訴難題專門召開聽證會,進而對案件進行進一步討論,初步明確案件事實與爭議,決定是否啟動再審的一類中間程序。
2 建構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的意義
在建設法治中國、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征程中,黨和國家對人權保障、司法公正的愈發(fā)重視。傳統的申訴復查模式雖然在司法效率上有著相當的優(yōu)勢,然而,這種做法由于透明度不足、不夠公開,可能仍會使當事人心存不平,也的確有可能存在法官偏袒性判斷的弊病。不僅如此,這種復雜的﹑封閉的司法方式既可能對人力﹑物力反復消耗,事實上也并不符合司法應有的形式與外觀。隨著公民民主權利與人權保障意識的增強,對公開、公正審理模式的需求也越來越強烈,不僅要求對當事人依法進行申訴的權利作出具體保障,并同樣要求申訴審查本身應保持公開公正。在這種情況下,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應運而生,其建構以解決申訴程序中的疑難問題為目標導向,具有明確針對性。對于申訴案件專門召開聽證會,構建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存在以下幾方面的意義。
2.1 有助于查明案件事實
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可使當事人與原辦案單位陳述不同意見以及各自觀點,并當庭提出證據對相關事實加以證明,相較于之前的書面式審理更具有公平公正的特點,也更能夠使雙方信服而不再心懷疑慮。通過充分聽取雙方意見,法官在此基礎上能夠對證據以及各種事實與法律問題有進一步的了解,而不同于之前的一面之詞,這使其審查結果更具有科學性,更能夠打消法官個人對案件本身的偏見或者先入為主的偏頗等現象。對于雙方各自的意見,法官采用居中聽審的態(tài)度,可從多方面進行詢問和思考,更有利于查清案件事實,從而做出公正的決定。
2.2 有助于社會監(jiān)督的實現
在聽證會中,通過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等權力監(jiān)督主體的參與,有利于合理限制法院審查的自由裁量權,防止了審查的隨意性。通過專家學者以及具有專門知識的人的聽證參與,法官可及時對其進行詢問,這不僅僅對案件最終的公正裁決有較大幫助,還能實現審查的科學性。
通過社會監(jiān)督的引入,來自社會的壓力可使法官在心理上對案件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投入,保障法官客觀義務的履行,盡最大可能地做出公平公正的最終裁決。例如新聞記者,在報道聽證會的同時也肩負著監(jiān)督的任務;再比如人大代表,他們本身就有著對法院行使監(jiān)督的義務,他們對聽證會的參與也有著重要意義??偠灾鞣N外界的壓力和監(jiān)督使案件和審查過程都達到清晰化的目的,同樣也使法官更好地做出科學的、具有司法公正性的決定。
2.3 有助于公眾參與
由于社會公眾、專家學者的引入,他們可根據自身的社會經驗結合專業(yè)知識做出判斷,并發(fā)表各自的意見和建議,這對于法官做出最終裁決具有優(yōu)化作用。法官可根據參與主體的各自觀點提取最具意義的內容,并可對此與自己的觀點進行融合和提高,那么最終得出的決定就更能夠使廣泛的社會主體所接受和理解。再者,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人民司法的國家,以人民為國家權力的基礎,那么對于社會的關注,法院司法也應作出回應,這也是司法人民性的體現。聽證審查既有利于防止人民的認識偏見,同時也提高了法院對于案件事實作出決定的可接受性。通過聽證化審查,人們可以形成對審查決定的關切和認同,法院的司法公信力也因此會得到提高。
2.4 有助于司法公開
對于某些關注度較高的案件,法院可通過公開聽證、媒體報道等渠道,使審查透明、公開化,提高公民對于審查活動的充分認識。司法機關通過展現其公正行使司法權的過程,能夠回應社會公眾對公正司法的迫切要求。在此基礎上,使公眾了解案件審理的運行模式,有利于提高社會主體對司法機關的信任感,維護司法權威和人民基礎。
例如頗受關注的聶樹斌案,此案就通過召開聽證會、媒體報道等形式使公眾對案件本身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和判斷。由于原辦案單位的誤判導致公眾對司法機關的信任受到了極大的損傷,社會上憤憤不平的聲音使有關司法機關遭受到了輿論的壓力,而聽證會的召開使公眾所呼吁的“公平”得以實現,彌補了司法機關先前受到的信任損失。盡管該聽證會并不是很成熟,但法院通過對當事人的權利維護和公正審查,使公眾對司法的批評聲漸漸減小。從這一方面來說,這種公開的審查方式使司法機關的人民性基礎更加堅實。
2.5 有助于公民法治教育
這種公開審查的模式,使公眾間接參與了司法運作本身,其對司法審理的了解也有所提升,則同樣的使公眾對于法治社會的認識更近了一步。知法懂法,是國家對每個公民的基本要求之一,而公開審查對公民普法上有重要意義。只有人人懂法,并自覺維護社會穩(wěn)定,共同建設法治社會,那么社會安寧就有了保障,人們的生活也會更加穩(wěn)定。
3 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的適用范圍
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固然較書面化審查有著巨大優(yōu)勢,且對人權保障具有重大意義,但是同時,其對司法資源的耗費也相對要大。如果每個案件均用聽證制度解決,雖然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是這種想法卻有些不切實際。這樣做不僅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人力消耗,而且對于某些已經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的的案件,再召開聽證會是沒有必要的,缺乏實際意義。在此基礎上,我們才更需要對這種聽證制度確定標準﹑劃定范圍,明確其適用范圍,以實現公正與效率的統一。
3.1 司法機關認為需要聽證的案件
在法院、檢察院整理卷宗時,如對某一案件的審判發(fā)現重大錯誤或尚存較大疑點的情況下,可選擇召開聽證會。這時聽證會的召開,可有效避免案件申訴人對于法官的不信任。同時,有申訴人與原辦案單位的參與,可有效幫助法官發(fā)現案件事實。通過雙方的辯論和各種證據的重新提出,對于案件本身的審查、糾錯、解決疑點等具有重要意義。
3.2 重大、復雜、疑難的案件
對于某些重大復雜的案件,法官在審理時可能遇到一些問題,當對案件的最終結果難以判斷時,召開聽證會能夠有效幫助其作出決策。這種情況下的案件可能會涉及到被告人的生命權、長時間人身自由的剝奪或其他重大利益。為了保障申訴人的合法權益,案件審查必須慎重進行:一方面,在實體上,對案件事實的審查有利;另一方面,在審查程序上,對申訴人的人權保障具有重要意義。選擇召開聽證會,集各方的意見于一體,得出最后的結論,不僅對被告人自身人權有保障,同樣提高了法院作出最終判決的可接受性。
3.3 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
對于某些社會關注度高的案件,選擇召開聽證會,不失為回應社會關切、妥善解決問題的較優(yōu)方案。法院召開聽證會,最重要的是回應社會關切,通過各種渠道的公開報道使審查透明化,使審判更具有公正性。
4 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的建構
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在我國刑事司法制度中尚無一個確切的可行性架構?,F階段再審申訴聽證仍處于各方試點的狀態(tài),雖然取得了一些實效,但仍存在較多的問題。如今的重點在于從各方的實踐結果中總結經驗,在此基礎上緊緊圍繞著進一步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構建出符合我國司法現狀的聽證制度,來為該聽證制度的建構和完善作出貢獻。
4.1 聽證會的參與主體
為了確保聽證會的召開能夠促使法院對案件事實﹑申訴理由等有更為詳細而全面的認識,法院應派專門從事審查工作的法官作為聽證主持人。為了保證各聽證人員的充分陳述意見,主持人應起到對審查程序的引導作用。同樣,案件申訴人及其代理律師應出席該聽證會,如果被告人已被執(zhí)行死刑或由于某種原因已逝世,可由其了解情形的直系親屬代替出席。原辦案單位也應派遣出代表出席聽證會。與此同時,法院應邀請聽證人員參與聽證會,該聽證人員可包括社會上具有代表性的或具有豐富社會經驗的民眾、專家、學者等。他們作為獨立第三方參與聽證,這對于案件審查、最終判決、社會影響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4.2 聽證會的啟動程序
為了確保司法公正性、保障個人人權,該聽證會的召開主要具有以下幾種情況:
(1)法院、檢察院自己主動召開。通過整理案件卷宗,法院、檢察院的辦案人員對案件有較為明確的了解與認識。如果被告人的法律意識不夠強,其親屬對法律的了解很少,那么這種主動召開的聽證會就尤為必要。
(2)申訴方申請召開。隨著法治社會的發(fā)展,各個公民的民主意識的增強,對法律的了解逐漸加深,申訴人對自己的人權有著強烈的維護愿望。實際上,其對原判決是否正確也有著最為清醒的認識。因此,申訴方有權對案件提出再審申請,并申請審查法院組織召開聽證會。
(3)聽證預備。
為了使聽證會進行以“聽證”為中心,因此應當盡量精簡聽證前、后的工作量,從而提高聽證效率。在聽證以前,各方應做好相應準備。在傳統的聽證審查中,由法官一人閱卷、一人詢問的方式與公開聽證的原則相沖突,所以現今的聽證審查模式必須在原來的基礎上進行轉變。聽證前,合議庭成員對案件進行了解和相互交換意見,簡要掌握申訴要點,以提高聽證效率,并由合議庭各個成員集體共同審閱申訴材料,原審卷宗,調齊資料,針對爭議焦點做好充分準備。同時對召開聽證會的時間確定并通知各方人員,如有意外情況不可按時召開,也應報給主持人由各個成員再次討論確定具體時間地點。
(4)辯論及其他具體流程。
在聶樹斌一案的聽證會上,出于區(qū)分聽證會與正式庭審的考慮,山東高院決定該聽證會采取“背靠背”式陳述意見的方案,由于申訴方與原辦案單位不展開辯論,也不發(fā)生交叉詢問的方式,只需要雙方先后到場表述意見,而主持人和各個聽證人員對其分別發(fā)問。雖然這一種聽證方式突出強調了聽證會而非庭審的一大特點,但影響了聽證會預期效果的實現。
這種區(qū)分聽證與庭審的做法同樣有著防止公眾對聽證會產生誤區(qū)和防止模仿庭審的作用,但這樣完全杜絕雙方展開辯論的做法本身就是對聽證意義中“公正”這一要求的背離。如果要真正達到公平公正的目的,做出最合適的判決,“辯論”這種有利于法官和聽證成員充分了解案件事實的方式是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在聽證會的開始階段,書記員不僅擔當有對聽證活動制作詳細筆錄,并在結束后由申訴方和法官簽字的工作,同時也有著必要查明各聽證人員身份并對其簡要介紹等重要責任。而在聽證會具體進行階段,主持法官在說明開展聽證會及理由之前,應當先對原案件進行簡要介紹,并宣讀原辦案單位的判決生效書,再宣讀申訴方上交的申訴書并對存在的問題進行闡述和說明,再有請申訴方及其代理律師陳述對本案提出申訴的具體理由和對原辦案單位的判決存在的問題向原辦案單位提出質疑,并由原辦案單位代表針對其問題進行答辯。在這之后,各個參與人員圍繞爭議焦點或存在問題的部分進行聽證及討論并發(fā)表意見。最后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就是質證,在主持法官宣布聽證質證開始后,法院將對申訴方的申訴理由等進行核實,對原辦案單位未經進一步證實的有關證據再一次審查和確認。最后,法官宣布聽證會結束,當事人及各聽證成員有秩序地退場,耐心等待聽證結果。
(5)最終處理。
如果申訴方無正當理由卻缺席聽證會的,直接按原判決進行處理。在聽證會結束后,由聽證法官寫出聽證報告,并適當對該案進行評論。參與聽證的各個成員,給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對判決進行投票,并采用少數服從多數的原理處理有關意見。對于法律規(guī)定直接引起再審的某些案件,可直接立案交由審議庭處理。
5 結論
總而言之,刑事再審申訴聽證制度對于實現司法公正、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各個方面均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對再審申訴聽證的理論基礎展開了初步研究,對其建構的必要性進行了探討并明確了其適用范圍。同時,在制度的具體建構方面提出了可行的建議。但是,完善的聽證制度仍需要理論和實踐充分的結合,也應與其他改革舉措相連接,這樣才能確保該制度在我國刑事司法領域發(fā)揮其效用。